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子弟又称清音子弟,是一种地道的满族曲艺形式。由于它是昔日八旗子弟所创,故名曰子弟。它大约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兴盛于乾隆中后期,一直流行到清末,其间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子弟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现今所见子弟书目大约有一千数百部之多。子弟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由于清代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它既有满语的某些特点,又有汉语的某些特点。从现有子弟看,它大体可以分为:“满汉合壁”、“满汉兼”、“汉夹满(汉语中夹杂一些满语”、纯汉语等四种形式。探论这四种语言形式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本文所论及的。

  • 标签: 清代满族 满汉 清代乾隆 曲艺形式 中国文学史 汉族文化
  • 简介:红楼梦子弟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生命的延续.这种亲密关系造就了红楼梦子弟的独特美学风范与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抓住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精髓,将人物饱满的情思通过吟唱"透明"地展现于听众面前,形象在重释中被赋予了新意及动感;第二,它对中国叙事诗文体进行了创造性改革.红楼梦子弟充分调动各种修辞方式来营造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审美效果,句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齐整格式,是民间叙事诗与文人叙事诗的完美结合.

  • 标签: 子弟书 辞章 叙述与抒情
  • 简介:子弟文本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讹误,车王府版子弟亦是。由于子弟押韵规律很强,每回一韵到底,且押平声韵。是以从押韵规律入手,可以看出部分韵脚用字之误;从而尝试对其进行校勘,并解释其讹误之由。

  • 标签: 子弟书 韵脚 形误
  • 简介:子弟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说唱俗文学,早期子弟主要以案头文学形式存在,供演出居其次。其创作者、演出者和接受者都是以八旗子弟为主。子弟以北京、沈阳、天津为活动中心,且各有特色。子弟的传播途径有三:传抄、版本传播、市场演出。子弟从“清音子弟”转变为“生意子弟”,完成了其从文学到曲艺的俗化过程。

  • 标签: 子弟书 传播途径 地域特色 俗化
  • 简介: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艺术,从本期起我们开辟专栏,介绍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钧先生的新作《京韵大鼓音乐新论》。在这项成果中作者通过对新、老资料的分析,在京韵音乐的形式、风格、流派特征、和历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专栏版面有限虽不能全文刊出,但我们尽量将这项成果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介绍给读者。

  • 标签: 民族传统音乐 京韵大鼓 子弟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 艺术研究所
  • 简介:<正>傅惜华,满族,正白旗人。原名宝堃。父存祥(字五云),兄芸子(原名宝珍)。父子三人均搜集、珍藏戏曲、小说、传奇等俗文学书籍。早在三十年代,傅惜华即以收藏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见称于世。嗣后,对“子弟”的收藏和研究,也兴趣甚浓。他曾说“余以治曲余暇,亦甚嗜此,尝四方网罗,无论钞刻,并为收藏”。惜华早年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北小街豆芽菜胡同,中年后,移至东四牌楼北汪家胡同(今东四牌楼北十三条)。这两个地方都离隆福寺街不远,因此惜华兄弟经常出入隆福寺街各书肆,寻访戏曲、小说及“子弟”等书籍。隆福寺街有旧书肆二十处左右,内中修绠堂孙寿芝、孙诚俭父子,修文堂孙诚温(与诚俭是兄弟,均是孙寿芝之子),文奎堂的王金昌均善经营,并手眼通天,善能搜集善本、冷。他们与惜华兄弟均甚熟悉,经常出入汪家胡同傅宅,一方面为惜华兄弟搜集书籍,另一方面因为惜华兄弟长于书籍版本知识,这几家书肆老板得到善本好书要请惜华兄弟“长眼”。所谓“长眼”就是鉴定版本。

  • 标签: “子弟书” 傅惜华 俗文学 隆福寺街 小说 戏曲
  • 简介:子弟作为一种极具文学价值的诗赞体曲艺,其对《红楼梦》的接受与重构呈现出世俗化与诗化两种倾向。在主题上,《红楼梦》子弟既表现出对“公子与红妆”传统言情范式的回归,又或多或少寄寓了创作者浮生若梦的人生喟叹;在人物的改造上,既突出了宝玉的多情和对爱情的坚贞,又赋予了他金貂公子的调笑与轻浮,而睛雯的温柔和顺、贞节贤德,也与原著大不相同;在情节上,既有对原著琼花碎玉式的小情节搬演,又有独立主脑的大故事重构;在语言上,浓烈的赋笔抒情、华艳多姿的文辞反映出子弟创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及其对《红楼梦》诗美特征的传承。

  • 标签: 子弟书 红楼梦 接受 重构
  • 简介:子弟(单唱鼓词),是清代说唱文学北方鼓词的重要一支,是中国鼓词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是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考究子弟曲文,可以理性分析其中所表现的八旗子弟形象;从其描述和评价中,可以对形象背后所体现的特殊文化内涵进一步作出阐释研究;可以从中寻找一种新的启迪,为民族说唱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清代子弟书 时事类“子弟”形象 八旗制度
  • 简介:现存子弟中所呈现的语言形式主要有"满汉合璧"、"满汉兼"、"汉夹满"、纯汉语。通过对子弟语言形式的梳理及清代相关文献的考查,可以探寻出清代满语逐渐被汉语替代的流变过程,并从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角度切入,分析其发生变化的深层动因。

  • 标签: 子弟书 清代 满语 汉语 流变
  • 简介:鹤侶氏姓爱新觉罗,名奕赓,清宗室庄襄亲王五世孙,为咸丰同辈人,鹤侣是其笔名。道光年间曾作过六年御前侍卫(1831-1836年),晚年穷困潦倒。一生创作了许多子弟作品,并有《佳梦轩丛著》一传世。在清代众多的子弟作者中,鹤侶是与韩小窗、罗松窗齐名的子弟大家。他的作品以反映现实,揭露时弊,发泄不满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统治阶

  • 标签: 子弟书 生活的真实 清代宫廷 作品特色 人物形象 写照
  • 简介:近读《今晚报》副刊载姜德明先生所写《〈子弟总目〉小记》一文,对傅惜华先生所编《子弟总目》的情况有所介绍,对曲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其中说这批俗文学资料:"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战火,从南京运往西南大后方保管途中,不幸船沉大江,这批珍贵的资料,全部毁灭了……"这是当时流行很广的一种误传,被傅惜华先生所接受,

  • 标签: 子弟书 姜德明 抗日战争期间 《今晚报》 文学资料 大后方
  • 简介:子弟的满族创作者青睐汉族文人萧瑟悲凉的况味,以相对于本民族的"他者"自居,将自我想象成为汉族文人般的"楚客"。子弟中的悲秋主题还试图打破中原悲秋传统"大一统"的天下,在秋景选择上多层次、多样化,并在作品内部借"视点人物"眼中之景抒情,以悲秋抒发特定人物勃郁之情。汉族武夫如林冲、武松也被赋予了汉族文人才有的情怀和眼光。子弟创作者自诩为"楚客",深情追忆满族功业、盛时风光。子弟还特别关注女性角色的"悲秋"。满族重小姑,满族少女多泼辣。子弟"满族男慕汉族女",并把汉族少女尤其是江南才女理想化。

  • 标签: 悲秋主题 满族文学 子弟书
  • 简介:一、吴蓬飞小城有一棋痴,绰号吴疯子。是年五十岁,个子不高且敦肥,眼睛斜视,看你的时候你会以为是在看别人,看别人的时候,你认为是在看你。吴疯子是外地人,暂居在小城,据说是陪孩子读书。但是小城人却谁也没见过他的孩子。吴疯子平时爱下棋。下棋的时候,正襟危坐,像在佛堂里拜佛。

  • 标签: 棋子 小城 外地人 孩子 下棋
  • 简介:今年9月2日,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出现了一所温馨的学校———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来自东莞、深圳、广州、珠海、惠州、中山、上海、昆明等地700多名台商子弟在这里学习、生活。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32名老师来自台湾,他们是从台湾

  • 标签: 台商子弟 圆梦东莞 子弟圆梦
  • 简介:<正>一、人生的际遇真是难以捉摸,政治这玩意儿是老百姓躲都躲不脱的一种生活变幻剂。公元1912年初的北京,风雨飘摇,人心惶惶,一派大难临头的景象。1月16日午后,我爷爷正在后套院佛堂内诵经礼佛,门房金顺小跑着从大门穿过头院、二院来到后院佛堂门口,喘着气犹豫再三还是轻叩了一下佛堂门,压着嗓门怯怯地喊了一声:"崇老爷,崇老爷,刘大人来了,是寿绵大人啊!"我爷爷丹觉尔察·崇志,人称崇老爷,官居内

  • 标签: 刘大 万善寺 正白旗 告诉我 八旗子弟 老舍先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何为“三线子弟”,这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局势紧张,本着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未雨绸缪,毛泽东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提出了建设军工大三线。“好人好马上三线”,于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好儿女一时都汇集到大西南的深山峻岭中建设军工企业,成为军工战士,他们就是在三线建设中奉献青春与热血的一代人。

  • 标签: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军工企业 国际局势 三线建设 毛泽东 大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