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5 个结果
  • 简介: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两国在政治上,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在经济方面,两国贸易机构和贸易额与日俱增;在文化方面,两国文化交流得到了逐步的发展。中韩建交、相互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也促进了韩美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实现我们祖国的统一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 标签: 中韩关系 政策 东亚 形势
  • 简介: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建交公报,结束了两国间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长期对立与隔绝,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中韩建交决策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成功案例。一、中韩建交背景:国家发展所需、国际大势所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标签: 中韩建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外交史 中韩两国 成功案例
  • 简介:文化与语言有着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考虑语言就无法理解文化,同样,排除文化也不可能理解语言.中韩建交对朝鲜族的语言、文化,特别是朝鲜族社会的信息神经中枢即主流媒体——朝鲜文报纸的影响极大.建交二十多年,随着朝鲜族社会文化、语言的变化发展,朝鲜文报纸的语言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中韩建交 社会文化视角 朝鲜文报 朝鲜语
  • 简介: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自从1992年两国建交以后,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规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往的不断深人,“韩流”的发展也带动了韩国大众文学的盛行。在此过程中,韩国政府也积极推动本国文学走向世界,尤其是2001年韩国文学翻译院的建立促进了韩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出版。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建交后至今的这段时期内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以韩国文学翻译院资助的韩国文学作品的中文译作为主要对象,分析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现状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且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翻译出版的相关课题。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不仅仅停留在翻译出版的层面,它还与两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密切相关。因此希望通过此分析能够对未来中韩两国文化方面的交流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中韩建交 韩国文学 翻译出版 “韩流” 影响 文化交流
  • 简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尼克松下台,作为中美建交谈判中的关键人物,邓小平一度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中美关系进展迟滞.建交过程一波三折。1977年1月.吉米·卡特入主白宫。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国总统 正常化 邓小平 松下
  • 简介:红日出东方。美国无视现实。四海翻腾,五州震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红色中国日益强盛,无视中国便是无视世界。谁说美国人不聪明?聪明的尼克松一上台,便在与前苏联的争霸中打出了“中国牌”。契机:小球开路,红色伴银色。焦点:台湾问题,中国人的内政。博士当特使。博士就是博士,博士宴会装肚痛!肚痛的博士却间道中国。美国总统访华。尼克松、毛泽东双手紧握,中美《上海联合公报》震撼全球。中美建交,台岛孤悬。港澳回归,一国两制。台湾,伟大的祖国等着你。几度风雨几度秋,岁月催人逐水流。东方红日映寰宇,西边夕阳枕吴钩。当年国共干戈急,后来台海美航游。千年华夏总一统,共是炎黄何为仇!

  • 标签: 尼克松 毛泽东 周恩来 台湾问题 辛格 中国乒乓球队
  • 简介: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自即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指出.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 标签: 中美两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交 外交关系 联合公报 中国
  • 简介: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处东西方冷战期,此举震动世界,媒界称之为"外交核爆炸"。中法两国的建交谈判曲折而富于变通精神,建交公报只有两句话,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绝无仅有,法国也是唯一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没有首先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详见《中法建交始末》一文。

  • 标签: 中法建交 戴高乐 建立外交关系 法国政府 建交谈判 联合公报
  • 简介:发表在本刊2003年第4期上曲宏伟先生的“方寸见证中美关系新篇章”一文称:“自1972年中美两国建交以来,美国先后有六位总统访问我国。”对于中美何年建交,常常出现一些不准确的说法。

  • 标签: 中美建交
  • 简介:中巴建交之初,两国关系远没有达到日后的那种"全天候的朋友"的程度。两国建交的过程经历了一定的曲折,建交谈判因为巴基斯坦对台湾当局的态度不明和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新中国持相反立场而一度搁浅。建交之初,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分歧。巴基斯坦在台湾问题、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西藏问题上态度反复,表现出与新中国不一致的立场;此外,其还加入了美英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些都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造成两国矛盾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巴基斯坦在外交上选择了"巴美结盟"的战略。

  • 标签: 新中国 巴基斯坦 中巴建交 中巴关系
  • 简介:中韩两国都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其中的谚语是很丰富多彩的.它既是人民大众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得出的知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人民群众语言浓缩的精华、群众智慧的结晶.中韩谚语数量很多,形象生动,内涵深刻,明显地反映两国语言、文化、历史、社会、民族心理等等.本文将对中韩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略作比较.一、相似的中韩谚语中韩谚语当中有许多相似的一面.这样说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识而产生的

  • 标签: 谚语 文化内涵 中韩 韩语 民族心理 韩国
  • 简介:不知从何时起“,韩寒”这个名字经媒体的炒作,红透了半边天,已被众多学生所熟知。作为一个同龄人,在读完他的一些作品后自然也有不少看法,突发奇想,借用他曾写过“的眼中”这个题目,让我也自命不凡一次。

  • 标签: 韩寒 看法 媒体 半边天 中学生 作品
  • 简介:8月29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韩国安东大学、韩国国学振兴院共同主办。来自中韩两国韵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儒家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就中韩儒家文明的历史传承、当代价值和创新发展,儒家文明的地域性与实践性,儒家文明与中国梦、韩国梦,儒学与亚洲价值观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 标签: 中韩两国 交流 儒学 儒家文明 历史传承 社会科学院
  • 简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革和发展,语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语言的词汇系统。本文搜集了近十年以来出现的大量的中韩语新词,将以词汇学的角度对当代汉语及韩语新词语的定义、产生背景、特征、构词方式等进行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当代汉语与韩语新词语进行归类分析,力图找出汉韩语新词语分别反映出的文化特征以及两者的异同。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并介绍中韩新词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新词的概念、新词的产生原因、特点及分类问题进行考察。第三章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对现在社会各领域中韩新词的归类分析,了解两国的文化。第四章总结中韩新词在形态上、意义上表现出的异同点。第五章为结论。

  • 标签: 汉语新词 韩语新词 对比研究 新词对比
  • 简介:【中考预测】中国总理温家宝与印度总理辛格2010年12月16日晚在新德里共同出席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暨“中国节”闭幕式活动。与此热点相关的知识点有:印度的历史、古代中印的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等。在复习时.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

  • 标签: 幕式活动 新德里 温家宝 知识点 中国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