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 球扩式瓣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瓣膜置换术术后护理。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于本院就诊治疗的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患者30例进行研究,对比护理干预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功能变化。结果:手术后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主动瓣面积 ,跨瓣压差,LVEF均有所改善,其中主动瓣面积和跨瓣压差指标明显优于术前(P<0.05)。

  • 标签: 经导管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瓣狭窄的主动瓣置换术的临床方法效果。方法选取临床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主动瓣狭窄患者20例行人工瓣膜替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主动瓣狭窄患者经人工瓣膜替换术治疗,术后发生出血1例,切口感染2例,均治愈出院,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后三个月死亡1例。结论主动瓣置换可消除或显著减少由主动瓣狭窄引起的左心室的压力超负荷。左心室收缩压及后负荷的显著减少,从而提高了射血功能和心排血量,降低心室充盈压。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人工瓣膜替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心脏瓣膜病--主动瓣重度狭窄、经皮主动瓣植入术患者的的护理。方法:对其采用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出院随访等多方面综合护理。结果:护理期间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护理效果良好,患者21天后正常出院。结论:对接受经皮主动瓣植入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心境,缩短康复时间。

  • 标签: 瓣膜病 心脏病心脏植入术 主动脉严重狭窄 二尖瓣 发作房颤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瓣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瓣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瓣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
  • 简介:急性主动夹层是一种不常见但可潜在危及生命的疾病。在美国(人口约为2.4亿),每年至少发生6000例,但准确数字难以确定,因为许多病例未被诊断。在大系列的尸解研究中,其流行率为0.2%-0.8%。主动夹层的最高发生率在60-70岁年龄组,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40岁以下的主动夹层最常见于马方综合征的患者及孕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Β阻滞剂 粘合技术 人工血管内支架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6至11月应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覆膜支架治疗5例近弓部主动病变的诊疗经验,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6、18个月复查CTA均显示主动塑形良好,所有支架形态良好,分支支架通畅,无内漏发生。我们认为主动分支支架避免了复合手术带来的手术创伤、烟囱技术比较高的内漏发生率、开窗技术支架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具有标准的术式,有很合理且精确的定位、释放方式,是一种左锁骨下动脉的重建新方法,但其手术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心尖途径介入主动瓣膜植入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措施。方法根据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名经心尖途径介入主动瓣膜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资料,开展回顾性总结,总结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配合对手术成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结论经心尖途径介入主动瓣莫置入手术的手术方法较为复杂,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与之相关的手术护理配合措施需要侧重于物品准备齐全与熟练手术流程等方面。

  • 标签: 主动脉瓣膜置入 经心尖途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当主动壁结构破损、管壁变薄,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张并达到正常主动直径的1.5倍以上时定义为主动瘤。胸腹主动瘤指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髂动脉分叉之间的主动瘤。由于胸腹主动瘤累及范围广,涉及几乎全身所有内脏器官,手术无法避免会导致器官缺血,且手术切口、手术范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全身系统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全胸腹主动置换术一直是主动外科中的难点。近年来手术推广、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技术、术后监护水平、抗凝血药物甚至人工材料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全胸腹主动置换术的安全性。本共识详细描述技术难点,包括胸降主动及腹主动的显露、腹腔脏器血管重建等细节。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小主动瓣环主动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方法:小主动瓣环均主动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mm,≤19mm的患者,选19mmSJMRegent瓣;对瓣口直径≤17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mmSJMRegent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mm,≤21mm,选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mmHancockIIultra生物瓣和21mmSJMRegent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mmRegent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瓣�

  • 标签: 组织构建 移植 有支架生物瓣 心脏瓣膜假体 小主动脉瓣环 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
  • 简介:1病例沈某,男,22岁,农民,2005年4月24日3时许因琐事被他人用刀刺伤胸部,伤后即感胸闷、憋气,在当地医院紧急包扎后急送市人民医院抢救。PE:T:37℃,P:105次/分,R:30次/分,BP:11/8KPa。神志清,面色苍白,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一长3厘米斜形创口,创角锐利,创缘整齐。5时行手术治疗,打开纵隔见有积血约1000ml,而术中发现该伤者动脉韧带较宽厚(2.5cm×0.6cm),主动左侧壁动脉附近有一长0.7cm斜形创口,管壁全层破裂,即行止血缝合,手术顺利,术后痊愈出院。

  • 标签: 主动脉破裂 医院抢救 手术治疗 面色苍白 术中发现 全层破裂
  • 简介:摘要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是一种复杂、相对常见、危害性大的疾病。解剖上常表现为降主动壁部分撕裂后形成假腔甚至破裂。早期,复杂的B型主动夹层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或积极的药物治疗,手术早期死亡率高,药物治疗容易出现夹层动脉瘤。1999年Nienaber和Dake提出腔内治疗B型急性主动夹层。此后,主动腔内修复术成为主动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回顾主动夹层的进展及并发症。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升主动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夹层患者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该类手术配合的特殊性,总结术中与术后护理方法,及时预见安全隐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手术的护理质量。

  • 标签: 升主动脉置换 全弓置换 降主动脉支架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