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的《伤逝》堪称“最伟大的抒情诗”,把它置于中西悼亡之中进行比较解读,不难发现它与整个悼亡诗文类的动机及其传统的契合和差异关系。《伤逝》既是传统影响下的产物,又是个人超越意识的结晶。它既保留了中国悼亡惯有的感性力量,又浸染上西方悼亡擅长的思辨色彩。它是“”与“思”的混合物。

  • 标签: 中西悼亡诗 《伤逝》 动机
  • 简介:韦应物的悼亡包含悲痛,缅怀,失意三个方面的情感内容,其艺术特色也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时序的变化,语言的平淡自然.韦应物的悼亡既有对潘岳悼亡的继承,也有对元稹悼亡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

  • 标签: 韦应物 悼亡诗 悲怆美
  • 简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和西方挽歌封死亡的态度和表现方式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本文考察了中国悼亡和西方挽歌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徵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内容风格上看,中国悼亡多描写真实的亡妻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与场景,抒发封于生死离别的伤感,忠实地传达出哀悼之情,格调大多悲戚。西方挽歌多回忆往日的欢爱,或歌颂伴随死神时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悼亡多以记梦的形式描写作者与亡妻梦中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西方挽歌也有描写梦中的欢乐与爱恋,但西方人相信亡人会在天堂永生,往日的快乐也就可以凭借相通的心灵得以延续。因此,西方挽歌多沉浸在一种恬静超凡的宗教氛围之中;从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中国诗人通过表现内心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剧烈冲突来宣泄难以压抑的悲伤情绪,而西方诗人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在诗歌中表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悼亡诗 挽歌诗 差异 文化根源
  • 简介:悼亡的创作由来已久,潘岳等人的悼亡诗情感真挚、深切感人。元稹创作的悼亡则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上,元稹的悼亡与艳情诗并称于世。相较于艳情诗的华艳绮丽,他的悼亡更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感,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 标签: 悼亡诗 元稹 情感 艺术特色
  • 简介:悼亡主要悼念已故窦妾,明代最为兴盛。朱有墩悼亡以所悼对象分为两类,其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感情真挚、宗教色彩浓厚、语言亦雅亦俗.

  • 标签: 悼亡诗 朱有燉 夏云英 艺术特色
  • 简介:陈浩悼亡“世情新故移,我情生死笃”是爱的诺言、爱的誓言、爱的宣言。中年丧偶之后,陈浩不续弦、不纳妾、不买婢、不狎妓,终生鳏居,严格禁欲,虔诚地实践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神圣感知。通过朋辈口耳相传,曹雪芹不难获悉陈浩是个情种,因而促成了《李谷斋墨山水陈紫澜字合册》。陈浩笔下的“曹君芹溪”应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沪上拍品“陈本敬书诗稿”具体的文本依据是《楚帆集》,其证物价值不容置疑。由此判断,贵州省博物馆藏《种芹人曹霑画册》极可能不伪。

  • 标签: 陈浩 情种 曹雪芹 楚帆集 陈本敬
  • 简介:乾隆一生作有44000多首,其内容包罗广泛,其中悼亡是乾隆御制诗中最具感情、最具艺术特色的诗歌之一。在众多后妃中,乾隆只为三位后妃写过挽诗,慧贤皇贵妃即其一。在乾隆的感情世界中,慧贤皇贵妃或许是他最深爱的女子之一,由于她的早逝,令乾隆的心口从此有了个缺,这是乾隆在爱情生活中第一次遭受挫折、痛苦。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故唯有借以抒发他的痛苦、思念之情。

  • 标签: 乾隆帝 御制诗 悼亡诗 慧贤皇贵妃
  • 简介:延安《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详细记录了延安时期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大小事件,寄托了党对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在《解放日报》刊发的旧体诗中,悼亡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类诗作不仅融入了党和人民对英雄的高度赞美,对外贼侵略的极度悲愤,也渗透出全民抗战的热情与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

  • 标签: 延安《解放日报》 旧体诗 悼亡诗 精神价值
  • 简介:悼亡在中西方的文学创作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因其所寄托和传达的特殊情感而被传诵。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悼亡呈现出的审美取向有所不同。本文以弥尔顿《悼亡妻》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为例,通过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

  • 标签: 悼亡诗 意象 审美差异
  • 简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东坡梦见了去世十年之久的前妻王弗,写下了这首悼亡诗作。自《诗经·绿衣》始,悼亡与别离一样,强化了诗人的哀伤体验。悼亡是中国诗歌的重要支脉,促成了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 标签: 悼亡诗 诗集 引言 中国诗歌 古典诗歌 苏东坡
  • 简介:《诗经·葛生》开创悼亡时空描写的基本模式,唐代悼亡延续了此种表现方式。唐晅《悼妻》抒写重点在空间位移转换上,为人间春花不能盛开夜泉而忧伤;韦应物《送终》从时空角度叙爱妻出殡的具体情状;元稹《遣悲怀三首》则以时空结构全篇,从妻子生前写到亡后,写尽无限哀感,痛煞肝肠而成为千古绝唱。

  • 标签: 唐代 悼亡诗 时空
  • 简介:摘要:悼亡写作发展至元稹为之一变,元稹通过描写亡妻日常生活的情境完成了悼亡的抒情表现,真实美、细节美是元稹悼亡令人称道之处。然而在元稹的悼亡诗中,却存在着与真实美、细节美相悖的失真写作,用以建构元稹在其悼亡诗中自比“潘岳”的身份形象。

  • 标签:
  • 简介:据《晶报》报道,2004年12月21日上午,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八年级四班的课堂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就曾在该班就读并于8月坠楼身亡的某同学进行“悼亡”。在《亡婴孔雀舞曲》播放时,学生们手捧鲜花和已点燃的蜡烛进场。领头的4位同学把鲜花放置在场地中央,其他同学在座位前站定后,再上前将蜡烛放在鲜花的四周,形成心形。

  • 标签: 死亡教育 情感教育 生命教育 中学 教育内容
  • 简介: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梦的形式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沉郁凄凉,感情真挚。然而,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东西方的文学特征也不尽相同。中国表现诗学起源于心物感应论,其艺术特征表现为写意、传神、婉约,而西方表现诗学起源于物外模仿论,其艺术特征表现为写实、逼真、豁达。

  • 标签: 跨文化视域 表现诗学 艺术特征
  • 简介:《红楼梦》里有关“悼亡”的描写甚多。有浓墨重彩着意渲染者,有逸笔草草无心经营者,有似谐实悲者,有褒中寓贬者,有荒唐中见严肃者,有借彼庙供我佛者,各逞其妍,使人如行山阴道上。最排场、最显赫的莫过于对秦可卿的悼亡了。“灯明火彩。客送官迎”,“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官客送殡的尽皆簪缨之族,“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 标签: 《红楼梦》 悼亡 经营者 秦可卿 荒唐
  • 简介:摘要本文以渔洋山人王士禛的悼亡文为研究对象,从一个侧面反映王士禛古文创作的面貌与特色。王士禛的悼亡文突破了其古文一贯颂扬节妇烈女,忠臣孝子的传统,在对亲人故旧的追念之中,显示出其文深沉委婉,饱含感情的艺术特色。

  • 标签: 悼亡文 感情深沉
  • 简介: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的,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悼亡传达的是一种悲情,抒发的是面对亲人离世的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作悼亡诗三首,深情令人动容,后来的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悼亡,作为抚存哀思、感今怀昔的,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曾经的亲人之间的牵挂与联系,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关于李清照《声声慢》的创作年代,历来争议颇多。从词作本身的涵义解析此词,发现《声声慢》词情调过于抑郁悲戚,大雁、黄花、梧桐等意象与悼亡相关,“独自”一词凄哀欲绝,故此词应当创作于赵明诚逝世不久之后,为悼亡词。

  • 标签: 李清照 《声声慢》 悼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