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儒家思想体系是两千多年来养成中华民族价值观和文化的基础之一,而作为其核心价值概念的"仁",仍然具有普世的意义。孔孟的思想可以用"仁学"来概括,它既包含心性之学也包含政治儒学。作为道德哲学的仁学不仅仅有伦理学暨政治学的内容,而且有宗教信仰的维度;不仅是价值体系,也是信仰体系。本文从"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仁"的本质(爱人、忠、恕)、君子论、性善论和天命观几个方面入手,简述"仁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揭示其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全面分析和同时发展仁学的这几个方面,确信"仁"仍然是赋予人类生活以"意义"的核心价值,同时重建"仁学"的信仰体系,才能使"仁"作为普世价值继续发展和发挥作用。

  • 标签: 仁学 价值 规范 正名 爱人
  • 简介:仁是儒学的核心。仁的基本精神或要义�

  • 标签: 仁学人类文明
  • 简介: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继承张载的思想,将"将万物与我为一"训为仁之体;并且发展了二程"爱人是仁之端"的思想,提出"称物施爱"是仁之事;他还借用《中庸》的词语将"忠恕"训为仁之方,"宽裕温柔"训为仁之质,"齐庄中正"训为仁之守,"发强刚毅"训为仁之用。他认为慎守力行这些原则,仁道可得。

  • 标签: 杨时 仁之体 仁之事 仁之方 仁之质 仁之守
  • 简介:引言辅仁大学是一座天主教大学,在史学家陈垣长期主持校政下,建立起中西兼备的学风。此一学风与十六世纪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提倡的中西调和传统,颇有呼应之处。

  • 标签: 传统辅仁 利玛窦传统 辅仁学风
  • 简介:韩国著名学者丁若镛(1762-1836)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的“仁学观”认为:孝者“仁之本”;仁者“人伦之成德”;仁者“行事”而后成之“人德”;仁的终极根源在天,而天赋予人以自主性。丁氏的“仁学”思想摆脱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学,建立儒学的伦理本位.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 标签: 丁若镛 儒学 仁学观
  • 简介:1.《铜仁学院学报》是由铜仁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在教学科研上有一得之见的札记、短评和综述等,主要反映科研、教学成果。本刊为双月刊,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

  • 标签: 铜仁学院 国内外科学 技术工作者 学术论文 设备研制 新方法研究
  • 简介:1.《铜仁学院学报》是由铜仁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在教学科研上有一得之见的札记、短评和综述等,主要反映我院各单位的科研、教学成果。本刊为双月刊,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

  • 标签: 征稿简则 学院 铜仁 学报 科学技术工作者 学术理论刊物
  • 简介:1.《铜仁学院学报》是由铜仁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在教学科研上有一得之见的札记、短评和综述等,主要反映科研、教学成果。本刊为双月刊,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

  • 标签: 征稿简则 学院 铜仁 学报 科学技术工作者 学术理论刊物
  • 简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孔子“仁”之要旨的实质即是教人如何“礼”,从而实现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而后使天下平的社会理想。儒家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体系是以小农经济的血缘亲情之下的大众心理自觉即“仁”为根本出发点,目的在于唤醒中原社会的道德理性与伦理责任,从而使分崩离析的“无道”社会复归于“礼”的秩序状态与和谐稳定。

  • 标签: 孔子 要旨
  • 简介:王富仁以敏锐的眼光和坚定的勇气,在学术上做出了重要的突破与贡献。他所提出的“思想革命的镜子”、“回到鲁迅”,对于鲁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学史建构,王富仁也有其独到的思考和坚守。他还提出了“新国学”理论,对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王富仁 学术思想 鲁迅研究 文学史建构 “新国学”
  • 简介:“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末了则说明“仁学”在今天的社会伦理建设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仁学 爱人 克己复礼 孝悌
  • 简介: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

  • 标签: 孔子 仁学思想
  • 简介:仁学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既是其后期哲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其哲学的最终归宿.仁学凝聚了谭嗣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是救亡之路,又是启蒙之方.谭嗣同的仁学集中体现在《仁学》中,而《仁学》则是他的“以心挽劫”之作.这意味着仁学与心密切相关,通过阐发仁学之所以能够达到“以心挽劫”的目的,是因为谭嗣同在仁学建构中彰显心学意趣.在对仁的推崇和论证中,谭嗣同宣布作为“天地万物之源”的仁“故唯心,故唯识”,通过将仁与慈悲相提并论,建构了仁、心、识的三位-体;在对仁的界定和i全释中,通过将通说成是仁之“第一义”,沿着仁-通-平等的致思方向,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慈悲之心的相互感化.

  • 标签: 谭嗣同 仁学 心学 近代心学
  • 简介:对于孔子的仁,存在着多样性的解释。从形上角度看,仁是全德、道与理的统一。仁作为全德,是诸德之总名,体现了仁既包含诸德,又统摄诸德;仁作为道,即是道之体,又是道之用,行仁的过程一方面是行道的过程,同时也是向道体复归的过程;而仁作为理,体现了仁的规则性、遍在性、主宰性与绝对性。作为全德的仁与作为理的仁都以道为基础,通过道来融合全德,融合理。这三者,统一于孔子仁学思想当中,构成了仁学思想完整的形上内容。

  • 标签: 孔子 全德
  • 简介:儒家仁学的建立是孔孟对人类理性之觉醒的巨大贡献,孔孟奠定了儒家仁学之基础,却未封闭仁学之体系。宋代新儒家程朱等人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而又作了重大改造与发展:他们将孔孟的道德情感之“仁”升华为道德之本,将孔孟的道德条目之“仁”提升为道德宗元,将孔孟的主体精神之“仁”扩展为字宙精神,将孔孟的个体生命力之“仁”发展为宇宙生生之德,儒家仁学因此而由道德伦理学升华为道德哲学。

  • 标签: 四端 恻隐之心 生生之德
  • 简介:先秦仁学知识结构是仁学体系持续地体验和反思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于生成新知和注解当下语境的知识资源与思想基石,其最为根本的特质在于批判型的知识与思想倾向。"仁"的批判性是先秦仁学体系中具有通约特质的知识性格,它的真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只有通过持续的反思与批判,才能在变动不居的历史语境中找到与现实社会进行对话的知识立据和思想通路。

  • 标签: 先秦仁学 知识结构 批判型知识
  • 简介:本文通过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指出仁学思想可以为今所用,在行为道德、人际关系和政治方面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并且在新时期,儒家的仁学思想还应赋予新的涵义,以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

  • 标签: 儒家 仁学思想 现实价值
  • 简介:自孔子开宗创派、以仁立教以来,有关仁爱、仁道的话语就始终贯穿于儒家的整个理论论说与思想演生的历史脉络中,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儒之为教的实质意义正在于它在历史上建构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话语、理念与实践。就仁道理念的实践次序而言,历史上的儒家大都强调自家庭之孝亲开始,逐渐由近及远地不断扩充践行仁道的范围,推己及人乃至于最终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高远境界。在今天,我们必须从仁学实践论的进路推进和深化儒家仁学思想的新开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其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标签: 儒家 仁学思想 仁学实践论 伦理特殊主义 伦理普遍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