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内分泌学家Reavan1988年提出由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受不良、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血症组成的综合——X综合,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建议称之为代谢综合(metabolicsyndrome,MS),此命名已被广泛接受。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高血糖 肥胖
  • 简介:代谢综合(MetabolicSyndrome,MS)目前的国际疾病分类编号为ICD-9.277.79(ClinicalModification),最早曾有“X综合”、“死亡四重奏”、“胰岛素抵抗综合”、“肥胖综合”等多种名称。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门对该综合进行了研讨,提出了MS的工作定义,自此,其概念的发展逐步统一。美国学者Hansen概括了MS的5个最普遍和最明显的特征,包括:肥胖、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综述 世界卫生组织 ICD-9 国际疾病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医学界已经发现肥胖常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多种临床现象并存,这些现象通常具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发生了障碍,因此早期把这些临床现象称为“代谢障碍综合”,以后逐渐发现具备这些临床特征的人群,很容易发展引起勤脉粥样硬化,发展到罹患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严重疾病,1998年WHO专家组将上述的临床症群正式命名为“代谢综合(Metabolics,Syndrome,MS)”。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Syndrome 临床现象 代谢障碍 脉粥样硬化
  • 简介:多囊卵巢综合(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约占生育年龄妇女的5%~10%。近年研究表明,PCOS不仅存在生殖轴功能紊乱和生殖功能障碍,而且代谢综合(metabolicsyndrome,MS)如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心血管疾病及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均明显增高。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生育年龄妇女 生殖功能障碍 内分泌疾病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代谢综合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MS 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是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无糖尿病的代谢综合病人发生 T2DM 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倍。加强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国民健康的迫切需要。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综合干预
  • 简介:【摘要】代谢综合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MS 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是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无糖尿病的代谢综合病人发生 T2DM 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倍。加强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国民健康的迫切需要。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综合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代谢综合的患者3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达到代谢综合的诊断标准,其中腰围以体重指数代替,均严重超标。不同程度存在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结论预防和降低代谢综合的发生,治疗方法并非特异性地针对代谢综合本身,而是针对代谢综合的各个组分,减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肥胖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迅速增加的一种流行病,正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除肥胖症本身的危害以外,它还与代谢综合密切相关,既是代谢综合的表现之一,又在代谢综合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代谢综合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及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构成巨大医疗支出的重要原因.因此,干预并处理肥胖、代谢综合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延长人均寿命的重要环节.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心脑血管事件 心脑血管疾病 风险因素 医疗支出 生活质量
  • 简介:代谢综合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临床疾病的总称,它的发生是复杂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是一种慢性低水平的炎症状态,炎症反应在代谢综合的发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临床疾病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
  • 简介:代谢综合(metabolicsyndrome,MS)是由中心性肥胖启动,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ence,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表现为肥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代谢紊乱的临床征候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S通过肥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并导致肾损害,而肾损害又可以进一步加重MS,所以,肾脏在MS发生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中心性肥胖 肾病 病理生理基础 胰岛素抵抗 糖代谢异常
  • 简介:摘要:代谢综合是一种由多种代谢异常导致的综合症状,其主要特征为腰围扩大、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紊乱。本文旨在探讨代谢综合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以期提高人们对代谢综合的认识和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东兴市居民代谢综合(MS)的患病情况,为MS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共调查398人,患MS26例,发病率为6.5%;其中男10例,女16例,男女患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05);但血脂异常患者中,女性要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2,P<0.05);无论性别如何,年龄在3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均无MS发生。但女性MS的发生与年龄的增长呈正比关系;而男性的MS患病率则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41~50岁和71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较高,而31~40岁,51~70岁年龄组患病率相对较低。结论加强对MS的认识,掌握MS的防治方法,可有效减少东兴市MS的患病率,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 糖尿病 代谢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代谢综合患者左心室的同步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2例MS伴左室肥厚患者(MS-LVH),69例MS不伴左室肥厚患者(MS-NLVH)和33例正常人(对照组)。测量左心室6个壁12个节段心肌收缩速度和舒张速度达峰时间(Ts、Te),应用12个节段Ts、Te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Ts-diff、Te-diff)及标准差(Ts-SD、Te-SD)来评价左室收缩与舒张同步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NLVH组和MS-LVH组Ts-diff、Ts-SD、Te-diff、Te-Sd均显著增大,与MS-NLVH组相比,MS-LVH组Te-diff和Te-SD增大更加明显。结论MS患者存在左室收缩和舒张同步性的异常,左室肥厚对舒张同步性的影响更加显著。

  • 标签:
  • 简介: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有资料证实,瘦素不仅与肥胖密切相关,而且与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一系列危险因素中的高血压、糖和脂质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研究瘦素与代谢综合症的关系,对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瘦素 肥胖 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 冠心病
  • 简介:前不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根据全国8个大学医院及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推出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群特征的针对代谢综合的诊断标准建议(以下简称诊断标准建议)。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 诊断标准 肥胖 高血压
  • 简介:代谢综合(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可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程。其最主要的临床后果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及肿瘤相关疾病。MS全球患病率的显著上升,不同诊断标准存在的差异,

  • 标签: 代谢疾病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肿瘤 危险因素
  • 简介: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一种复杂的有活性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内肥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原、白介素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C-反应蛋白等。这些细胞因子是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分泌入全身循环系统,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发挥作用。细胞因子失调在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脂肪因子 代谢综合征
  • 简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许多人往往同时存在腹型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以胰岛素抵抗(IR)为其共同病理生理基础。1988年Reaven将上述代谢异常的聚集称为“X综合”,近年来学者们称之为代谢综合MS)。MS主要后果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比非MS人群高5.5倍。因此,早期诊断、发现MS高危人群,降低其发病率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病残率及死亡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自90年代以来开展了大量MS研究,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护理现状 胰岛素抵抗(IR) 心脑血管事件 病理生理基础 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