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的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史和药物服用情况,收集患者生化指标及OCT成像指标。结果(1)入选69例冠心病患者,共75处临界病变,其中左前降支52例(75.4%,52/69)、左回旋支4例(5.8%,4/69)、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19例(27.5%,19/69)。(2)对临界病变OCT的斑块特征分析,发现其中伴血栓7例、斑块破裂6例、薄纤维帽脂质斑块25例、巨噬细胞49例、微血管35例、胆固醇结晶35例、溃疡3例、内膜夹层6例。(3)经OCT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中位数2.9 mm2分组,MLA<2.9 mm2组的C反应蛋白[(2.92±2.44) mg/L与(1.98±1.30 ) mg/L,P=0.045) ]、总胆固醇[(4.13±0.78) mmol/L与(3.74±0.75) mmol/L,P=0.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7±0.83) mmol/L与(2.22±0.78) mmol/L,P=0.007)]、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2±0.44) mmol/L与(0.80±0.34) mmol/L,P=0.024)]、脂蛋白a[(1.16±0.17) mg/L与(0.95±0.09) mg/L,P=0.042]均高于MLA≥2.9 mm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两组,其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6例,未行PCI 59例;发现PCI组面积狭窄度[(68.58±4.90)%与(63.10±7.09)%,P=0.001]、直径狭窄度[(65.65±6.91)%与(60.77±8.41)%,P=0.024]、脂质斑块弧度[(245.3±41.0)°与(189.8±99.6)°,P=0.001]、脂质斑块长度[(19.11±6.40) mm与(14.72±9.30) mm,P=0.035]均较未行PCI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OCT指导的PCI组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25%和未行PCI患者发生率5.0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结论根据OCT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评估,发现临界病变中管腔面积越小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同时也发现具有大脂质池的易损斑块更多地进行了介入治疗,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决策更多依赖于斑块组织特征,而不仅仅是MLA大小。

  • 标签: 冠心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临界病变 脂质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疾病的检测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于本医院眼科 2020年 1月 ~2020年 6月期间接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 3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本课题的研究组,另从相同时段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中随机抽取 30例为本课题的对照组。分别用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的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央角膜厚度和房角开放距离。结果:研究组受试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房角开放距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两组受试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使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可获得眼组织结构图像,并能够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中央角膜厚度、房角开放距离,在早期青光眼的检测与排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神经纤维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 标签: 血管样条纹/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显示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其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注册中心和南京卒中注册中心,连续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进行术中OCT检查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OCT图像,观察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收集斑块钙化、薄纤维帽、支架贴壁情况、斑块脱垂以及微夹层等OCT图像特征。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17例(23.3%)OCT显示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其中1例较严重。支架内无血栓形成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夹层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439,95%可信区间1.102~26.837;P=0.038)。结论OCT可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后者与围手术期血管事件相关,而微夹层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栓形成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价值,并对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进行OCT检查的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OCT确定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记录OCT观察到的斑块特征。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定义为在进行颈动脉相关检查前6个月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黑矇或病变血管供血区相关卒中史。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6例患者,DSA与OCT在颈动脉直径测量方面的一致性良好(r=0.93,P<0.001)。应用OCT对斑块性质进行评估时,观察者间(κ=0.96,P<0.001)和观察者内(κ=0.96,P<0.001)的一致性均较高。有症状组Ⅵ型斑块(66.7%对34.5%;P=0.016)和巨噬细胞浸润(51.9%对24.1%;P=0.032)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而纤维化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40.7%对69.0%;P=0.03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Ⅵ型斑块(优势比13.798,95%可信区间1.38~137.675;P=0.025)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5.856,95%可信区间1.405~24.406;P=0.015)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独立相关。结论OCT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复杂型斑块检出率显著较高,Ⅵ型斑块和巨噬细胞浸润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

  • 标签: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6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OCT指导的PPCI患者275例(OCT指导组)。收集全部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特征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从单纯CAG指导的PPCI患者数据库中1∶1回顾性顺序匹配275例患者(CAG指导组),对比两种策略对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OCT指导组中,OCT评估发现斑块脱垂151例(54.9%),支架贴壁不良113例(41.1%),支架近和/或远端夹层38例(13.8%),其中3例(1.1%)同时发生支架近端和远端夹层,38例远端夹层患者中,需行补救性置入支架2例。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OCT指导组与CAG指导组比较,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2)。结论与单纯CAG指导相比,OCT指导的PPCI并不能降低6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

  • 标签: 心肌梗死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在 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方法 入组 65例 2型糖尿病患者,均于 2020年 01月 -2020年 5月就诊,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实施常规体检的 65例健康者进行对比,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 OCT进行检查,观察其对 2型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两组受试者的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进行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OCT具有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测量功能,可用于 2型糖尿病疾病的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中央角膜厚度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CH患者18例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3例13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平均年龄44.5岁。所有患眼瘤体位于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橘红色,边界清晰。采用OCTA仪对患眼瘤体处6 mm×6 mm或8 mm×8 mm范围进行扫描,系统自动处理图像后提供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图以及对应的结构en-face像和B-scan像。结果OCTA检查发现,当调整分层线至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周围,血流图可见瘤体边界清晰,瘤体表面血管呈网状纵横交错,粗细不一。B-scan像,对应瘤体处全层视网膜脉络膜呈圆顶状隆起,神经上皮层可伴有增厚,视网膜下积液、渗出及劈裂等。结构en-face像,瘤体边界清晰,周围渗出呈点状或片状强反射,局部色素沉着呈弱反射,信号反射不均匀。结论OCTA可清晰显示CCH表面血管形态。

  • 标签: 脉络膜肿瘤/诊断 血管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糖尿病性黄斑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用 2020年 1月至 2020年 6月期间到院治疗的 32例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再随机选 32例健康人群做参照组,两组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黄斑类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血管成像。结果 检查后,观察组黄斑类型更明显,检出率较高;对两组受试者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进行对比,数据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受试者的血管图像由医生进行定性评价,其中 76%的病人数据可用于临床分析。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检查与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予以推广。

  • 标签: 光学 病变 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小学教师眼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至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武昌区中小学教师共3 495人,其中男1 130人,女2 365人,年龄22~93岁,入选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均完成视力、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及黄斑部OCT的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出率前十位眼病及阳性发现在不同年龄段各组间的差异,分析OCT检查与直接检眼镜检查对黄斑病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眼科异常检出率为70.76%(2 473/3 495)。<40岁组检出异常者551人, 40~64岁组检出异常者775人,≥65岁组检出异常者1 147人。其中屈光不正、白内障、黄斑病变、白内障术后、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翼状胬肉、倒睫、视网膜动脉硬化、杯盘比异常在<40岁年龄组、40~64岁年龄组及≥65岁年龄3组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00.24、1 037.23、507.61、232.50、14.46、54.92、21.48、84.24、17.73,P均<0.05),但结膜炎在3个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58,P>0.05)。OCT(12.60%)对黄斑病变的检出率高于直接检眼镜(9.41%)(χ²=36.357,P<0.05),对黄斑病变中黄斑前膜、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黄斑劈裂OCT检查的检出率高于直接检眼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0.065、4.932、19.836、12.010,P均<0.05)。结论中小学教师不同年龄段眼部疾病谱分布存在差异,可根据该特点制定健康宣教和眼部体检,有利于眼病的早预防和早治疗。OCT对黄斑部疾病的体检筛查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体格检查 眼疾病
  • 作者: 梁冬青 刘玉燕 董益 王莹 韩泉洪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 300020,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前后微视野、OCT血管成像(OCTA)微血管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治疗的IMH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平均年龄(64.02±6.46)岁。平均病程(7.00±8.85)个月。均行BCVA、微视野、OCT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测量双眼黄斑10°视网膜敏感度(RMS)和黄斑中心凹2°固视率(P1 )、二元等高线椭圆面积(63%BCEA )。采用OCTA仪测量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脉络膜层血流面积(CFA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FSVD、FDVD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FAZ 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 )。患眼均行25G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PPV,其中联合或不联合ILM翻瓣分别为21、19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行配对t检验;logMAR视力与微视野变量、OCTA变量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患眼与对侧眼之间成对比较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前比较,患眼logMAR视力(t=-12.33)、RMS (t=7.94)、P1 (t=3.21)、63%BCEA(t=-3.98)、CRT (t=-9.17)、CFA (t=8.14)、FSVD (t=3.75)、FDVD (t=3.88)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面积(t=-1.40)、FD-300 (t =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与手术前logMAR视力、裂孔最小直径、RMS、P1、63%BCEA、FSVD、FDVD、FAZ相关(r=0.432、0.527、-0.410、-0.383、0.349、-0.406、-0.373、0.407 ,P<0.05)。手术后6个月患眼各指标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但较对侧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PV治疗IMH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力,改善视网膜功能和中心凹微血管循环状态;视网膜功能及血液循环变化对手术后视力有显著影响。

  • 标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视野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甚至失明的首要原因。相较于传统的FFA检查,OCT能快速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图像,从而便捷地反映眼底组织的细节并实现定量测量。OCT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对观察视网膜及脉络膜不同层面的血管结构形态,量化一定范围内的血流密度及病灶面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结合OCT和OCTA的检查结果对DME患者进行形态学、血管及血流定性和定量分析,对DME的诊断及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指导性作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综述
  • 简介:[摘要 ]OCT 是一种 利用 红外光波反射 生物 内部微结构 并 成像 , 是继超声波 、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后的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它具有无损伤、非接触、高分辨、 易操作 和实时 测量 性等优点在医学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关于 OCT 在检测和诊断牙体 、 牙周组织及口腔黏膜的早期疾病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OCT) 早期龋病诊断 牙周 口腔癌
  • 简介:摘要 :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 X 线成像(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 DBT )是乳腺 X 线检查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使用不同投照角度扫描来实现乳腺三维重建成像,由此来解决二维成像重叠的缺点。能够有效提高少脂肪腺体型 ( 如致密型、多量腺体型 ) 中乳腺病灶的检出率以及乳腺病灶形态特征,不仅降低了乳腺癌筛查的成本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降低了复查率。

  • 标签: 乳腺,断层融合,全数字化乳腺 X 线成像
  • 简介:摘要 :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 X 线成像(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 DBT )是乳腺 X 线检查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使用不同投照角度扫描来实现乳腺三维重建成像,由此来解决二维成像重叠的缺点。能够有效提高少脂肪腺体型 ( 如致密型、多量腺体型 ) 中乳腺病灶的检出率以及乳腺病灶形态特征,不仅降低了乳腺癌筛查的成本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降低了复查率。

  • 标签: 乳腺,断层融合,全数字化乳腺 X 线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各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诊断能力,并比较OCTA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8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POAG的患者54例95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者48人96眼。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OCTA检查,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层(RPC)内各区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OCTA参数的差异,建立各参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图(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POAG的能力;并对各血管参数与视野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黄斑区及视盘RPC层各区毛细血管密度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OAG组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周围RPC层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视盘RPC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毛细血管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黄斑区GCC层厚度与MD值均存在正相关(r=0.586、0.352、0.610、0.592、0.598、0.589、0.445、0.587、0.578、0.530、0.609,均P<0.01),视盘内RPC层毛细血管密度与MD值无相关性(r=0.174,P=0.111)。各血管参数诊断POAG的AUC值为0.623~0.927,其中诊断能力最高的是视盘RPC层平均毛细血管密度,AUC值为0.927。结论OCTA测得的各参数均对POAG有一定的诊断能力,且除视盘RPC层内毛细血管密度外,余各血管参数均与MD值呈正相关。

  • 标签: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血管密度 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网膜神经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S)患者共焦激光扫描炫彩眼底成像(MSLI)和OCT图像特征。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确诊的PIHS患者112例224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27.00±2.14)岁。平均PIHS病程(15.00±8.27)d。自觉有视物模糊、眼花、视觉疲劳87例174只眼。均行BCVA、直接检眼镜、B型超声、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 )、频域OCT (SD-OCT)检查。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OCT仪行SD-OCT检查,采集断层扫描图像。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程序,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操作,1次扫描同时获得基于488 nm的蓝光反射、515 nm绿光反射、820 nm红外反射成像,合成MSLI像。将眼底异常表现分为动脉痉挛期(Ⅰ期)、动脉硬化期(Ⅱ期)、视网膜病变期(Ⅲ期)。根据视网膜形态、厚度等有无异常分为表现正常和异常。结果224只眼中,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表现正常68只眼(30.36% );眼底表现异常156只眼(69.64% )。其中,Ⅰ期28只眼(17.95%);Ⅱ期40只眼(25.64%);Ⅲ期88只眼(56.41%)。SD-OCT检查,眼底表现正常36只眼(16.07% );表现异常188只眼(83.93% )。眼底表现异常的188只眼中,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86只眼(45.74%);RPE层脱离56只眼(29.79% );视盘水肿、隆起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部反射增强和(或)厚度增加等46只眼(24.47%)。MSLI像中,眼底表现正常48只眼(21.43% );表现异常176只眼(78.57% )。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层脱离、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等伴有视网膜局部凸起结构改变在MSLI上以绿色呈现。凸起程度越高,颜色越深。与SD-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水肿范围一致。结论PIHS患者MSLI与SD-OCT图像显示的病变高度一致;MSLI可更清晰显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病变。

  • 标签: 高血压,妊娠性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