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高血压已经成为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2009年 11月,美国高血压学会高血压协作组更新了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提出高血压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多重危险因素评估是当今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策略。

  • 标签: 高血压 危险因素 中医证候特征 研究
  • 简介:摘要:重症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症。由于其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常表现为高热,咳嗽,咳痰,气促,多脏器衰竭,极易继发感染。目前,临床上对重症肺炎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通过对大量文献和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对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对重症肺炎进行干预的有关理论和中医要点和治疗进展进行了论述,并总结出了一套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重症肺炎病因病机、中医型分析方法和治疗策略,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 标签: 重症肺炎 中医证候特征 中医药
  • 简介:摘要生命过程实际就是化学变化的过程。生命的化学过程,如同任何化学过程一样,基本质都是反应物之间的电性相互作用。生命分子都是极性分子,分子是一个整体,其中每个电子的运动都可遍及分子的各个原子。中医在微观领域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是电子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微观领域功能正常,人体处在有序健康状态,功能失调,无育状态就增加,中医治病就是使机体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变化的过程。

  • 标签: 中医证候 微观领域 电子运动
  • 简介:摘要慢性胃炎的中医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本文试图从现在临床经常参考应用的慢性胃炎中医标准的制订规律和研究方法中寻求系统规范的慢性胃炎中医研究制订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对慢性胃炎中医研究制订有所帮助。

  • 标签: 慢性胃炎 中医证候 标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的主要中医。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经检验,不同中医的肺癌组之问有显著性差异(Y<0.01),而血瘀、气虚、痰、阴虚最为多见;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中医型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癌的中医以血瘀、气虚、痰、阴虚为主;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肺癌 中医证候 血瘀 虚证 痰证
  • 简介:摘要中医古籍对血风疮的论述较为丰富,总结起来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痒和(或)痛,并且均有成都的差异,其发生的部位相对特殊,有局部、有局部发至全身、有直接发为全身等的不同。但今教科书提及较少,亦未作为专病进行介绍和学习,研究发现古之血风疮与今之多种疾病相关,为正本求原,特以血风疮的临床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存在慢性心力衰竭(简称Chf病症)患者给与中医症候方面的客观化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医疗机构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之间存在Chf病症的68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利用spss19.0软件给与回顾性的研究分析。结果68例Chf病症患者中高龄患者居多,51例患者年龄集中在70岁到89岁之间,实际占比为75.0%(51/68);患者原发病集中在冠心病以及肺心病和风心病中,其中主要以冠心病为主,59例患者为冠心病原发病,实际占比为86.7%(59/68);本研究中共有6种,选取中医例数≥5,分别为23例患者为血瘀气虚,9例患者为心肾阳虚,10例患者为痰浊闭阻,23例患者为夹瘀气阴两虚。Chf病症患者LVEF(心功能左室射血指标)不同中医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存在Chf病症患者而言年龄>70岁患者居多,同时以冠心病作为主要的原发病。临床中医具有复杂化分布状况,患者LVEF指标可以作为现今中医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中医证候 慢性心力衰竭 客观化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近40年冠心病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明确冠心病中医的变化特点。方法通过对1975-2015年的与冠心病中医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研究,从其中冠心病中医型、不同时期变化规律以及要素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的病症主要以气虚、血瘀以及痰浊为主,疾病类型多达28种,主要以两素和单证素为主,同时还存在多素。结论冠心病的主要组成素是血瘀,单证素是其的主要型。

  • 标签: 冠心病 中医证候 特征 文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中医要素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提取慢性心衰患者的侯要素,采集心衰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心功能等相关信息,对各侯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心功能中分布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共提取病位类素5种,分别为心、肺、肾、脾、肝,出现频次合计576次,构成比39.61%,在各级心功能中出现频次构成比由大到小排列均为心>肺>肾>脾>肝,其分布构成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病性类素12种,其中气虚、阳虚、阴虚、痰浊、水饮、血瘀是心衰的基本病性要素,按各素出现频次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为气虚234次(26.65%)、痰浊159次(18.10%)、血瘀131次(14.92%)、水饮106次(12.07%)、阴虚105次(11.96%)、阳虚69次(7.86%),6种基本素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心功能心衰患者中的分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随着心衰病情的发展,心衰的病位是动态变化的,其由心→心肺→心肺脾肾。心衰的多为虚实夹杂,出现以痰浊、水饮、血瘀等实证类素占比例增大时,病情相对较轻;而以气虚、阴虚或阳虚等虚素占比例加大时,病情多较重。通过分析慢性心衰中医要素分布特征,可为慢性心衰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及参考。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证候 证候要素 分布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的中医特征,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辨证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的男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影像学及生物化学检查,根据肝豆状核变性及男性生殖损害诊断标准,分为生殖损害组及无生殖损害组,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调查进行评分。分析评价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的中医特征。结果: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组的中医要素组成主要为痰湿、火热、气郁、血瘀、气虚、血虚、肾阴虚、肾阳虚、阳亢、肝阴虚、脾阳虚;随着生殖损害的发生及发展,肝豆状核变性也变得越加复杂。结论: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的中医病因以肾虚(肾阴虚,肾阳虚)、痰湿、血瘀为主,通过对其中医调查为中药治疗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生殖损害 男性 中医证候
  • 简介:目的探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中医特征与转归,为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IPFI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详细采集的104例IPFI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其确诊时的中医,并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PFI多发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2)中医症状表现为咳嗽,痰色白,痰液黏稠或呈拉丝状,咯痰不易,喘息,胸闷,咽干,口渴,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纳呆,寐差,便秘,小便短赤等。舌象以舌红,舌苔黄腻、少苔或无苔为主。脉象以弦、滑、细、数为主。(3)IPFI的分布以痰热壅肺和气阴两虚为主。分布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4)IPFI的转归与分布具有相关性,热陷心包的预后最差。结论IPFI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其转归与确诊时的中医型相关;在病原学证据尚不足阶段通过详辨其特征,综合施治IPFI,有望提高疗效。

  • 标签: 肺部感染 真菌 中医 证候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通过分析胃息肉患者中医型特点及分布规律,为胃息肉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胃息肉患者10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胃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胃息肉患者106例,患者以60岁以上最为常见(62例),其次是40岁至60岁患者(43例),40岁以下(1例)患者少见;男性29例、女性77例,男女比约1:2.6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胃息肉患者中辨证为痰凝湿阻29例(27.4%),气血两虚26例(24.5%),湿热郁结24例(22.6%),脾胃虚寒23例(21.7%),瘀血组络4例(3.8%)。结论:胃息肉以老年患者发病率高;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四川盆地胃息肉患者以痰凝湿阻最常见,其次是气血两虚、湿热郁结、脾胃虚寒,瘀血组络患者最少。

  • 标签: 胃息肉 中医证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要素。方法对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2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病例调查,对中医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B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分析,观察中医要素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中肝郁气滞所占比例为40.42%,痰瘀互结所占比例为27.92%,肝郁脾虚占17.5%,肝郁肾虚占9.17%,气阴两虚占5%,各个组间甲状腺最大结节直径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年龄差异显著,肝郁肾虚组年龄最大,肝郁气滞组则年龄偏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病程差异显著,肝郁肾虚组病程最长,肝郁气滞、痰瘀互结组则较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TSH水平气阴两虚组较其他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中医常见的有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肝郁脾虚,重要病机是痰凝、气滞、血淤。

  • 标签: 结节性甲状腺肿 中医证候 证候要素
  • 简介: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是临床中医诊断与治疗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和特色。现代影像学是人体运用视觉诊断疾病即望诊的延伸和发展。发生于疾病不同阶段的,以该病病理生理或/及病理解剖的变化为基础,是中医与医学影像可能具备相关性的立论依据。探索并逐步阐明西医常见病中医与该病医学影像诊断指标的相关性、诊断与疗效评价价值及其生理病理基础,构建中医影像学体系,对于促进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临床诊疗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证候 医学影像 相关性 中医证候影像学
  • 简介:中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上有一定的优势,且辨证论治在RA的临床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RA中医的研究颇多,包括基本的临床经验辨证分型,以及影响型的年龄、性别、病程、地域等方面的因素归类;与中医相关联的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指征之间的规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RA能提高整体疗效,并从现代药理学机制出发,沟通“方证”在分子生物网络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丰富了信息的内容,有利于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把握的本质,但RA规范化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不断补充和完善。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辨证 证候 病证 药证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症候辨证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实施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45)与观察组(45),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症候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中医症候辨证治疗应用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中医症候辨证治疗 中医 慢性萎缩性胃炎
  • 简介:目的:通过H7N9禽流感病例回顾性研究,初步探讨甲型H7N9流感的特点及核心病机。方法:回顾性整理2013年2月26日至2013年5月1日期间北京、上海等8个省市收治的36例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甲型H7N9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症候学及中医治疗情况,分析其中医和病机特点。结果:36例H7N9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平均发病后第6天入院,入院后第2天入住ICU,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发病后15d;症候学特点,患者100%发热,最高体温(39.14±0.62)℃,伴咳嗽,咳痰,恶寒轻或不恶寒,但头痛、周身酸痛、咽痛、鼻塞流涕等风热束表上犯症状少见;3~6d后高热寒战,渐次出现痰中带血、短气、胸闷、呼吸困难,舌红苔腻,病情转重;6~14d患者痰中带血,胸闷喘憋、呼吸困难加重,并出现皮肤红疹、花斑,舌质深红或紫,少津;10~14d后患者身热渐退,痰血减少甚则消失,进入恢复期,以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少津为特点。结论:中医演变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该病病情加重的拐点可能在4~5d左右,8~10d病情最重,始动因素及根本为温热疫毒,热毒、瘀毒为关键,病理因素为热、毒、瘀、虚兼夹且始终贯穿整个病程,核心病机为毒热犯肺,壅肺、损肺,甚则伤及其他脏腑。

  • 标签: H7N9禽流感 证候 演变规律 病因病机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透析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中医变化特征。方法将82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以固有透析频率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根据其透析频率分为3组。A组(2周4次透析)12例、B组(2周5次)27例和C组(2周6次透析)43例。分别于透析前和透析3个月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诊断其中医,并检测比较透析3个月时3组残余尿量、溶质清除指数(Kt/V)、血肌酐、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血压等相关指标、年龄、透析龄、单次透析时间、单次透析超滤量等临床资料及2年生存率。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与C组比较,B组透析3个月时的残余尿量更多,年龄更大,透析龄更短,单次透析时间更长(P〈0.05)。3组2年生存率和透析前后中医频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透析3个月中医频数从高到低均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透析3个月,3组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频数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而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频数则均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结论较低频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在取得较好预后情况的基础上有助于维持患者肾功能,不同透析频率对其中医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等中医为主,且治疗可进一步加重其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

  • 标签: 透析频率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中医证候 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