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roTORPTEN蛋白在实验脊髓损伤中表达及其在脊髓损伤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内mTORPTEN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免疫组化法RT-PCR两种方法结果均显示,脊髓损伤后mTOR表达明显下降,而PTEN表达明显增加;两者呈负相关(r=-0.862,P〈0.01)。结论:P13K/PTEN/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调节位点节点PTEN在实验脊髓损伤中表达明显增高,而mTOR表达明显降低。提示该信号转导通路在介导实验脊髓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实验性脊髓损伤 信号传导 mTRO PTEN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存活素)蛋白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6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VEGF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蛋白、VEGF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逐渐升高,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x2=-24.97,P〈0.01;x2=18.65,P〈0.01)。在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密切相关(X2=9.20,P〈0.05;X2=20.60,P〈0.01);VEGF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无关(X2=4.93,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分期密切相关(x2=-38.10,P〈0.01)。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57;p〈0.05)。结论:survivin、VEGF分别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而影响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 标签: SURVIVIN VEGF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Gankyrin作为一个新癌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肿瘤发生过程中有重要功能。建立Gankyrin过表达细胞动物模型,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方法构建Gankyrin稳定表达细胞株,采用Western-blot检测Gankyrin表达,采用软琼脂裸鼠成瘤实验验证该细胞株恶性转化效应。结果:构建了Gankyrin稳定过表达NIH3T3细胞株,且该细胞株具有成瘤。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方法可以有效建立Gankyrin转化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Gankyrin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形成中功能提供了基础。

  • 标签: Gankyrin 逆转录病毒 软琼脂 肿瘤发生
  • 简介:目的:探讨survivin在肺鳞癌、腺癌组织中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P53表达临床病理相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survivinP53在65例肺鳞癌、腺癌组织及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P53阳性率分别为58.5%(38/65)、53.8%(35/65),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0(0/15)、0%(0/15);survivin表达与肺鳞癌、腺癌低分化(P〈0.05)、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预后负相关(P〈0.O5);P53表达与肺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并且Survivin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表达与肺鳞癌、腺癌低分化、淋巴结转移正相关;过度表达提示预后不良;Survivin有望成为肺癌诊断基因治疗新靶点;survivinp53协同表达可能是促进肺癌恶性进展重要因素。

  • 标签: SURVIVIN P53 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近视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目的探寻隐球菌脑膜炎小鼠模型中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er,VEGFR)在感染隐球菌后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尾静脉接种隐球菌菌悬液方法构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n=30)为实验组,根据模型建立后5个时间点(6h、12h、24h、48h、72h)分为5组,每组6只;对照组(n=6)尾静脉接种等量生理盐水。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小鼠脑组织中VEGFR1VEGFR2蛋白。结果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R1VEGFR2蛋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隐球菌脑膜炎小鼠感染隐球菌后脑组织VEGFR表达下调,可能是隐球菌感染致脑水肿继发保护机制。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小鼠模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以真菌皮肤病为例,试从诊断评价视角论述该课程教学实践要点具体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评价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反思,说明将诊断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中重要必要

  • 标签: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体系 皮肤性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
  • 简介:目的探究本课题组研发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肠源内毒素有效及安全。方法运用阑尾结扎穿孔方法建立犬肠源内毒素血症模型,进行灌流治疗。实验过程中选取多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采血检测内毒素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灌流吸附1、2h后内毒素含量为(0.49±0.22)、(0.034±0.00)Eu/mL,与灌流开始(7.25±1.18)Eu/mL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灌流2h后平均清除率R=99.52%。灌注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指标均有所下降,与灌流开始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灌流过程中犬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本课题研发亲和吸附材料能高效清除实验犬血液中内毒素并有良好血液相容

  • 标签: 内毒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血液灌流 亲和吸附材料
  • 简介:目的:直肠腺癌组织中β-cateninNF-κB表达水平及二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相关。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腺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catenin与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0%,NF—κB阳性率分别为75.4%、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β-catenin与NF.κB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均无关(P〉0.05),但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NF-κB表达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B-catenin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p-catenin表达与NF—κB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93,P=0.018)。结论:结直肠癌中β—catenin与NF—κB表达异常上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病情预后评估。

  • 标签: Β-CATENIN NF—κB 结直肠癌 相关性
  • 简介:目的对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内源反转录病毒存在与mRNA表达进行检测,摸清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内源反转录病毒携带情况.方法根据已发表PERV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三对引物,分别用于检测PERV核心蛋白基因(gag)、多聚酶基因(pol)及囊膜基因(env)存在与表达;同时,根据目前通用env基因分型方法合成了三对用于分型检测引物env-A、env-B、env-C.应用PCR、RT-PCR扩增方法,对来自于中国实验小型猪外周血淋巴细胞DNARNA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在6个被检DNA样品中均检出了PERV特异性DNA存在;同样,在被检RNA样品中均有PERV特异性RNA表达,且所表达PERV均为A型B型,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C型PERV表达.结论初步表明中国实验小型猪中存在内源反转录病毒序列,且能以mRNA形式表达,这一结果为我国特有小型猪开发、利用及其病毒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中国实验小型猪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侵袭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播散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困难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缺乏,毛孢子菌病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毛孢子菌属 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研究了野生杏栽培杏遗传多样遗传结构,结果显示:27个SSR位点,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7.82个等位基因(Na)7.44个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2.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700.52。基于SSR位点,群体水平上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察杂合度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6.59、4.15、0.70、0.531.50,说明我国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丰富,其中野生杏资源遗传多样明显高于栽培杏资源,野生杏中西伯利亚杏种质遗传多样最高且具有较多特异等位基因,而栽培杏中仁用杏遗传多样最低,特有等位基因较少。聚类分析将供试159份种质分为4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159份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指标划分基本一致。通过本研究可知,我国杏资源遗传多样丰富,遗传结构较为复杂;西伯利亚杏与栽培杏亲缘关系较远;野生普通杏与栽培杏具有类似的遗传结构,推测野生普通杏为栽培杏原始种;仁用杏遗传多样较低,遗传背景狭窄。本研究结果可为杏资源新品种选育及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变态反应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皮肤病病因学中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卵巢癌中表达及其在卵巢癌化疗耐药中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6例卵巢癌组织,45例良性卵巢肿瘤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HIF-1α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耐药相关。结果:卵巢癌中HIF-1α表达高于正常卵巢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且临床分期越晚其表达越高(P〈0.001),而与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HIF-1α在卵巢癌化疗耐药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P〈0.001)。结论:卵巢癌中HIF-1α高表达与卵巢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有关,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HIF-1α可成为卵巢癌化疗新分子治疗靶点。

  • 标签: 卵巢癌 HIF-1Α 免疫组织化学 化疗耐药
  • 简介:目的:研究三种神经源细胞中,缺氧条件下Apobec-1表达与COX-2表达水平及细胞缺血损伤程度之间关系。方法:对SH-SY5Y细胞,NG108-15细胞PC12细胞分别施以无氧-无糖刺激,进而检测刺激前后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以及Apobec-1表达量,以研究缺氧对Apobec-1表达影响。在这三种细胞中分别过表达Apobec-1,检测细胞中COX-2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1在三种神经源细胞中,随着无氧-无糖刺激时间延长,细胞损伤程度加重,同时Apobec-1ACF表达量升高。2过表达Apobec-1可加重无氧-无糖刺激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具体表现为细胞活力降低及LDH释放量增加。3Apobec-1可在此三种神经源细胞中提高COX-2蛋白及mRNA水平。结论:Apobec-1在神经源细胞中与细胞缺氧损伤程度及COX-2表达密切相关。

  • 标签: Apobec-1 COX-2 神经源性细胞 缺氧 脑缺血
  • 简介:裂解噬菌体在高效防治动植物致病菌(细菌真菌)、解决耐药性、快速检测等方面效果显著,具备研制新生物制剂条件。文中主要介绍了裂解噬菌体抗菌优势,探讨了利用其检测致病菌新方法开发新生物制剂,重点论述了该噬菌体在防治植物病原菌上应用探索及其面临挑战和问题,旨在说明裂解噬菌体开发潜力。

  • 标签: 裂解性噬菌体 检测方法 生物制剂
  • 简介:目的研究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胎鼠发育影响,确定其是否存在生殖毒性致畸.方法①雄鼠分别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连续10d,末次给药24h后与母鼠合笼,在妊娠第三天取胚胎,记录各剂量组胚胎发育率.②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高、中、低剂量[36、72360mg/(kg.bw)]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3d,在妊娠第三天收集胚胎,记录胚胎发育率.③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10d,在妊娠第16天取出胎鼠,记录胎鼠体重、胎盘重、活胎数、胎鼠外观畸形内脏畸形等指标.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雄鼠服用高剂量组360mg/(kg.bw)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而中等剂量低剂量组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不显著(P>0.05).雌鼠服用不同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不显著(P>0.05).氧氟沙星对受孕鼠活胎数吸收胎数均无明显影响,给药组活鼠体重、胎盘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对照组均未出现外观畸形内脏畸形,也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孕鼠服用不同剂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胎鼠发育无明显影响,表明氧氟沙星对雌性鼠不具有明显生殖毒性致畸;但雄鼠服用高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

  • 标签: 氧氟沙星 生殖毒性 致畸性 发育影响 小鼠胚胎 着床前
  • 简介:目的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动物模型并初步探索其耐药机制。方法结合体内外诱导方法建立人结肠癌多药耐受动物模型,利用VCRCTX肿瘤抑制实验评价其MDR特性;利用real-timePCRWest-ernblotting等方法分析其P-gp/MDR1MRP1基因蛋白表达。结果肿瘤抑制实验结果显示,MDR敏感型结肠癌模型肿瘤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MDR结肠癌动物模型对于VCRCTX耐药性均有较大程度提高;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人结肠癌MDR动物模型P-gp/MDR1表达水平有较大提高,而MRP1表达没有显著变化。结论人结肠癌多药耐受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多药耐受,其多药耐受表型主要是由于P-gp/MDR1过量表达所导致。

  • 标签: 结肠癌动物模型 多药耐药性 长春新碱
  • 简介:通过研究葛根资源遗传多样葛根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关联分析,为葛根分子育种指纹图谱构建提供理论依据。鉴定分析了127份不同来源葛根资源10个表型性状,并用ISSR标记研究127份葛根资源遗传多样,对ISSR标记与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表型性状鉴定结果显示葛根资源10个性状变异大、多样较好。利用ISSR标记获得多态条带109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5.73条、平均Nei's基因多样0.2085、平均Shannon's指数0.3378,最远遗传距离为0.46。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将127份资源聚为两大类,群体结构分析PCoA分析结果类似将127份资源分为2个亚群。GLM分析发现3个与茸毛性状关联标记,MLM分析未发现与表型性状关联标记。本研究收集资源遗传多样较好,葛根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与地域关系不大,综合GLMMLM关联分析结果,本试验未发现与表型关联位点。

  • 标签: 葛根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关联分析
  • 简介:为探讨大球盖菇交配型,以鲜大球盖菇为材料,经担孢子弹射,稀释分离法获得22个单孢菌株。经单孢出菇验证其遗传模式为异宗结合。再经单孢配对试验,得到4种不同交配型单孢菌株,单孢极性比为4:4:11:3。经异核体菌株出菇试验,证实大球盖菇遗传模式为四极性异宗结合。

  • 标签: 大球盖菇 极性 性遗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