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男,68岁。于2020年10月9日以"心脏术后5年,间断胸闷1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诊断为:(1)心脏瓣膜病:尖瓣生物置换术后;(2)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三中度关闭不全;(3)肺动脉高压重度;(4)心功能保留心衰;(5)心功能Ⅳ级;(6)重症肌无力;(7)消化道出血;(8)气管狭窄;(9)脑梗塞;(10)肺叶切除术后;(11)心房颤动;(12)2型糖尿病。考虑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合并症多,于2020年10月21日全麻下行经心尖尖瓣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7天康复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尖瓣成形术治疗婴儿尖瓣病变的手术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40例婴儿尖瓣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78例,体质量(6.4±1.4)kg,年龄(196.6±80.1)天,其中中度以上尖瓣关闭不全131例,尖瓣狭窄9例。CarpentierⅠ型48例,Ⅱ型45例,Ⅲ型47例。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尖瓣成形手术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40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尖瓣修复术,同期修复合并心脏畸形。体外循环(79.1±41.9)min,主动脉阻断(46.8±20.0)min,早期死亡7例(5%)。术后监护室滞留(5.6±4.8)天,呼吸机辅助呼吸(74.2±149.8)h,术后尖瓣轻度反流48例,轻-中度反流53例,中度反流32例,中-重度反流6例,重度反流1例,术后无尖瓣狭窄。随访6~126个月,远期死亡3例,再手术11例,5年免于中度以上尖瓣反流率81.2%。针对术后死亡或出现中度以上尖瓣反流的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长时间体外循环以及术后中度以上尖瓣反流为其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尖瓣成形手术能有效改善婴儿尖瓣反流及狭窄问题,体外循环时间短、术中取得较好的瓣膜成形效果的患儿预后较好。对Carpentier Ⅰ型的患儿,仅行尖瓣环环缩可取得较好的成形效果,而对Ⅱ型及Ⅲ型,应因材施治,处理瓣膜各层次存在的问题,并附加环环缩术。

  • 标签: 婴儿 二尖瓣疾病 二尖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退行性尖瓣反流(DMR)患者尖瓣(MA)静态几何结构及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35例DMR(均为尖瓣脱垂和Barlow样改变)患者作为DMR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舒张晚期、收缩早期、收缩中期和收缩晚期定量测量尖瓣环面积(MAA)、尖瓣周长(MAP)、尖瓣前外后内侧直径(DALPM)、尖瓣前后径(DAP)、尖瓣非平面角(NPA)、尖瓣高度(AH)以及高度与联合间径的比值(AHCWR),并计算以上各参数的收缩期变化分数。比较两组间MA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差异,分析两组MA在整个心动周期内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静态结构:DMR组整个心动周期内MAA、MAP、DAP和DALPM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R组收缩中期和晚期鞍形结构较对照组扁平(AHCWR:0.17±0.01比0.21±0.01,0.15±0.01比0.23±0.01;均P<0.05),其余时相鞍形结构相对保留。动态变化:对照组舒张晚期至收缩早期出现收缩前收缩(MAA、MAP、DAP、DALPM减小,均P<0.05),鞍形加深(NPA减小,AH和AHCWR增大,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MR组MA收缩前收缩和鞍形加深均消失(舒张晚期与收缩早期所有MA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MR组收缩期动态变化也较对照组减弱受损,表现为DALPM、NPA及AHCWR收缩期变化分数小于对照组(均P<0.05),除DAP外,其余MA参数4个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正常人MA鞍形结构明显,且MA在心动周期内动态变化显著,出现明显的收缩前收缩,鞍形加深现象。DMR患者MA明显增大,且MA鞍形结构在收缩中晚期扁平化。DMR患者整个心动周期内MA动能均减弱,收缩前收缩现象消失,收缩期动态变化也不同程度受损。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 退行性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环
  • 简介:【摘要】单叶卡尖瓣机械置换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以引发心脏疼痛、骤停等危险事件。单叶卡发生与血栓形成、机械故障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发生概率低,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误诊,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鉴于此,文章将旋转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尖瓣机械置换术后单叶卡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并总结相关经验,以供各位参考。

  • 标签: 二尖瓣机械瓣置换 单叶卡瓣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叶在架内部活动,完全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尖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尖瓣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 标签: 环上型置入 烟囱形机械瓣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罕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多器官功能损伤。心脏受累称为Löeffler心内膜炎,表现为血栓形成、瓣膜功能障碍、心内膜纤维化及限制型心肌病等。该文报道1例因Löeffler 心内膜炎引起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而行机械置换的患者,尽管术后给予华法林抗凝,但当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升高时,新置换的机械仍有血栓形成并导致卡。因此,对于HES以及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罕见病合并瓣膜病变且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充分评估、术后严格抗凝和积极控制原发病对于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极其重要。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可提供形态学及其血流动力学信息。

  • 标签: 心内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瓣膜,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度缺血性尖瓣反流(IMR)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外科手术策略,明确CABG术同期是否行尖瓣外科干预(MVS)对此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本中心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CABG治疗的连续234例中度IM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4例,女50例;年龄29~78岁,平均(61.5±8.7)岁。根据是否同期行MVS分为CABG组(108例,单纯行CABG术)和CABG+MVS组(126例,同期行CABG+MVS术),随访远期心脏事件、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等终点事件。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建立匹配队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倾向性匹配评分后建立匹配队列,包含78对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ABG+MVS组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间全因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期行CABG+MVS术是远期心脏事件及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亚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术前无三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心脏事件概率更高(P<0.05)。而术前无三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LVEF≤0.55、左心房内径≥40 mm的患者,CABG同期行MVS术后发生房颤概率更高(P<0.05)。结论CABG术治疗中度IMR患者,无论是否同期行MVS干预尖瓣,均能改善左心室重塑,两者远期生存率相近。同期行CABG+MVS能保持较低的残留反流量,但远期心脏事件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更远期的预后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此类患者的手术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及中心手术质量进行个体化选择。

  • 标签: 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策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手术组1年完成尖瓣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尖瓣成形术病因学特点、成形方法、成形效果、手术入路及术后早期结果,分析收治各类尖瓣疾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在单手术组完成的尖瓣手术共209例。尖瓣手术占同期本组全部手术53.6%。男100例(47.8%),女109例(52.2%);年龄11~85岁,平均(53.5±15.2)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21例(57.9%),Ⅲ/Ⅳ级88例(42.1%)。其中尖瓣成形术152例(72.7%),尖瓣置换术57例(27.3%)。结果152例尖瓣成形术中采用全胸腔入路117例(77%)。术中应用成形145例(95.4%),其中Physio Ⅱ成形118例(81.4%),应用Gore-Tex人工腱索89例(58.6%)共145条,叶成形15例(9.9%),缘对缘技术2例(1.3%),交界成形34例(22.4%),腱索及乳头肌劈开15例(9.9%)。退行性变成形率100%,风湿性心脏病成形率48.1%。术后1周左右复查超声心动图,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1例(59.9%),轻度反流58例(38.2%),中度反流3例(2.0%)。术后全因死亡2例(1.3%),无成形效果不良再次手术患者。结论本中心退行性尖瓣病变已成为收治尖瓣疾病首位,风湿性尖瓣病变比例下降,退行性尖瓣病变具有极高的成形率,风湿性尖瓣病变由于其特殊的病理解剖特点,成形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尖瓣成形术可经全胸腔镜方式完成。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应用尖瓣成形结合Gore-Tex人工腱索能够取得满意的成形效果。

  • 标签: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成形环 成形率 人工腱索 全胸腔镜
  • 简介:摘要经导管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即借鉴了外科缘对缘尖瓣修复术,经股静脉或心尖途径,采用尖瓣夹合装置夹住尖瓣反流区的前、后叶并使之接合,从而减少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TEER已成为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技术,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该项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总体而言缺乏经验,但有快速发展的趋势。为促进我国TEER的规范开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该共识。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
  • 简介:摘要为总结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同期主动脉尖瓣手术的应用方法和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30例主动脉尖瓣病变(或同期三病变)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切口手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经左心房切口显露尖瓣,在尖瓣缝置换线后,首先经升主动脉切开完成主动脉置换,然后继续完成尖瓣置换或成形术。最后通过右心房切口完成三成形或置换术。全组均顺利完成胸腔镜辅助下多瓣膜置换/成形手术,无中转开胸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主动脉置换,同期尖瓣置换术25例(83.3%),尖瓣成形5例(16.7%)。同期三置换术1例(3.3%),三成形术6例(20.0%)。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主动脉尖瓣人工瓣膜均功能良好,未见周漏。随访期间无心脏原因需要接受手术干预的患者。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切口同期主动脉尖瓣手术(或同期三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右侧腋下切口可以为多瓣膜的同期手术提供良好的视野,并取得满意的近期手术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了1例10岁男童,超声心动图提示尖瓣-主动脉间纤维假性动脉瘤,合并左心房瘘道形成,且左心房瘘道口逐渐增大,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尖瓣-主动脉间纤维假性动脉瘤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典型,可明确显示尖瓣-主动脉间纤维假性动脉瘤的大小、瘤体随心脏周期的形态变化、有无瘘道形成以及其他并发症表现。

  • 标签: 超声检查 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 假性动脉瘤 左心房瘘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胸腔镜下尖瓣置换术的手术配合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脏病患者行全胸腔镜下尖瓣置换术,观察患者手术配合效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3.16±0.49)h;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6.57±4.18);术后辅助呼吸时间(6.01±1.24);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23.18±3.64);术后住院时间(9.53±1.85);40例患者中出现有5例(12.50%)出现并发症,其中腹胀2例(5.00%)、切口感染1例(2.50%)、切口出血1例(2.50%)、术后疼痛1例(2.50%)。结论:对全胸腔镜下尖瓣置换术患者进行手术配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全胸腔镜 二尖瓣置换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成型在矫治三关闭不全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间我院收入的48例行心脏三关闭不全手术患者,借助三成型对患者进行手术诊断,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三反流、超声心动图指标等信息,并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三反流、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心功能分级状态等信息相比有明显差异,术后状态得以明显改善,且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三成型应用于矫治心脏三关闭不全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新功能分级状态以及三反流,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三尖瓣成型环 三尖瓣关闭不全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总结2019年4月至10月期间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成功完成介入技术治疗3例三生物瓣膜毁损的临床经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评估提示外科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中/高危风险,EuroSCORE Ⅱ评分为19.50%~25.45%。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输送器撤离时出现瓣膜轻度移位,同时置入第2枚瓣膜。围手术期无死亡,无脑血管事件,无介入移位或脱落。术后抗凝方案使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6个月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天。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功能、瓣膜流速和反流情况。术后随访26~32个月,无死亡事件,无脑血管事件,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Ⅱ级。肋间切口右心房穿刺使用J-Valve介入技术可成功治疗三生物毁损,为再次开胸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可行的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总结经右胸小切口微创尖瓣手术的经验,优化手术细节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136例接受微创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双腔气管内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接受手术。根据操作需要并结合外周血管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策略和方法,合并病变作同期处理。为减少胸壁戳口数量及胸壁出血的机会,部分患者采用了Glauber主动脉阻断钳、经主操作口直接放置特制左心房拉钩、减少胸腔镜应用等措施。主动脉阻断期间每30 min左右予双肺间断通气1 min以预防术后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主动脉阻断平均(55.3±14.4)min,体外循环(93.5±23.6)min;尖瓣置换或成形效果满意。术中转为正中胸骨劈开患者1例;尖瓣成形失败再次主动脉阻断行换术1例;股静脉插管损伤髂静脉1例;冷停搏液灌注管拔出后严重出血2例;术后复张性肺水肿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4例;手术输血32例(23.5%),平均383.3 ml。经右胸小切口适用于绝大多数尖瓣外科患者,安全微创、术野暴露好。术中手术细节的改进和特殊器械的应用有助于手术操作、提高质量、减少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温室颤下全胸腔镜再次尖瓣手术与正中开胸常规再次尖瓣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探讨全胸腔镜再次尖瓣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脏大血管外科由同一术者收治的再次尖瓣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低温室颤下全胸腔镜组(全胸腔镜组)和常规正中开胸组(正中开胸组),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及围手术期结果,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1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全胸腔镜组25例,正中开胸组66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胸腔镜组在尖瓣成形率(32.0%对7.6%,P=0.008)、输血率(72.0%对98.5%,P<0.001)、机械通气[(19.0±27.8)h对(43.3±58.3)h,P=0.009]、术后胸腔引流量[(489.6±319.1)ml对(913.6±568.4)ml,P=0.001]、胸腔引流管留置[(2.2±1.9)天对(3.7±2.4)天,P=0.004]、术后住院时间[(8.0±2.7)天对(13.9±12.8)天,P=0.026]等方面具有优势。全胸腔镜组具有更长的体外循环[(180.8±41.7)min对(143.2±39.7)min,P<0.001],术中室颤时间为(100.2±42.5)min。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0%对21.2%,P=0.481)和病死率(4.0%对4.5%,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胸腔镜入路相比正中开胸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低温室颤相比常规阻断升主动脉,简化了升主动脉处操作的同时可减少心肌损伤。低温室颤下全胸腔镜再次尖瓣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技术。

  • 标签: 全胸腔镜 低温室颤 再次二尖瓣手术 正中开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