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加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第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并自满月按照1、2、7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5μg),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100例婴儿仅2例HBsAg阳性,婴儿获得保护率97.8%,100例中有94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免疫成功率达94%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联合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乙肝病毒是造成乙型肝炎的罪魁祸首,乙肝病毒首先造成肝脏的炎性病变,进而造成多个器官的不断损伤,最终将造成身体众多器官的损坏。乙肝在全国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它的主要人群是新生儿以及成年人,大多数患者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有的患者会恶化,乙肝肝炎恶化的后果就是肝硬化,更严重的就是肝癌,最终导致死亡。本文从成人乙型肝炎面临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广泛性和危害性,进而提出了成人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 标签: 成人乙型肝炎 现状 广泛性 趋势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HBsAg(+)产妇286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于肌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宫内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6.99%,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5.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3例患者中,90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62.93%,对照组143例患者中,57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3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产妇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经足三里注射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位置
  • 简介: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对其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抗病毒的药物主要有α-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更有免疫调节药物,这些方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疗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中药治疗肝炎注重整体调整,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西药。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 免疫调节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药物护理与饮食护理方式,试验组除此之外还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心理状态以及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护人员应该采取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合的综合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乙型肝炎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80例进入研究,对其进行3-10年的随访,统计其相关的随访资料并对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资料完全的为174例,在随访期间累计有51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累计发生率为29.3%,通过对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ALT、HBeAg、HBVDNA及观察时间分级这四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其高危因素,而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随着ALT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治疗降低其ALT水平可降低其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正常人若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那么就会成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是一种典型的血液传染病,感染乙肝病毒的途径可以是母婴传播、输血传播、伤口感染传播、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共用生活物品传播及性传播等。本文将从什么是乙肝五项、乙肝五项检查的方法及分析参考、乙肝五项检查的临床意义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肝五项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内科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在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7例,根据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护理组则是结合传统护理及特殊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在内科的保守治疗过程中生理体征状态、并发症情况以及预后状况。结果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特殊护理的组别患者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情况也较对照组轻。结论对乙型肝炎进行特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护理 乙型肝炎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84-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RP多糖在体内对DHBV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内实验以先天感染DHBV的雏鸭为动物模型,将雏鸭(10只/组)随机分为5组(RP多糖高、中、低3个剂量组、3-T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均以20mg/kg/d灌胃给药10天。给药前1天、给药后5天、10天及停药后3天,均采用斑点杂交法观察血清中DHBV-DNA表达。结果各剂量组RP多糖对DHBV均有相应的抑制作用。其中给药后第5天,高、中剂量组血清DHBV-DNA为0.77±0.27、0.69±0.15,第10天为0.57±0.11、0.49±0.19,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32±0.56、1.24±0.53)相比明显降低。给药后第5天,RP多糖高、中剂量组对DHBV-DNA的抑制率为25.16%、25.35%,第10天为45.94%、48.28%,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对比显著提高。结论RP多糖可降低血DHBV-DNA含量,对DHBV有抑制作用。

  • 标签: 菲律宾蛤仔多糖 鸭乙肝动物模型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乙型肝炎患者9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71.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乙型肝炎能有效降低转氨酶含量,从而提高预后疗效。

  • 标签: 乙型肝炎 转氨酶 中西药结合治疗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现状不容乐观,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数量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情发展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干扰素类药物、核苷类药物、非核苷类药物和治疗性疫苗,然后介绍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RNA干扰技术的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辽化总医院2012年排除肝炎及相关病区共6532例患者,采用AxSYM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及相关资料。并将每例5项标志物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对各项标志物及检出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HBc(54.6)、抗-HBs(48.2)、抗-HBe(27.5)、HBsAg(9.6)、HBeAg(2.4)。每项标志物检出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532例患者中,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可归纳为10种模式,检出率≥1%的模式有7种,“全阴性”模式占第一位。不同年龄段不同模式检测结果不同,≤20岁人群以“全阴性”和“抗-HBs阳性”模式为主,>20岁人群以“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等模式为主。“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阳性”等模式检出率呈两端低、中间高分布,20-65岁人群检出率高。结论总人群HBV感人率依然较高,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低龄人群HBsAg检出率明显下降。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酶免疫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抽取我镇1-15岁儿童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以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另一组为对照组不实施加强乙肝疫苗接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儿童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比较其阳性率,并对经过预防接种后仍HBsAg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儿童HBsAg、抗-HBc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免疫人群效果理想,加强性接种能更好的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大规模接种中不可预知因素对疫苗效果的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 预防接种 HBsAg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3年期间,在我院分娩的孕期或住院时检测HBsAg阳性而肝功能正常的单胎妊娠母亲及其儿童271对,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两组新生儿均正规进行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随访以7月-1岁龄时HBsAg阳性作为母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婴儿的病毒母婴传播率。结果两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和母乳喂养率等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122例阴道分娩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7.38%;149例剖宫产组婴儿有6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4.03%,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剖宫产没有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垂直传播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患乙型肝炎的人数约在20亿以上,慢性感染的患者有至少3.6亿,约占全球总人数的5%以上,亚洲占其中的2/3,而仅中国就占据1/3。我国每天因乙型肝炎死亡的人数在100万以上,用于研究、治疗乙型肝炎的费用超过1000多亿元,而美国用于乙型肝炎的相关费用也高达13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乙型肝炎不仅对于我国,而是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乙型肝炎的免疫机制及相关检测研究进展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乙型肝炎的现代化治疗提供一种思路。

  • 标签: 乙型肝炎 免疫机制 相关检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乙型肝炎携带者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作用。方法将乙型肝炎携带者98例分两组干预组49例,采用全程的规范化健康知识教育;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临床知识讲解。对两组教育效果采用相关知识问卷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49例中,24例为掌握,21例为了解,4例为不了解,总知晓率达91.8%;对照组49例中,4例为掌握,12例为了解,33例为不了解,总知晓率仅32.7%。干预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型肝炎携带者进行全程的规范化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掌握该病的有关基础知识,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提高健康生活质量。

  • 标签: 乙型肝炎 健康教育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肝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乙肝患者社交行为和减轻社交苦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由Watson及Friend编制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120名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测试,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双侧变量分析和描述分析。结果①乙肝患者社交回避量表得分(42.10+5.31)分,社交苦恼量表得分;(39.73+5.39)分,SADS总得分(81.83+9.34)分,大于常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②乙肝患者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与其性别、学历、职业、月收入有显著差异,与年龄、籍贯无显著相关。结论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社交回避及苦恼;乙型肝炎患者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受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籍贯、月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不受籍贯影响。

  • 标签: 乙肝患者 社交回避 社交苦恼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4-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乙肝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实验组进行单个指导、口头讲解、印成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复诊时测试、评分。对照组除正规、系统的治疗外,仅口头介绍一些乙肝健康知识。结果在正规、系统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67%)。结论乙肝患者除了进行正规、系统治疗外,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 重要性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