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3D—CTA还可应用于稚动脉畸形、损伤、动脉瘤、夹层等的疾病诊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3D—CTA在椎动脉病变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维CT成像 临床应用 三维CT血管成像 心脑血管疾病 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成像及其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3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将其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3D重建.结果:2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25个,其中2例为2个.所示病例经SSD、MIP重建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运用多种成像技术,能充分显示动脉瘤的空间解剖结构,可部分代替传统脑血管造影,并可作为该病的临床筛选手段.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胸部外伤临床怀疑肋骨骨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均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表面遮盖显示(SSD)技术后处理重建获得了满意的重建图像,显示出肋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肋骨及肋软骨的显示能力,并与胸部平片对照分析,判断16排螺旋CT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优缺点。结果43例中总肋骨骨折数127处,肋骨骨折以4~10肋骨(80.3%)、腋段57根(44.9%)常见。胸部X线平片诊断了36例,共有119(93.7%)处肋骨骨折,16排螺旋CT发现了胸部平片漏诊的7例、8处(6.2%)肋骨骨折,其中3根肋软骨骨折多为细微骨折无移位。重建以MIP技术显示效果最佳,发现肋骨骨折123处(96.8%);其次MPR、VR、SSD。结论16排螺旋CT重建对肋骨骨折的诊断有显著的准确率,是可靠的检查手段,其中重建图像(MIP)为最佳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

  • 标签: 胸部 肋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layerspiralCT,MLSCT)技术对输尿管进行成像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检查并病理确诊发生输尿管病变的共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X线扫描、MLSCT成像进行输尿管病变诊断,以病理确诊结果作标准,比较患者在接受X线、MLSCT成像检查时的总体诊断准确率及不同类型输尿管病变的诊断率差异情况,探讨MLSCT成像对输尿管各类型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与X线检查结果相比,患者接受MLSCT检查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同时MLSCT成像对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畸变的诊断准确率也明显更高(P<0.05)。结论与X线扫描相比,MLSCT成像技术能够更立体、更直观地反映出输尿管的血管、组织、解剖结构,同时能够及时发现输尿管腔体内的堵塞状况并准确定位病灶发生部位,有助于帮助医师对输尿管相关病变的病型、病因作出准确的临床判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MLSCT 三维成像 输尿管病变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3DCT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脊柱骨折患者的MPR、SSD、MIP及VRT图像,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MPR及3DCT可发现及多方位观察骨病变。结论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应用是诊断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骨病变 螺旋CT 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对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术中采取适当的手术策略切除肿瘤,同时保护血管。结果术前头部CT血管成像检查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基底、供血来源,以及颅内动脉3级结构;并能清楚地显示肿瘤、血管、颅骨的影像关系,能分辨肿瘤与附近血管的直接关系。手术结果:SimponⅡ级切除者8例,Ⅲ级切除者16例,Ⅳ级切除者4例;术后无发生脑梗死和血管损伤的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17.5分;随访6~36个月,25例患者无复发,3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前CT血管成像能分辨颅底肿瘤与附近血管的关系,利于血管保护;为颅底脑膜瘤手术提供直观的信息。

  • 标签: CT三维血管成像 颅底脑膜瘤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对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比较重建方法的特点。方法35例肝硬化患者,行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后,分别用MPR,VRT及MIP重建方法显示门静脉血管,比较图像对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MPR,VRT及MIP重建方法均可以清楚的显示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对于血管立体结构的显示,MPR,MIP无显著差异,而VRT优于前者。结论成像技术各具优势,是一种快捷而无创伤显示门静脉血管的检查方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后处理技术 门静脉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底或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与颅底血管或矢状窦之间的关系,根据肿瘤与血管关系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之间的关系(包裹或推挤),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所见符合。术中对血管保护完全,无大出血,术后无脑梗死、脑出血。根据Simpson切除标准:2级切除16例,3级切除5例,4级切除4例。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术后随访6-24个月,2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的关系,有利于术中血管的保护,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 术前评估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自适应退火模拟算法优化窦房结动脉CT重建,并进行其定量资料测量。方法收集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无冠心病患者,domCT影像数据输入Mimics10.01重建软件进行立体可视化模型构建,并利用自实行退火模拟算法公式对所得图像(血管骨架)进行优化,记录其窦房结动脉形态及各项参数。结果8例单支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左旋支。右侧窦房结动脉自右冠状动脉起源后,向右后方走行于升主动脉根部与右心耳之间,终止于上腔静脉右心房开口周围。左侧窦房结动脉自左旋支起源后,沿左心耳、左心房与升主动脉根部之间向右走行,至右心房附近上行终止于上腔静脉右心房开口周围。分析不同性别窦房结动脉个距离参数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适应退火算法计算后,最大程度的优化了误差,使得成像更符合血管的实际解剖位置。同时自适应模拟退火优化效率高,应用方便,可为临床窦房结应用解剖提供重要的正常数据。

  • 标签: 窦房结动脉 三维CT 自适应退火模拟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肘关节创伤应用螺旋CT成像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临床可疑脱位、骨折的肘关节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重建以及X线平片检查,对其图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CT检查以及手术后随访后确诊45例患者有骨折,一共有58处。17处为桡骨近端骨折,19处为尺骨近端骨折,22处为肱骨下端骨折。多处骨折在X光平片上无法显示出来。但是在经过螺旋CT立体扫描后,SSD、VR、MPR图像除了能够将骨折块与骨折线较为直观、立体的显示出来,并找出受累关节腔内游离的小碎骨外,还能够将25例患者合并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者关节囊积液清楚的显示出来。结论应用螺旋CT成像对肘关节创伤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显示患者骨折的部位以及移位的程度,能够很好的弥补X光平片的不足,为复杂骨折的诊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肘关节创伤 螺旋CT三维成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 CT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 20 20 年 6 月 在我院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 CT 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的椎动脉、颈椎骨进行重建,并详细观察患者椎动脉和周围骨性结构的变化。 结果 60 例患者 CT 血管成像显示, 6 例患者椎动脉正常, 21 例患者单侧椎动脉较细, 8 例患者血管存在硬化情况, 16 例患者管腔局限性狭窄, 6 例患者存在钩椎关节增生, 3 例患者呈现横突孔不对称。 结论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 CT 血管成像技术,有着十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清楚反映患者的横突孔、椎动脉异常和钩椎关节情况,因此可以在临床诊断患者椎动脉颈椎病中全面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维 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CT检查在尿毒症血管通路中的诊断以及因能够有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5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分析,怀疑患者血管通管不良,所有的患者均实施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观察。结果对患者实施观察,动静脉内瘘通路30例,颈内静脉双腔管通路20例,19例患者管道狭窄。结论对患者实施CT检查,可以有效确定的患者的尿毒症血管通路的病变情况,且此方法操作检查,患者的疼痛感较低。

  • 标签: 三维CT 血管照影 尿毒症 血管通路病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头部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对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43例,患者术前均行3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术前3D-CTA检查与DSA检查情况、及与术中所见情况一致性。结果术前3D-CTA定位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相同,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术前3D-CTA及DSA对肿瘤血供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前3D-CTA诊断图像中,Willis动脉环可清晰显示,可见颈内动脉3级结构,其中31例患者可见颈内动脉4级结构。结论术前头部CT血管成像可有效分辨肿瘤与附近血管的关系,提供肿瘤血供信息,有助于术中对血管的保护,为颅底脑膜瘤患者手术提供置管信息,指导临床推广。

  • 标签: CT三维血管成像 颅底脑膜瘤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头部 CT血管成像( 3D-CTA)检查对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17年 1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 43例,患者术前均行 3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分析术前 3D-CTA检查与 DSA检查情况、及与术中所见情况一致性。结果:术前 3D-CTA定位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相同,定位诊断准确率为 100%。术前 3D-CTA及 DSA对肿瘤血供诊断无明显差异( P>0.05)。在术前 3D-CTA诊断图像中, Willis动脉环可清晰显示,可见颈内动脉 3级结构,其中 31例患者可见颈内动脉 4级结构。结论:术前头部 CT血管成像可有效分辨肿瘤与附近血管的关系,提供肿瘤血供信息,有助于术中对血管的保护,为颅底脑膜瘤患者手术提供置管信息,指导临床推广。

  • 标签: CT三维血管成像 颅底脑膜瘤 术前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胰胆管成像联合腹腔血管成像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2例胰胆管疾病患者,通过行64层螺旋cT扫描及后期胰胆管、腹腔血管成像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对比分析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46例胰胆管成像清晰显示病灶和梗阻远、近端狭窄及扩张的胆管、胰管;联合腹腔血管成像可多方位清晰显示结石和肿瘤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胰胆管成像对胆胰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符合率达到98%(45/46)和93%(43/46),联合腹腔血管成像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均达100%(38/38);手术可切除性判断准确率为93%(14/15)。结论64层螺旋CT胰胆管成像联合腹腔血管成像能获得清晰的胰胆管影像,立体显示胰胆管结构、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提高了胆胰疾病诊断率,为手术提供正确的指导。

  • 标签: 64层螺旋CT 三维成像 胆胰疾病
  • 简介:目的评价螺旋CT成像技术在诊断面颅骨骨折中的作用.方法总结利用螺旋CT成像技术处理26例面颅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容积重建(VRT)等多种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结果MPR、SSD、VRT可清晰显示面颅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大小,叠加成像能清楚显示面颅骨骨折与邻近结构关系.结论3D重建能立体地显示面颅骨骨折,结合轴位图像能提高诊断面颅骨骨折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方案有较大帮助.

  • 标签: 颅骨骨折 诊断 螺旋CT 三维成像技术 多平面重建 MPR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可视化重建对Labbe静脉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9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行头颅CTP检查,且无颅内静脉系统疾病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50例(100侧)。观察Labbe静脉的显影情况和形态,测量Labbe静脉的管径及其在颅骨表面的投影。结果50例(100侧)患者观察到90支(左侧48支,右侧42支)Labbe静脉。其中单干型60侧(60%),双干型15侧(15%),未显影25侧(25%;左侧10侧,右侧15侧),左、右侧Labbe静脉的管径分别0.57~2.46(1.66±0.62)mm、0.67~2.81(1.63±0.64)mm。86支回流至横窦的Labbe静脉中,回流点的后缘在下水平线上方0.33~1.54(0.98±0.35)cm处,在颧弓中点后方2.83~7.56(4.48±1.36)cm处。结论CTP可视化重建图像能较清晰地显示绝大部分Labbe静脉,并能标注Labbe静脉在横窦上回流位置的体表投影。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成像,三维 Labbe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