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883年12月爆发的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帝国主义侵入越南,法军大举进攻驻防在越南山西的中国军队而引起的。全国人民极为愤慨,海外各地侨胞也纷纷起来声讨法国侵略者,支援抗法斗争。居住在越南的华侨和华人也纷纷拿起刀枪火炮和法国侵略者作你死我活的斗争。华侨在这场反侵略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华侨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讴歌和颂扬的。

  • 标签: 大举进攻 中国军队 法军 法义 侵略行为 总理衙门
  • 简介:<正>民国年间。著名的“翁门六子”之一,“后清流”健将张謇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闻盛昱严劾枢臣,并及两广总督张振轩(树声),朝局一变。时恭亲王秉国,高阳李相国(鸿藻)为辅,高阳又当时号为清流之魁杓。……自恭王去,醇王执政,孙毓汶擅权,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朝政益不可问,由是而有甲午朝局之变,由甲午而有戊戍政局之变,由戊戍而有庚子拳匪之变,而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变,因果相乘,昭然明白,谓始于甲申也”这当然是对甲申年间(1884年)爆发的清朝政局大

  • 标签: 中法战争 清流 总理衙门 军机处 张佩纶 慈禧
  • 简介: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爆发的中法战争,一方是法国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为鲸吞越南和中国西南诸省,建立“法兰西东方帝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另一方是中越两国都正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腐朽无能,正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宰割对象。

  • 标签: 战争 中国西南 封建社会 法兰西 主义
  • 简介:<正>广西和中原汉族地区比较,开发较晚,社会经济甚为落后。十九世纪以后,广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土地兼并严重,危机四伏,已进入封建社会末期。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广西受到一定冲击,但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未解体。经过中法斗争,广西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了,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这是因为:首先,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大量侵略广西的特权。中法战争中,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一意推行投降卖国的反动方针,最后居然在中越军民打胜仗的情况下,于1885年6月与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在中越边境指定两处通商,法国得在此设立领事馆;法国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

  • 标签: 中法战争 广西社会 龙州 法国 经济侵略 土货
  • 简介:中法战争战史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军事上的重大课题。作者力图从战略战术上探讨中法战争中北圻清军取得抗法战争胜利的原因、经验和教训。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中法战争 战略战术
  • 简介:黑旗军驻扎保胜期间纪律严明,其将领多为两广人,均无从事海上生涯的经历。1874年以来红河两岸的贸易点掌握在黑旗军手中,阻碍了法国商人自由经商。至1884年中法宣战前十年间的海盗问题只是法国侵略越南的一个借口。中越海盗在越南活动确实给当地民众带来祸患,但他们面对法国侵略,基本上还是奋起抵抗的。对法国侵略者来说,只要有助于殖民侵略,即使是海盗也可以接洽、交往;反之就要扣上海盗的罪名,必欲剿灭而后快。

  • 标签: 黑旗军 保胜 红河 海盗 法军
  • 简介:<正>岑毓英是壮族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史学界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尚欠深入。本文拟从微观处入手,对中法战学爆发前岑毓英与刘永福黑旗军的关系作一剖析。(一)刘永福原是广西农民反清组织的一个小头目,后因清朝追剿,被迫进入越南躲避。在越北,他聚众耕牧,建立根据地,积聚力量。时值法国殖民主义者武装侵越,越南有濒临亡国之虞。同治十二年(1873),法军攻陷占领海阳、宁平、南定等城后,越南危在旦夕。阮朝政府派北圻统督黄佐炎请刘永福协助抗法,遂有黑旗军在河內西郊阵斩法

  • 标签: 岑毓英 黑旗军 刘永福 中法战争 清政府 越南
  • 简介:摘要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上相隔10年,地点都发生在我国的藩属国(越南,朝鲜),都因藩属国问题而起,同样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局更是大相径庭,本文将两次战争的一些方面作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两场战争,牢记历史上血的教训。

  • 标签: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对比
  • 简介:中法战争后,入越作战清军陆续撤兵回界,筹办边防善后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妥当安置边员却令边省大吏颇感棘手。原本两广总督张之洞拟以苏元春、冯子材、唐景崧三人为核心构建战后两广边防体系,另以刘永福驻扎边界或边外牵制法军,无奈各员思虑不尽一致。刘永福的位置尤令清政府踌躇不定,最终只得匆匆将其内迁。张之洞兼顾两广的边防布局至此基本落空,遗留下的以督办大臣办理边防的局面,则成为战后二十年间粤越、桂越边务筹办的基本格局。

  • 标签: 中法战争 中越边务 两广边防 刘永福
  • 简介: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黄振南研究员撰写的、广西史学界第一个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中法战争诸役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简称《诸役考》)。是一本可以助史学走出困境的著述。综观全书,令我赞许和感慨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

  • 标签: 中法战争 真实的历史 贴近社会 史学工作者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治学态度
  • 简介:刘璈(1829-1887),字风翔,号泳仙,又号兰洲。湖南省临湘县云溪建军村文家冲(现为岳阳市北区云溪镇)人。早年投身左宗棠部下,受其赏识。1864年任浙江台州知府。1874年,随左宗棠督师新疆,参赞戎机。新疆事平后,他以功升迁道员。1881年,刘璈被选调台湾任兵备道,成为当时台湾的最高军政长官。从这年9月到1884年8月的三年时间内,他对台湾的“抚番”、煤务、海防、外事、文教、税厘、匪乱诸端,进行了全面的筹划和整顿,对当时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 标签: 中法战争前 刘台湾 前刘
  • 简介:<正>在整个中法战争过程中,李鸿章最初是主张不战而降;战争已经开始,它主张速败早降;当战争偶遭失利,它就大减赶快投降;即令在战争获得大胜时候,它又嚷着乘胜投降。总而言,一句话,投降。最初,它首先散布失败主义,说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法国是“船械之精,操练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还认为法国并“无与中国失和之

  • 标签: 中法战争 李鸿章 卖国条约 失败主义 海防 法国
  • 简介:以龙州县城东伏波庙为例,探析了在中法战争结束以后,广西边疆安全与伏波信仰的互动模式:即当广西出现边疆危机时,伏波信仰在中央对地方秩序重建中的作用是以守边为主;而当边疆危机消失后,伏波信仰对地方秩序重建中的表现形式则以敬神为主。

  • 标签: 中法战争 边疆安全 伏波信仰 互动
  • 简介:中法战争之前,由于法国在越南问题上假托“自主之国”之名大行拓殖之实,中越宗藩关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督抚和中央部臣积极致力于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建构,来自西方“公认”的国际法知识被大量引用。为了说明宗藩关系的合理与合法,公法往往因应解释的需要被选择性地采择。尽管存在“唯利是视”、“囫囵吞枣”的功利倾向,盛极一时的公法舆论旨在申明中国“有管辖越南属邦之权”,最终捍卫宗藩关系以及中国宗主权。在宗藩关系和国际公法问题上,清政府依据本土立场和特定情境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通过东西方国际关系理念的对话与融通,展现出晚清中国面对西方国际关系冲击的本土立场和向近代外交转变的内在动力。

  • 标签: 中法战争 宗藩关系 公法 本土化
  • 简介:为了澄清民族历史文化,笔者拜读了云南社科院中法战争史研究学会会长龙永行所著《中法战争论丛》一书(以下简称《论丛》),获益匪浅,感到《论丛》对抗法战争历次作战的评价,包括对岑毓英的评价,尤其对“临洮大捷”和滇军在抗法战争中的作用与功绩,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 标签: 中法战争 中国 法国 陆春 历史研究 清朝
  • 简介: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处东西方冷战期,此举震动世界,媒界称之为"外交核爆炸"。中法两国的建交谈判曲折而富于变通精神,建交公报只有两句话,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法国也是唯一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没有首先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详见《中法建交始末》一文。

  • 标签: 中法建交 戴高乐 建立外交关系 法国政府 建交谈判 联合公报
  • 简介:摘要:早在13世纪中叶,中法两国就已经有了最初的接触。在大革命之前,两国交往不断派遣使者,进行了宗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大革命后,在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作为侵略国,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法关系从此变得曲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与中国建交最早的西方大国,从此中法关系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之一。并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法关系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 标签: 法国概况 中法外交关系
  • 简介:应我会邀请,以法国“展望亚洲2020”协会主席罗伯特·安德烈为团长的法国国际关系专家代表团一行4人于7月5—11日访华。在京期间,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会见;代表团与我会联合举办“中法、中欧关系报告会”,并拜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有关专家就中法、中欧关系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标签: 中欧关系 民间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 国际关系 代表团
  • 简介:今年适值中法建交50周年。从北京西山追溯中法民间交流情缘,人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旧式建筑依然屹立,感受到百年中法情在这里深深扎根。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这座占地388亩的寄宿制中学,其前身是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在它的周边还保存着一片记录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法友情的遗址群。

  • 标签: 情缘 西山 寄宿制中学 中法文化交流 北京市 中法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