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手术中迅速有效控制盆腔大出血的方法。方法于第5腰椎前剪开后腹膜3~4cm,游离腹主动下段采用腹主动下段阻断术,用棉线带穿过腹主动后方,将其两端套入硬硅胶管,然后拉紧棉线带两端,使硅胶管下端紧压腹主动阻断血流。结果阻断后迅速控制了大出血。结论腹主动下段暂时阻断,是迅速控制妇科手术中盆腔大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腹主动脉阻断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主动弓斑块脱落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采用Duplex彩色超声扫描仪探测4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主动主动弓。结果258患者做了颅外颈动脉Duplex,其中45例同时检查了主动主动弓,探测到16例有斑块,占35.5%。主动的狭窄率为20.0%±1.6%,主动弓的狭窄率为12.0%±2.3%。结论主动主动弓斑块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斑块 脑梗死 临床关系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术前主动直径大小,对比分析术前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同时评估此部分患者术前主动的直径值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入组于"急性主动综合征高危预警及干预研究"项目的64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按照指南推荐的主动直径预防干预值将患者分成两组(组Ⅰ<55 mm,组Ⅱ≥55 mm),进行术前主动直径大小血液生物标记物差异及主直径对患者短期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CT扫描评估主动直径。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术前主动直径(46.9±9.7)mm,组Ⅰ占84.1%;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发生主动夹层,且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0岁之前;组Ⅱ术前血液炎症指标计数较高;术前组Ⅰ短期生存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在发生急性A型主动夹层时主动直径多在55 mm以下;而且术前主动直径≥55 mm患者血液炎症指标计数高;同时主动直径较小患者的生存率和短期预后较好。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直径 血液生物标记物 预后
  • 简介:摘要近年来,心血管外科领域经导管腔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发展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展,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动腔内修复术已成为急、慢性远端主动弓或胸部降主动、腹主动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在主动疾病包括主动瘤、假性动脉瘤及急慢性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的治疗中亦受到关注并有相应报道。相比于经典外科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优势,增加了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由于主动主动根部解剖结构特殊,支架材料和手术器械选择有限,腔内修复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术式的中长期疗效亦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手术 假体和植入物
  • 简介:摘要对主动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夹层患者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该类手术配合的特殊性,总结术中与术后护理方法,及时预见安全隐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手术的护理质量。

  • 标签: 升主动脉置换 全弓置换 降主动脉支架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孙氏手术应用弓部阻断技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夹层的手术疗效。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20例急性A型主动夹层患者在我院行孙氏手术,男17例(85%),年龄(49.7±10.9)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弓部阻断组(10例)和传统组(10例)。比较两组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苏醒时间、插管时间、术后前3天血小板水平、术后12 h出血量及死亡、脑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剔除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术前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或未行孙氏手术的患者。结果弓部阻断组在停循环[(4.1±0.6 )min对(17.2±2.6)min,P=0.001]、体外循环[(158.4±6.8)min对(198.2±12.6)min,P=0.01]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术后苏醒时间[(8.9±2.6 )h对(16.0±7.3)h,P=0.94]及插管时间[(13.6±2.2)h对(34.1±14.3)h,P=0.18]非显著性低于传统组。弓部阻断组术后前3天血小板水平均高于传统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均存活出院。两组在术后12 h出血量、脑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无显著差异。结论弓部阻断技术显著缩短孙氏手术停循环时间,进而缩短脏器缺血时间,提供良好的脑保护、凝血功能及肾脏功能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行并有效提高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夹层疗效的新方法。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弓部阻断
  • 简介:我院自1995~1999年共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约150例,其中发生主动插管意外3例。现就其临床经过及处理报道如下。  1病例  例1:女,9岁。体重22kg。术前诊断室间隔缺损(VSD)。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并行循环开始动脉灌注流量(20~30)ml.kg-1.min-1,泵压高达34.66~40.00kPa,平均动脉压(MAP)2.67~4.00kPa,心脏胀满,以左心为著。经台上反复调整未能奏效,后请上级医师调整插管方向,方恢复正常体外循环,泵压立即降为16.00kPa,全过程约7~8分钟。术后给予适当高流量灌注,保持酸碱平衡,用甲基强的松龙600mg,20%甘露醇60ml加强脑保护。术后7天痊愈出院,无并发症。

  • 标签: 主动脉插管 体外循环升 升主动脉
  • 简介:心力衰竭是极为常见的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病的终末期共同的归路.临床上很多心血管疾病都是经历了心肌肥厚到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然而代偿良好的心肌是如何发生失代偿的,其机制尚不清楚.

  • 标签: 大鼠 升主动脉缩窄 心肌肥厚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一种半横断主动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夹层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半横断主动暴露法具体实施方案是心脏停搏后纵行切开主动,将主动窦部左、无交界上方2~3 cm处斜行切开,另一侧在窦部上方3~4 cm处将主动外膜略斜向上切开至离肺动脉交界2~3 cm处,3针进行悬吊牵引暴露根部结构。全组56例患者行主动替换术6例,Bentall术4例,主动替换+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15例,主动窦部重建+主动替换和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22例,Bentall+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此方法在A型主动夹层手术中能良好显露根部结构,同期行Cabrol引流减少出血风险,明显降低死亡比例,方法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主动球囊阻断在胎盘植入应用的护理体会。 方法: 回顾分析 2017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收治的 16例子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6例患者经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 1) 16例患者子宫均得到保留,减少了术中及产后出血量;( 2)患者经治疗,仅有 2例术后出现产后出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 结论: 经过观察,有胎盘植入的患者,在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球囊阻断,加上术后的科学护理与观察, 可有效减少术中及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提高了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腹主动球囊阻断;胎盘植入;护理 随着 2016年国内二胎政策开放,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病例不断增多,此次妊娠时胎盘附着于原子宫切口部位,容易并发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胎盘植入的患者,极易导致剖宫产术中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大大增加了子宫切除率,甚至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胎盘植入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导致产妇大出血、休克、子宫穿孔及继发感染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需要面对切除子宫等情况发生,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为积极有效预防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及产后大出血,我院对胎盘植入患者在剖宫产前行腹主动球囊阻断,预防术中及产后大出血的发生,避免子了宫切除的伤害。下文就我院在临床上收集到的 16例胎盘植入剖宫产产妇,使用腹主动球囊阻断预防术中及产后出血情况探讨分析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球囊阻断在胎盘植入应用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6例子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经腹主动球囊阻断治疗,(1)16例患者子宫均得到保留,减少了术中及产后出血量;(2)患者经治疗,仅有2例术后出现产后出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经过观察,有胎盘植入的患者,在剖宫产术前行腹主动球囊阻断,加上术后的科学护理与观察,可有效减少术中及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 胎盘植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主动加全主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的术后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将选取我院收治采取主动加全主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患者60例为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分为2组。结果:观察组术后护理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升主动脉 全主动脉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 术后护理 干预效果 研究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手术15例经验。方法15例主动术后需再次手术患者,在复合手术室DSA引导进行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下主动手术。入选条件为血管无法直接阻断者。以术前最后一次CTA图像为标准,测量需要阻断的靶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球囊及对比剂用量、血管入路;术中以球囊充盈、固定贴壁良好,远端有创血压波形显示为平流,压力接近静水压作为完全阻断标准。结果15例球囊腔内阻断辅助主动手术患者,均阻断完全,手术顺利。术后14例阻断靶血管和血管入路均无并发症发生。1例三分支支架术后再次行胸腹主动替换患者,球囊阻断术后支架内皮组织脱落,栓塞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再次手术。结论球囊腔内阻断技术扩大了主动手术适应证,简化了手术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阻断方法;术前应判断靶血管是否适合球囊阻断,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介入球囊 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主动脉替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主动CT血管造影(CTA)探讨主动球囊阻断(ABO)相关的影像学特点,为提高体表标志法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7例接受全长主动CTA且主动结构正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18~70岁[(60.0±9.4)岁]。借助CT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曲率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等技术进行主动三维重建,测量降主动主动Ⅰ、Ⅱ、Ⅲ区的长度及各分界处动脉直径、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和腹主动分叉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体表解剖标志的距离。比较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与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腹腔干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与至腹主动分叉处的距离。结果(1)降主动的长度为(37.6±2.8)cm,主动Ⅰ、Ⅱ、Ⅲ区的长度分别为(24.7±2.2)cm、(3.4±0.8)cm、(9.4±1.0)cm。左侧锁骨下动脉处的主动直径为20.0 ~ 36.0 mm[(27.0±3.9)mm],腹腔干直径为3.0~14.0 mm[(8.0±2.2)mm],肾动脉最低处的主动直径为10.0~23.0 mm[(16.0±2.4)mm],腹主动分叉处直径为10.0~25.0 mm[(15.0±2.4)mm],两侧股动脉直径均为4.0~11.0 mm[(8.0±1.5)mm]。(2)左右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肾动脉最低处及腹主动分叉处的长度分别为50.3~68.2 cm[(56.6±3.9)cm]及50.1~69.5 cm[(57.1±4.0)cm]、26.6~38.2 cm[(31.9±2.4)cm]及27.7~39.6 cm[(32.4±2.4)cm]、22.1~33.1 cm[(28.5±2.2)cm]及23.3~34.2 cm[(29.0±2.2)cm]、13.9~23.8 cm[(19.2±2.0)cm]及15.4~24.1 cm[(19.7±2.1)cm]。(3)左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剑突和脐的直线距离分别为39.7~56.5 cm[(51.0±3.2)cm]及39.8~56.5 cm[(50.8±3.1)cm]、23.0~37.9 cm[(33.2±2.7)cm]及23.2~37.7 cm[(33.0±2.8)cm]、12.2~19.1 cm[(15.9±1.5)cm]及11.6~18.2 cm[(15.5±1.5)cm]。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大于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P<0.05),左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腹腔干的长度小于至剑突的距离(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至肾动脉最低处的距离,两侧股动脉穿刺点至脐的距离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腹主动分叉处的距离(P<0.05)。结论主动Ⅰ区阻断时ABO的置管深度应尽可能小于股动脉穿刺点至胸骨上切迹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Ⅲ区阻断时尽可能小于穿刺点至剑突的距离,大于穿刺点至脐的距离。体表标志法可在紧急情况下指导ABO快速有效的应用。

  • 标签: 出血 主动脉 血管造影术 气囊阻塞 解剖标志
  • 简介:患者女,22岁,因"永存动脉干矫治术后5年复查"入院。查体:心率68次/分,血压99mmHg/65mmHg,胸骨左缘2、3、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主动前外侧壁探及约0.5cm破口,其外侧形成假性动脉瘤约5.8cm×3.5cm,内见中等回声包绕无回声区,假性动脉瘤外包膜完整,瘤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与主动交通(图1)。主动CTA:主动左侧壁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约7.6cm×5.4cm,内见附壁血栓形成(图)。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瓣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瓣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瓣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