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诱导腺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根据处理A549细胞的不同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溶媒处理)、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组(分别用10、20、40、80 mg/L的辛伐他汀处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组(50 μmol/L的Z-VAD-FMK处理)、40 g/L辛伐他汀+Z-VAD-FMK组(40 mg/L的辛伐他汀和50 μmol/L的Z-VAD-FMK共同处理)、白细胞介素6(IL-6)组(20 μg/L的IL-6处理)和不同浓度辛伐他汀+IL-6组(分别用10、20、40 mg/L辛伐他汀和20 μg/L的IL-6共同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对腺癌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辛伐他汀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线粒体膜电位JC-1荧光探针检测辛伐他汀对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流式膜连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辛伐他汀对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CCK8法检测Z-VAD-FMK对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Z-VAD-FMK对于辛伐他汀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激活剂IL-6作用于A549细胞前后辛伐他汀对JAK2、STAT3及其磷酸化(p-JAK2、p-STAT3)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20~80 mg/L辛伐他汀组A549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并且随着辛伐他汀组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不同浓度辛伐他汀组G0/G1期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G2/M期的细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辛伐他汀各浓度组J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20、40 mg/L的辛伐他汀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40 mg/L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Z-VAD-FMK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2±2.7)%和(57.5±3.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2.7)%(均P<0.01),40 mg/L辛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Z-VAD-FMK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mg/L辛伐他汀组中荧光染色阳性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Z-VAD-FMK+辛伐他汀组细胞荧光染色阳性细胞与40 mg/L辛伐他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40 mg/L辛伐他汀组细胞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L-6组细胞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20、40 mg/L辛伐他汀+IL-6组细胞的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比值均显著低于IL-6组(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通过非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来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来实现的。

  • 标签: 肺肿瘤 辛伐他汀 细胞凋亡 Janus激酶2 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用替普瑞酮诱导腺癌细胞SPCA-1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并观察其对顺铂耐药的作用与联系.方法1×106株腺癌SPCA-1细胞完全随机分为5个不同剂量的替普瑞酮处理组和对照组,各5×105株,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处理,替普瑞酮各组分别加入10、50、100、500、1000μmol/L的替普瑞酮处理.采用免疫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SP70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在顺铂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分析其在SPCA-1细胞对顺铂耐约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中HSP70、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在顺铂作用下,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9.70±0.63),替普瑞酮为10、50、100、500、1000μmol/L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7±0.14)%、(7.78±0.69)%、(6.37±0.15)%、(6.63±0.93)%、(4.22±0.06)%;替普瑞酮处理的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替普瑞酮可上调SPCA-l细胞中HSP70表达,HSP70的高表达可增加SPCA-1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 标签: 肺肿瘤 热休克蛋白70 替普瑞酮 顺铂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抑制A2细胞中Wnt-1基因表达,探讨Wnt-1基因在A2细胞中的作用。方法siRNA转染A2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ting测定Wnt-1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转染siRNA后,实验组(Wnt-1组)对应靶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有明显降低。结论Wnt-1特异性siRNA能有效干扰A2细胞内其相应基因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 标签: 人肺腺癌细胞株A2 Wnt-1 siRNA
  • 简介:目的:探讨过表达凋亡抑制基因c-FLIPS重组腺病毒对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构建过表达凋亡抑制c-FLIPs的重组腺病毒Ad5c-FLIPs,感染腺癌细胞Calu-3。Real-timePCR检测感染前后c-FLIPs、CaSpaSe-8,CaSpase-1。和Bcl-2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Ad5c-FLIPs后人腺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c-FLIPs重组腺病毒Ad5c-FLIPs,real-timePCR检测凋亡抑制基因c-FLIPs在Calu-3细胞株高表达,过表达c-FLIPs基因,凋亡相关基因Capae-8、CaSpae-1。和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MTT法检测感染前后细胞增殖情况发现,过表达c-FLIPs基因可诱导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经PI染色后的Calu-3细胞株,对照组和腺病毒感染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5.17±9.68)%和(10.97±1.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凋亡抑制基因c-FLIPS可明显诱导腺癌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

  • 标签: 凋亡抑制基因c-FLIPs 人肺腺癌细胞 细胞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II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腺癌细胞A549中HIF-1α及VEGF表达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血清组、生长因子组,采用WesternBlotting、QT-PCR及ELISA,观察HIF-1α、VEGF、AKT及MAPK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TanⅡA抑制A549细胞中HIF-1α蛋白的表达,但是不影响HIF-1αmRNA水平;不同浓度TanⅡA抑制A549细胞中VEGF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不同浓度TanⅡA抑制A549细胞中AKT和MAPK的激活,AKT抑制剂LY294002或MAPK抑制剂PD98059抑制A549细胞中HIF-1α蛋白的表达。结论TanⅡA通过下调AKT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A549细胞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

  • 标签: TanⅡA 肺腺癌细胞A549 HIF-1&alpha VEGF
  • 简介:目的:研究肝X受体激动剂TO901317对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0,10,20,40μmol/L)TO901317处理MCF-7和MDA-MB-231两种腺癌细胞不同时间(0,12,24,48h),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33342染色及流式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进一步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等的表达。结果:随着TO901317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凋亡现象逐渐明显。进一步通过Westernblot检测发现,TO901317可下调Bcl-2蛋白表达,促使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增多,进一步证实TO901317促进两种乳腺癌细胞凋亡。结论:TO901317能促进MCF-7和MDA-MB-231两种腺癌细胞凋亡。

  • 标签: TO901317 人乳腺癌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l对培养人腺癌细胞A549的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体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浓度BisindolylmaleimideI处理培养人腺癌细胞A549不同时间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生存能力,用PCR-EIA(polymerasechainreaction-basedenzymeimmunoassay)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PKC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I能特异地抑制培养人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该抑制剂不影响被处理细胞的生存能力,因为大多数被处理细胞能生存(>80%),不同浓度BisindolylmaleimideI处理培养人腺癌细胞A549不同时间后细胞生存能力无统计学差异(F=2.44,P>0.05)。此外,PCR—EIA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出限为15ng/μL的细胞提取物蛋白浓度)和特异性。结论:Bisindolylma-leimideI抑制培养人腺癌细胞A549端粒酶活性可能是通过PKC而起作用,PKC可能参与体内端粒酶活性的调节。PCR-EIA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重复性,无同位素污染,简便、快速,检测成本低,无需特殊仪器,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

  • 标签: 蛋白激酶C抑制剂 人肺腺癌 癌细胞 端粒酶活性 检测
  • 简介:目的:研究毛茛总苷体外对癌细胞MGC803和腺癌PATU898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AlamarBlue和瑞-姬染色方法检测毛茛总苷对癌细胞MGC803和腺癌细胞PATU8988增殖的作用;PI染色法观察毛茛总苷对MGC803和PATU8988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V/PI双染实验法检测毛茛总苷对MGC803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用AlamarBlue检测及瑞-姬染色法,其结果显示毛茛总苷对癌细胞MGC803和腺癌细胞PATU8988表现出具有较好地增殖和抑制作用,其48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22.05μg/mL,341.23μg/mL;用PI单染法,其结果显示毛茛总苷对2株肿瘤细胞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用AnnexinV/PI双染法,其实验结果显示毛茛总苷可诱导MGC803细胞凋亡。结论:毛茛总苷在体外可以明显抑制MGC803和PATU8988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而与细胞周期阻滞无关。

  • 标签: 毛茛总苷 胃癌 胰腺癌 MGC803 PATU8988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穗花杉双黄酮(AF)在体外和体内对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细胞实验选用人腺癌细胞株H1299(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设立对照组、AF 5 μmol/L组和AF 10 μmol/L组,采用克隆平板、细胞周期分析、赫斯特染色(Hoechst)、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AF对腺癌细胞的影响。动物实验选用BALB/c雄性8周龄小鼠(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皮下注射H1299,设立对照组、AF 20 mg/(kg·d)组和AF 40 mg/(kg·d)组,通过比较肿瘤组织体积、重量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AF对腺癌细胞的影响。同位素定量分析发现差异蛋白是磷酸酶2A抑制因子(CIP2A),在上述实验的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CIP2A蛋白表达;经过转染构建CIP2A低表达和CIP2A过度表达细胞,分别设立AF 10 μmol/L组、CIP2A过度表达+AF 10 μmol/L组和CIP2A低表达+AF 10 μmol/L组,用赫斯特染色(Hoechst)+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细胞实验中腺癌细胞增殖百分比AF 5 μmol/L组[(75.12±3.11)%,t=9.638,P<0.01]、AF 10 μmol/L组[(58.01±4.02)%,t=11.382,P<0.01]低于对照组[(100.02±8.11)%];细胞G0/G1期百分比AF 5 μmol/L组[(55.23±2.21)%,t=6.928,P<0.01]、AF 10 μmol/L组[(65.33±3.23)%,t=10.132,P<0.01]高于对照组[(47.12±3.32)%];腺癌细胞凋亡百分比AF 5 μmol/L组[(12.38±0.51)%,t=26.583,P<0.01]、AF 10 μmol/L组[(21.88±0.95)%,t=43.709,P<0.01]低于对照组[(2.29±0.13)%];CIP2A蛋白表达AF 5 μmol/L组(0.72±0.02,t=9.782,P<0.01)、AF 10 μmol/L组(0.49±0.03,t=19.816,P<0.01)低于对照组(1.00±0.02)。动物实验中肿瘤体积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重量AF 20 mg/(kg·d)组[(438.33±30.40) mg,t=19.036,P<0.01]、AF 40 mg/(kg·d)组[(255.83±24.58) mg,t=60.782,P<0.01]低于对照组[(810.83±30.40) mg];肿瘤组织中CIP2A蛋白表达AF 20 mg/(kg·d)组(0.60±0.03,t=31.529,P<0.01)、AF 40 mg/(kg·d)组(0.43±0.03,t=40.613,P<0.01)低于对照组(1.00±0.01);原位末端标记法显示AF明显增加肿瘤细胞的凋亡。CIP2A低表达+AF 10 μmol/L组(0.49±0.03,t=8.012,P<0.01)抗增殖活性强于AF 10 μmol/L组(0.60±0.03);CIP2A低表达+AF 10 μmol/L组(28.06±0.89,t=17.663,P<0.01)促凋亡活性强于AF 10 μmol/L组(22.02±0.73);CIP2A过度表达+AF 10 μmol/L组(0.80±0.05,t=10.484,P<0.01)抗增殖活性弱于AF 10 μmol/L组(0.58±0.04);CIP2A过度表达+AF 10 μmol/L组(8.13±0.68,t=37.165,P<0.01)促凋亡活性弱于AF 10 μmol/L组(22.02±0.73)。结论AF对腺癌细胞有抑制生长、促进凋亡作用,AF可能通过CIP2A来发挥作用。

  • 标签: 肺腺癌 穗花杉双黄酮 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PIK3R3)对腺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别转染质粒或短发卡RNA(shRNA),将细胞分为以下6组:A549细胞,转染PIK3R3基因重组质粒组(PIK3R3组)、阴性转染对照组(Vector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PC-9细胞,转染shRNA组(si-PIK3R3组)、阴性转染对照组(si-scramble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IK3R3对细胞周期蛋白激酶p21、p27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作用,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及溴脱氧核苷尿嘧啶/碘化丙锭(BrdU/PI)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流式细胞术分析PIK3R3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PIK3R3基因重组质粒组PIK3R3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t=17.780,P<0.05)、细胞生长加速,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t=13.880,P<0.05)、S期细胞比例增多为(50.23±2.12)%,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1、p27表达升高,Cyclin D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590,P<0.05)。而转染PIK3R3的shRNA组可明显出现与上述相反结果,S期细胞比例减少至(19.32±2.16)%。结论PIK3R3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并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发挥作用。

  • 标签: 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 肺腺癌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et对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比较单纯照射组(4Gy)、照射(4Gy)+Tet(1μmol/L)组、单用Tet组(1μmol/L)及空白对照组间SPC-A1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差异。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来计算受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D0、Dq、SF2。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前后SPC-A1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结果Tet对SPC-A1细胞的24、48和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77、5.78、和3.89μmol/L。照射+Tet组24、48、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照射+Tet组的D0、Dq和SF2值分别为(1.551±0.045)Gy、(0.522±0.023)Gy和0.503±0.008,均低于单纯照射组。放射增敏比(SER)为1.48。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导致了SPC-A1细胞G2期阻滞(P<0.05)。联合Tet后可以降低G2期阻滞细胞比例(P<0.05)。结论Tet可以有效增加人腺癌SPC-A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放射导致的G2期阻滞细胞比例,从而使DNA的损伤固定,发生增殖性死亡。

  • 标签: 汉防己甲素 肺腺癌 放射增敏 G2 期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钴胺素转运蛋白1(TCN1)在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TCN1对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腺癌切除术的患者20例,收集20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腺癌样本和距离肿瘤组织至少5 cm的正常组织样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CN1在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腺癌细胞系及正常上皮细胞系内TCN1表达情况。下载TCGA数据库中腺癌数据,分析TCN1与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与TCN1关系最密切的模块,用R 3.6.1软件对该模块内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注释(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以TCN1的中位值为截断值,将TCGA数据库中的腺癌样本分为TCN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GSEA 4.2.3软件分析预测高表达TCN1的肿瘤组织样本内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选用A549腺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噻唑蓝(MTT)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减TCN1后对A54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减TCN1后A549腺癌细胞内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腺癌患者腺癌组织中TCN1染色为阳性。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上皮细胞系BEAS-2B相比,腺癌细胞系A549、LC-2、HCC515和PC14中TCN1普遍高表达(P值均<0.05)。对TCGA数据库中腺癌的生存资料进行分析显示TCN1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更短(HR=1.6,P=0.002 6)。富集分析结果显示WGCNA筛选出的与TCN1表达最相关的模块内的基因主要涉及胞外基质组成、胞外结构组成、细胞基质黏附等生物学过程以及黏着斑、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相关通路。GSEA软件结果也显示高表达TCN1的肿瘤样本内的基因主要富集在EMT相关通路。MTT结果显示,敲减TCN1 96 h后,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7,P=0.009)。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减TCN1后,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502、9.604,P值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减TCN1后A549细胞内N-cad、ASMA、Slug、Vimentin、Snail等EMT相关蛋白表达降低(P值均<0.05)。结论TCN1在腺癌组织中为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TCN1低表达可能通过抑制EMT影响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肺腺癌 细胞增殖 计算生物学 钴胺素转运蛋白1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红细胞血影蛋白-β2(SPTBN2)在腺癌(LUAD)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腺癌细胞体外迁移、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的3个腺癌数据集验证SPTBN2在腺癌与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析SPTBN2在腺癌(LUAD)患者的预后中所起到的作用。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经手术证实为腺癌患者40例,收取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PTBN2的mRNA表达水平。选择腺癌细胞系A549按实验转染方案随机分组,分为空白(Blank)组、沉默SPTBN2 (si-SPTBN2)阴性对照(NC)组、si-SPTBN2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分析GSE10072(t=7.552,P<0.01),GSE19188(t=8.059,P<0.01)和GSE32863(t=9.196,P<0.01)数据集,SPTBN2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TCGA数据库KM-PLOTTER生存分析网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PTBN2高表达是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腺癌组织中SPTBN2的表达(7.922±0.956)高于正常组织(5.726±1.343,t=3.76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K-8结果显示敲低si-SPTBN2实验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si-SPTBN2 NC对照组(24 h:0.439±0.011比0.495±0.007,t=7.974,P<0.01;48 h:0.509±0.022比0.659±0.023,t=9.577,P<0.01;72 h:0.917±0.033比1.687±0.027,t=34.320,P<0.01;96 h:1.294±0.749比2.930±0.059,t=3.660,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si-SPTBN2的实验组在划痕48 h后相较于对照组迁移距离更短[划痕愈合比:(36.56±3.02)%比(51.94±5.72)%,P<0.01]。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表明,敲低SPTBN2可使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362±18)个比(977±25)个,t=35.750,P<0.01],侵袭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152±9)个比(770±34)个,t=43.92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TBN2在腺癌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具有促进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 标签: 肺腺癌 迁移 增殖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黄芩苷对腺癌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0、50、100 nM黄芩苷处理H1299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 黄芩苷使H1299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

  • 标签: 黄芩苷 肺腺癌 增殖 集落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改良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简化细胞培养步骤。方法在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培养过程中,复苏及传代时,避免使用离心机离心这一步骤。结果通过和传统细胞培养方法对比,这种改良的方法,培养PANC-1细胞,污染的机会少,特别适用于新手。

  • 标签: PANC-1细胞 细胞培养 胰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RNA-1253(miR-1253)在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腺癌A549、NCI-H1299、NCI-H157、A973及GLC-82细胞株中的miR-1253表达水平,将miR-1253mimics和miR-1253inhibitor分别转染至A973和NCI-H157细胞,以转染阴性对照质粒NC的细胞为阴性对照(NC)组。MTS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不同miR-1253表达对A973和NCI-H157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A549、NCI-H1299、NCI-H157、A973及GLC-82细胞中miR-125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0.06、0.06±0.03、1.10±0.26、0.03±0.01、0.45±0.08。A973细胞转染miR-1253mimics后miR-1253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NCI-H157细胞转染miR-1253inhibitor后miR-1253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与NC组比较,转染miR-1253mimics能够显著抑制腺癌细胞A973的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形成能力(166.0±29.3vs.371.0±31.4,P=0.001)、迁移(91.1±32.1vs.166.7±33.9,P=0.008)以及侵袭能力(74.4±20.5vs.145.6±28.8,P=0.001);而miR-1253inhibitor能够上调NCI-H157的增殖、平板克隆形成细胞数目(545.0±61.9vs.337.0±39.7,P=0.008)、迁移(246.7±36.7vs.151.1±32.9,P<0.001)以及侵袭能力(231.1±38.8vs.137.8±27.3,P=0.001)。

  • 标签: 肺腺癌 微小RNA 侵袭转移 基因治疗
  • 简介:通讯作者王书彦,大学本科,主治医师。摘要目的研究加温对舌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高温治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对舌癌细胞Tca-8113进行体外加温,采用流式细胞术及MTT法研究加温后舌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Go~G1,S期细胞百分数在加温后无明显改变,而加温10minG2~M期细胞百分数则迅速降低,但它不随加温时间的延长而改变。结论加温能使分裂期细胞减少,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 标签: 加温 舌癌细胞 增殖
  • 简介:目的研究光敏剂血卟啉光动力作用对腺癌细胞Panc-1的体外杀伤效应及其主要机制。方法将光敏剂浓度、光照剂量两个因素按不同水平分组,以CCK-8实验的OD值为检测指标并转换为细胞存活率,研究两个因素对光动力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次以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处理强度的光动力作用后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特点,探讨光动力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结果随着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PDT后Panc-1细胞存活率相应下降,但单独给予光敏剂和光照均不对细胞存活率产生影响。PDT后细胞出现凋亡和坏死,二者比例随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始终表现为凋亡率〉坏死率。结论血卟啉光动力治疗对腺癌细胞株Panc-1具有明确的杀伤作用,但是光敏剂和激光照射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杀伤效应。光敏剂浓度、光照剂量两个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与PDT效应之间成正相关的关系。PDT破坏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PANC-1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腺癌中含SAM域和HD域蛋白1(SAMH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在线数据库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分析SAMHD1在腺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AMHD1在多个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利用小干扰RNA转染及慢病毒感染技术分别对H1975、H1299及LLC细胞进行SAMHD1基因沉默,通过q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照组、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腺癌细胞中PD-L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PD-L1的表达水平。构建小鼠腺癌移植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照组和shSAMHD1组移植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用CCK-8检测对照组、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腺癌细胞增殖活力。结果GEPIA数据库结果表明,SAMHD1 mRNA在腺癌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低(4.81±0.90 vs. 5.99±0.76,t=20.67,P<0.001)。SAMHD1高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明显长于低表达患者(109.0个月vs. 87.7个月,χ2=26.83,P=0.002)。A549、PC9、H1299和H1975细胞中SAMHD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2、0.75±0.05、3.49±0.19和7.25±0.38(F=589.00,P<0.00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6、0.34±0.07、1.67±0.22和2.11±0.63(F=15.79,P=0.001)。H1975细胞中,对照组、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的PD-L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1.54±0.26、2.89±0.13(F=102.30,P<0.00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1、1.50±0.10和1.52±0.33(F=6.65,P=0.030);H1299细胞中,3组的PD-L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8、1.63±0.03和2.14±0.03(F=368.80,P<0.00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7、1.88±0.35和2.05±0.38(F=10.66,P=0.011),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PD-L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H1975细胞中,对照组、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膜PD-L1荧光强度分别为246.83±27.59、325.60±8.00和308.93±7.60(F=17.56,P=0.003);H1299细胞中,3组的荧光强度分别为959.00±6.25、1 084.33±7.64和1 085.33±21.22(F=86.74,P<0.001),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shSAMHD1组PD-L1的H-SCORE评分高于对照组(7.99±1.10 vs. 4.49±0.43,t=5.13,P=0.007)。H1975细胞中,对照组、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72 h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50±0.02、0.75±0.05和0.73±0.06(F=25.01,P=0.001);H1299细胞中,3组72 h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80±0.01、1.00±0.04和0.93±0.07(F=13.90,P=0.006),siSAMHD1-1组和siSAMHD1-2组细胞增殖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腺癌中,沉默SAMHD1可以提高PD-L1的表达。

  • 标签: 肺腺癌 B7-H1抗原 含SAM域和HD域蛋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