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产生的不良因素做出了分析,从而为儿科护理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10月所发生的60例因为护理不良而发生的事件做出详细的讨论。结果产生护理不良事件和相关人员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没有较好的责任心、交流形式不恰当等。结论为了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大护理安全的力度,将相关人员的整体素养做好培训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护理查对模式,将人力资源的队伍不断的扩大。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传统医疗安全观念经常将护理过程发生的不良事件归咎于医护人员本身,认为是医护人员的个人操作行为和防范意识不当导致事件发生,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应该把事件发生的责任归咎于系统失误因素。本文对我院9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通过深入了解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探讨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 标签: 临床护理 不良事件 对策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19-02
  • 简介:摘要一般幼儿患者在就诊时还不知道要如何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经常情况下还会对医生的治疗工作进行反抗,紧急情况下没有能力自我施救或者是向医护人员求救。对于幼儿患者,医护人员更要耐心细心,尽职尽责,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可以有效避免这类试过的发生。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发生 问题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为减少护患纠纷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出相关借鉴。方法通过对本院2011年至2014年期间所有记录存档的护理纠纷事件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在院就诊分娩病人及家属的调查问卷,对目前产科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同时为解决护理纠纷提出相应对策。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产科护理存在管理不足、护理能力薄弱、护患沟通不良、护理记录不完备等情况,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结论通过产科护理不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提升产科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营造医院口碑提供借鉴。

  • 标签: 产科护理 不良护理 护理问题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的特点、原因,探讨如何能有效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方法汇总2013年1-12月某二级医院非惩罚性自愿上报的12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时间特点、直接责任人的工作年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前3位的分别是查对不严、知识欠缺、操作不规范;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时间段是后夜、上午,占72%;发生不良事件的直接责任人主要是工龄在6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特别是1-3年的护士占78.13%。

  • 标签: 不良事件 特点 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提出相应防范对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为护理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对本院2014年~2015年发生的79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类型、发生原因、当事人工作年限、事件发生时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前三位的分别是给药错误、查对错误、针刺伤。发生原因与护理人员、护理管理、护理安全隐患等因素有关,发生不良事件护士工作年限0~3年占63.29%,4~5年占20.25%。不良事件发生时段依次为上午治疗高峰段、中夜班、中午时间。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均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成因分析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我院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所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报的24例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次数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24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执行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为33.3%,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过硬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占33.3%。结论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儿科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回顾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为提高护理质量,保aa证患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奠定基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2年到2015年发生的74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儿及家属的因素。结论要完善医院儿科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工作,完善工作流程等,以减少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回顾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占第一位,输液相关事件占第二位,跌倒和坠床占第三位;工作5年以内、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群体。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认真落实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特别是强化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可有效减少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护理因其特殊性护理强度高、难度大、复杂程度高、是护理工作中比较难、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工作。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意外拔管、静脉炎、仪器管理和使用不当、基础护理不到位、用药错误、轻度压疮、病情发现不及时等问题。研究和分析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并作出应对措施,是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效果的重要举措。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 不良事件 风险 预防
  • 简介:摘要近年来,护理不良事件一词被更多地使用,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不良事件的暴露远低于实际发生的数量。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人们对探讨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兴趣不断提高。本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识及管理现状进行了如下综述。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差错
  • 简介:目的:对医院可疑医疗设备不良事件(MDR)报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确保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筛选出经过省、市评价的可疑MDR报告300例,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良事件所涉及的医疗设备类别数量、不良事件主要表现、风险类别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DR产生的原因依次为产品质量相关问题、患者体质与医疗设备之间存在生物不相容性和操作或使用不当。结论: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SOP),主动询问患者过敏史,完善监测上报工作。

  • 标签: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过敏 对策 监测上报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51例涉药不良事件,查找发生原因及特点,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对某三级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筛选出与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分析其原因及特点。结果涉药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频率依次为给药错误(27.45%)、药品调配错误(23.53%)、医嘱错误(21.57%)、输注药品渗漏(13.73%)、其他(13.73%);低工作年限、低职称专业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有制度执行不到位(43.14%)、宣教不到位(23.53%)、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17.65%)、培训不到位(15.69%)。结论管理人员应重视对涉药不良事件的分析,尤其不能忽视护理人员的涉药错误,树立护理人员涉药安全意识,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培训,查找根源,制订有效措施,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全面防范涉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鱼骨图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12例护理案例,讲述鱼骨图的具体实施方法。结论运用鱼骨图分析法进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鱼骨图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不良事件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及研究。方法我院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措施,采取时间阶段性分组为A组及B组,其中于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的消毒过程中实施常规方法消毒的7例人员作为A组,于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采取责任化管理制度干预的6例人员作为B组,观察2组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各项管理质量评分。结果B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且各项管理质量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干预,不仅可减少其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提高工作质量,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不良事件 预防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 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