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解决围手术期病人静脉穿刺困难的方法,分析中等导管应用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得出结论中等导管置入较深静脉穿刺和PICC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做好置管后的护理,方可减少甚至避免不良护理问题的发生。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肘前区静脉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对病人进行中等导管置管的手术效果分析与维护技术。  方法选择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的需要进行中等导管置管的病人100例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的病人采用传统的穿刺置管,观察组的病人则在超声引导下对病人进行中等导管置管,观察两组病人在导管置管手术后的效果分析与维护技术。  结果 在超声引导下,观察组的置管的结果和出血量都要明显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的概率以及舒适度都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对病人进行中等导管置管的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病情好转,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中等长度的导管置管 维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中等导管(M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客观科学的评价MC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初步拟订MC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2021年7—9月,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确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结果构建的M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73项三级指标。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为0.819与0.831,协调系数为0.218与0.220。结论构建的MC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能够为临床护理人员不断改进MC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质量评价 德尔菲 体系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中长导管循证方案在重症患儿导管护理中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于我院PICU的80例患儿,依据其就诊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科内常规的中长导管护理方案,干预组患儿的中长导管按照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中长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儿中长导管的留置时间平均为(8.81±8.01)天,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5%;观察组患儿中长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3.65±4.29)天,导管并发生率为2.5%;两组患儿中长导管的留置时长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均P<0.05)。结论:危重症患儿中长导管日常维护中实施循证护理,可延长其留置时间并降低其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确保重症患儿诊疗安全,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效益。

  • 标签: 中长导管 危重症儿童 循证护理 导管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就改良中等导管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我院神经重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在静脉治疗中应用改良中等导管,观察患者的置管情况,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等。结果:改良中等导管运用后,置管一次成功率较高,导管异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在神经重症患者中,改良中等导管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改良中等长度导管 神经重症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骨科老年患者使用中等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 2022年3月-2023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患者中,随机抽选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留置针进行穿刺置管)和实验组(n=30,中等导管静脉置管),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等静脉导管在骨科老年患者中能够有效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 标签: 中等长度静脉导管 骨科 静脉输液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中等导管在慢性缺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等导管,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在慢性缺氧患者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MC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 慢性缺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等导管在重症患者早期护理干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患者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等导管输液治疗中实施常规化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中等导管输液治疗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统计分析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重症患者中等导管输液治疗中的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普遍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结论:在重症患者中等导管输液治疗过程当中,展开早期护理干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的变化情况,细致周到的加强护理管理,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最优化的护理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重症 早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置入中等导管在预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的优势。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5月40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等导管实施静脉输液,从置管保留时间、完成治疗计划及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中等导管静脉输液比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保证静脉通路,且病人活动方便;减轻了外周血管的损伤,降低了输液治疗并发症。结论置入中等导管在肿瘤病区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抢救、降颅压、静脉营养、长期输液等治疗的患者。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肿瘤患者 静脉输液 并发症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静脉输液中应用改良型中等导管的效果。方法 将静脉输液患者 100例,以双盲法随机进行分组,时间为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对照组 PICC静脉输液,实验组改良型中等导管静脉输液,分析 2组静脉输液患者干预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静脉输液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 8.00%),相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 32.00%),更低, P<0.05;同时,实验组护理满意率( 96.00%),相比较对照组护理满意率( 82.00%),更高( P<0.05)。结论 临床静脉输液中,实施改良型中等导管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 标签: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 静脉输液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中等导管(MC)于急性阑尾炎术后患儿置入的心得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选2020年6月25日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植入中等导管,并配合有效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经置入MC和精心护理后,病情得以有效改善,无严重穿刺损伤发生。结论:针对急性阑尾炎术患儿术后未进食的情况,需予以采取肠外营养输入即通过置入MC的方式解决问题,此静脉治疗方式有利于降低穿刺的损伤。

  • 标签: 急性阑尾炎术后 患儿 中等长度导管 一针式皮下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外营养患者群体内,改良型中等导管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等导管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效果。方法 纳入2021-2022年我院100例需要长期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以及优质护理,比较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比较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加理想。结论 针对接受中等导管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静脉输液 并发症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等导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本科室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中等导管留滞护理,对照组采取留置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脑卒中 偏瘫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型中等导管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研究人员在选择于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1年12月-2023年9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25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为12例与13例,BD留置针输液法及改良型中等导管输液法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治疗方式,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结论:改良型中等导管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 BD留置针 静脉输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型中等导管运用于胃肠外科患者静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实验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实验对象:胃肠外科患者108例,随机划分54例是观察组(改良型中等导管置管),54例是对照组(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护理质量、并发症。结果:对比护理质量、并发症发现,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型中等导管运用于胃肠外科的静脉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保证输液安全,获取更高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 胃肠外科 静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改良型中等导管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脊柱外科2023年8月至2023年11月病区52张床位分为前后两组置入改良型中等导管的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穿刺点常规采用无菌小纱布折叠后压迫于穿刺点2~5min后加盖透明贴膜,外用自粘绷带常规缠绕加压固定。试验组患者采用综合干预措施,穿刺点使用血凝酶粉与无菌小纱布叠放压迫于穿刺点2~5min后加盖透明贴膜,外用自粘绷带在穿刺点处十字交叉缠绕加压固定,并再次指压10~15min。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发生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生渗血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以缩短置入改良型中等导管患者穿刺点渗血的持续时间,减少渗血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综合干预措施 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 渗血 穿刺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球对中等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6—8月置入中等导管的59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12月置入中等导管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功能锻炼采用传统握力球,观察组功能锻炼采用智能握力球。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总分[(39.66±2.62)分]高于对照组[(18.58±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70,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2/58),低于对照组的15.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智能握力球可提高中等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等长度导管 智能握力球 功能锻炼 依从性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