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22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112例,治疗组孕7个月起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IU,每隔1个月1次,共3次。对照组产前未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脐血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及新生儿脐血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出率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11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g阳性2例,感染率为1.79%;对照组112例,新生儿HBsAg阳性59例,感染率为52.68%。治疗组11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脐血HBsAb阳性检出43例(38.39%),对照组112例孕妇分娩的新生儿HBsAb阳性检出3例(2.67%)。结论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型肝炎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 母婴传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2000年5月-2014年5月出生并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的新生儿2100名(观察组)进行调查,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乙肝病毒(HBV)为标志物,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为指标,并与1985-1999年以前未接受乙肝免疫接种的1900例新生儿(对照组)的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指标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人群HBsAg、抗-HBs阳性率以及HBV流行率。结果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2.33%),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sAg总阳性率为(11.89%)(P<0.05);观察组抗-HBs总阳性率为(52.95%),而对照组抗-HBs总阳性率为(24.36%)(P<0.05);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5.2%),而对照组未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人群HBV流行率为(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免疫后<1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结论大规模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可明显降低HBV感染率和流行率,增加抗-HBs水平,从而有效控制HBV的传播。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流行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50例乙型肝炎患者(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0例患者均实施乙型肝炎五项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研究对比5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显示,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占比最高,为94.00%;HBeAg阳性患者HBV-DNA含量及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但HBeAg阳性患者的ALT和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HBV-DNA含量<103患者ALT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患者,P<0.05,且随着HBV-DNA含量的降低,ALT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乙型肝炎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五项 乙型肝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其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检测指标及预防。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感染产妇6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新生儿脐血HBV5项指标。结果60例新生儿HBV感染发生率为56.7%,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较高,而HBsAg、抗-HBc双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并没有发生感染。结论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对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主要措施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孕期HBV检测以及新生儿被动免疫、主动免疫,针对HBeAg阳性产妇进行有效管理,在经过科学治疗、HBeAg转阴后才能结婚或者妊娠。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产妇 新生儿脐血 乙型肝炎检测指标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全肝容积CT灌注成像(VCTP)中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脏左叶、右叶及全肝灌注参数在评价肝脏储备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2012年11月—2014年2月间,经临床、其它检查证实为乙型肝炎的患者26例(肝炎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24例(代偿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22例(失代偿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正常)30例。采用西门子SOMATONDefinitionAS+128螺旋CT行全肝容积灌注成像,对每组病例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共5个灌注指标进行分析。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肝炎组、代偿组及失代偿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加重,肝右叶、肝左叶及全肝灌注参数中的BF、BV、PVP值均逐渐减小,HPI却逐渐增加,4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脏右叶、左叶及全肝灌注参数对肝功能的评价是一致的,肝脏右叶、左叶灌注参数的走势无明显差异。全肝、肝右叶、肝左叶的灌注参数AL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全肝VCTP能反映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肝脏右叶、左叶灌注参数BF、BV、PVP都是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减小,肝脏右叶、左叶及全肝灌注参数对肝功能的评价是一致的。

  • 标签: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灌注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流行病是一种传播性很强,且危害性很大的传染病之一。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伤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乙肝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几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主要与流行状况、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及防治方法等有关。近年来,通过病学专家的不懈努力,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取得了新的成果。本文就乙型肝炎流行病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 标签: 乙型肝炎流行病 传播病 发病率
  • 简介: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之一,人群总感染率在60%以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率约10%1。全球约4亿人为HBV感染者,卫计委统计资料显示,我国HBV感染者约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占25%以上,而家族聚集性感染则为我国HBV传播的主要途径(70~80%)。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乙型肝炎家族内传播现状,分析预防乙型肝炎家族聚集性感染的途径。

  • 标签: 乙型肝炎 家族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3-2015两年克拉玛依区中心医院,人民医院的乙肝六项中HBc-IgM阳性结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13-2015年两年的63510例检测乙肝六项患者,其中HBsAg阳性同时HBc-IgM阳性者为58例。结果阳性率为2013年为0.055%,2014年为0.14%,2015年为0.16%.乙肝六项中核心抗体IgM阳性表示一提示是早期感染,二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三提示病毒复制活跃,病毒量增加很明显,就是有复发的可能性,四传染性强。

  • 标签: 乙肝核心抗体IgM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传染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性。方法选取在2014年3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按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阴性和阳性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者及其配偶,对照组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阴性组及其配偶。结果研究组配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阳性率为30.0%,高于对照组的10.0%;研究组中男性配偶的阳性率为2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3%;女性配偶阳性率为35.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夫妻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较高,但保证安全的性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播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 配偶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高校内科门诊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内科门诊检查器械180份分为三个组,每组60份(以下简称A、B、C组),A组调查时间为2013年1月至12月,B组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至12月,C组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至12月。A、B、C组的消毒方法均为高压高温125度,消毒时间为20分钟。结果A、B、C组的消毒效果均良好,消毒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仅有2.33%、4.33%和2.33%。结论高压高温消毒对预防乙型肝炎有良好的效果,建议高校医院、卫生所、门诊部等内科门诊积极采用。

  • 标签: 高校内科门诊 乙型肝炎预防 高压高温消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收治的15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一般护理和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97.3%)和护理总满意率(94.7%)均高于对照组(85.3%、81.3%),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乙型肝炎 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将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对照保肝及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片治疗的临床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12个月后,ALT复常26例,HbeAg转阴8例,HBeAg/抗HBeAg转阳7例。HBV-DNA阴转率3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76.66(23/30)和86.66(26/3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1/30)。结论拉米夫定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对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抗毒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案例走访进行分析,本文的防治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达到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对于部分适合的患者应尽可能追求慢性乙肝的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HBsAg消失,并伴有ALT复常和肝脏组织学的改善。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随访管理 优化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54-02
  • 简介:一段时间内,我国一些地区连续集中报道了某企业生产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事件(AEFI),这对我国个别地区的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接种工作造成了影响,也体现出疫苗的安全接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传染病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了历史上传染病疫苗研发和使用中,疫苗安全问题的产生和影响,以及对其进行科学应对和解决的方法及结果,并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角度,分析了目前AEFI产生的必然性和客观存在性,提出采取必要的免疫学措施,不断提升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尽可能减少AEFI的发生,是在技术层面上保障我国传染病疫苗接种工作的安全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

  • 标签: 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 混合错误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为卓尼县2014年乙型肝炎进行普查,分析普查结果,从而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疫情在全县农牧民群众、僧侣中的传播,提高农牧民群众、僧侣的健康水平,解决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方法乙肝检查采用耳垂采血的方法,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检测试条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现场采集静脉血2ml做乙型肝炎三系统检测。结果2014年最终普查发现阳性病人共计527例其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527例,大三阳387例(乙肝大三阳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均为阳性);小三阳140例(乙肝小三阳是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乙型肝炎患病率达3.79%。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通过乙型肝炎疫情普查也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广农牧民的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措施。

  • 标签: 乙肝 普查 分析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