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活化在脊髓损伤引起抑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blot和行为药理学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SCI)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内(mPFC)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及ERK1/2磷酸化抑制剂U0126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的第2天到第8周,SCI模型大鼠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8周-12周,SCI模型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缩短,mPFC内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总ERK1/2的蛋白水平则未见组间差异,而给予U0126的大鼠的不动时间与给药之前相比明显延长增加,mPFC内pERK1/2蛋白表达水平较SCI模型大鼠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前额皮质内ERK1/2的激活参与了脊髓损伤后引起的突触可塑性,在相关的抑郁样行为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内侧前额叶皮质 脊髓损伤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皮质(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MEF2A的变化及其潜在功能。方法C57BL/6N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PTSD模型,对照组小鼠在造模过程中断食断水,无其他应激处理。造模后14 d取2组小鼠各10只,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mPFC神经元形态、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造模后1 d、4 d、7 d、14 d每组取5只小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mPFC中Arc及SynGAP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mPFC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P38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运动总距离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开臂区域的次数、在开臂区域的时间占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PFC中神经元的树突总长度较短、树突棘密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1 d、4 d、7 d、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磷酸化MEF2A、P38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 d及7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高于造模后1 d、14 d,,造模后4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MEF2A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7 d,造模后7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TSD小鼠模型中,MEF2A的转录激活参与了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的减少。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内侧前额叶皮质 肌细胞增强因子2A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前额皮质NR2B(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药物戒断后学习记忆损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加针刺组(针刺组)及模型加电针组(电针组),每组各9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逐日增量法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末次注射后3h给予纳络酮快速戒断,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采用针刺及电针方法治疗,15min/次,1次/日,连续6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应用WesternBlot及RT-PCR测定前额皮质NR2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空间探索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电针组显著增多(P〈0.01)。前额皮质NR2B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蛋白均升高(P〈0.01),电针组表达高于针刺组(P〈0.01)。前额皮质NR2BmRNA表达,戒断后大鼠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表达上调(P〈0.05),针刺组上调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电针均可以改善戒断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效果优于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对前额皮质脑区NR2B表达的调节有关。

  • 标签: 电针 吗啡戒断 水迷宫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 蛋白印迹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对冲性前额脑挫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其具有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患者早期意识障碍较轻,未引起重视,一旦病情恶化,抢救不及时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临床上要密切观察跟踪病情的变化,监测颅内压和定时复查动态头颅CT,掌握好手术指征,及时进行开颅清除坏死脑组织和去骨瓣减压,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前额叶 对冲性脑挫伤 手术治疗
  • 作者: 唐苏 王袁 喻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 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何仕梅 王袁 余守洋 唐苏 王海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 563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额皮质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对卒中后抑郁小鼠远期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取48只C57BL/6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组,另取36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剂组、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方法建立卒中模型,强迫游泳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卒中后抑郁模型小鼠先进行MCAO,卒中后第4天进行强迫游泳建模。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小鼠分别于卒中后第5天连续14 d通过注射恩诺沙星和米诺环素治疗。利用强迫游泳与糖水偏爱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抑郁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空间记忆功能,尼氏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神经元功能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和类型,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8.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1)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组4组小鼠抑郁、学习记忆、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炎性因子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8~255.70,均P<0.05)。与卒中组比较,卒中后抑郁组小鼠漂浮不动时间长[(222.70±29.12)s,(79.25±46.78)s,P<0.05],糖水偏爱率明显低[(49.44±6.19)%,(84.49±4.73)%,P<0.05],校正后站台接近估计平均值高[(125.00±9.95)mm,(96.79±12.57)mm,P<0.05],尼氏小体表达量少[(53.50±15.78)个/mm2,(85.67±17.52)个/mm2,P<0.05],神经元NeuN阳性表达率低[(29.78±3.70)%,(45.73±4.51)%,P<0.05],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高[(75.55±8.84)%,(58.19±5.69)%,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低[(43.46±5.11)%,(57.14±5.40)%,P<0.05],IL-6 [(1.14±0.03),(0.94±0.05),P<0.05]和IL-1β[(1.17±0.03),(0.56±0.04),P<0.05]表达量均显著上调。(2)溶剂组、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3组小鼠抑郁、学习记忆、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炎性因子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94.35,均P<0.05)。与恩诺沙星组小鼠比较,米诺环素组小鼠漂浮不动时间短[(169.30±13.04)s,(224.30±22.60)s,P<0.05],糖水偏爱率高[(62.81±7.75)%,(47.71±8.11)%,P<0.05],水迷宫校正后站台接近估计平均值低[(97.66±14.56)mm,(120.20±12.08)mm,P<0.05],尼氏小体表达量多[(80.17±10.55)个/mm2,(52.00±8.94)个/mm2,P<0.05],神经元NeuN阳性表达率高[(45.04±3.62)%,(28.88±4.50)%,P<0.05],Iba-1表达量低[(97.33±10.67)个/mm2,(112.50±6.54)个/mm2,P<0.05],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低[(54.43±5.22)%,(73.82±6.88)%,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高[(51.86±6.22)%,(36.30±5.72)%,P<0.05],IL-6[(0.75±0.06),(1.21±0.07),P<0.05]和IL-1β[(0.61±0.06),(1.09±0.09),P<0.05]表达量均较低。结论卒中后抑郁小鼠远期空间记忆能力受损加重,可能与PFC区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加造成的神经元受损相关,米诺环素通过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能有效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

  • 标签: 卒中 抑郁 前额叶皮质 小胶质细胞 空间记忆能力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对睡眠剥夺大鼠社交行为中内侧前额皮层(mPFC)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对照组(Con组)、慢性睡眠剥夺+自然睡眠组(CSD+NS组)和慢性睡眠剥夺+丙泊酚组(CSD+Pro组)。采用改良水平台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每天睡眠剥夺20 h,自然睡眠4 h,连续28 d。CSD+Pro组于睡眠剥夺后腹腔注射丙泊酚40 mg/kg,连续28 d。C组和CSD+N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10%脂肪乳剂。睡眠剥夺第1、14和28天进行大脑皮质区域的脑电图记录。睡眠剥夺结束后,采用TUNEL法检测mPFC凋亡神经元,计算凋亡指数。采用三箱社交实验检测大鼠社交行为,采集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结果与Con组比较,CSD+NS组快速动眼睡眠百分比增加,2个阶段嗅探时间偏好系数降低,社交探嗅过程中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β波和θ波频段功率百分比减少,mPFC神经元凋亡指数增加(P<0.05);与CSD+NS组比较,CSD+Pro组快动眼睡眠百分比增加,2个阶段嗅探时间偏好系数增加,社交过程中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β波和θ波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神经元凋亡指数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抑制睡眠剥夺大鼠mPFC神经元凋亡,增加睡眠剥夺后社交行为mPFC局部场电位信号β波和θ波,有助于改善睡眠剥夺诱导的社交障碍。

  • 标签: 二异丙酚 睡眠剥夺 社交缺陷 大脑皮质 神经元
  • 简介:目的:探讨4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致抑郁大鼠开场实验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血清皮质醇和前额皮质(PFC)自由基代谢及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模型组及应激运动组3组,每组10只。应激模型组及应激运动组大鼠每日进行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1次,连续28天,同时应激运动组大鼠进行4周跑台运动。跑台运动结束后检测所有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及PF区自由基含量,运用开场实验测试大鼠主动活动能力及探索行为,Y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半定量方法对PF区c-fos神经元的数量、面积及灰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1)与应激模型组比较,应激运动组大鼠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及修饰次数显著增多(P〈0.01,P〈0.05),中央格停留时间缩短(P〈0.05),粪便颗粒减少(P〈0.05);(2)与应激模型组比较,应激运动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下降(P〈0.05),PF区SOD活性增强(P〈0.05),MDA含量下降(P〈0.05);应激运动组大鼠在Y迷宫训练中达到标准时训练时间缩短,电击次数减少(P〈0.05),Y迷宫记忆能力测试中,应激运动组大鼠错误次数少于应激模型组;(3)与应激模型组比较,应激运动组大鼠PFC区原癌基因c-fos免疫阳性神经元面积及数量表达均增加(P〈0.05),灰度值虽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跑台运动可提高抑郁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跑台运动降低抑郁大鼠血清皮质醇水平、增强脑抗氧化能力及上调前额皮质c-fos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跑台运动 抑郁大鼠 血清皮质醇 自由基 学习记忆 前额叶皮质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额对冲性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我们治疗的22例前额对冲性脑挫裂伤患者,其中13例行手术治疗,9例保守治疗。结果在1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8例恢复良好,中残3例,重残2例;而保守治疗的9例中,死亡5例,残疾2例,恢复好2例。结论对伴有昏迷的前额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患者应尽早确诊,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前额叶对冲性脑挫裂伤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CT检查
  • 简介:摘要临床发现耳鸣患者常伴有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而认知和情感障碍也会导致甚至加重耳鸣。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涉及认知和情感功能的非听觉相关脑区在耳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前额皮层作为中枢"感觉门控"的一部分,参与高级认知功能并对脑的感觉信息实施调控。本文就前额皮层在耳鸣中枢机制中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耳鸣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丘脑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成年Wistar种系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每组15只,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前额皮质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的含量。结果刺激组中15只大鼠全部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将各组大鼠前额皮质区α1R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丘脑电刺激可改善脑外伤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觉醒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前额皮质去甲肾上腺素α1R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 标签: 丘脑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额脑挫裂伤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9—2012年来43例前额脑挫裂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阳性精神症状35例,其中7例表现为躁狂型,阴性症状8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前额脑挫裂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予即时、有效、个体化的抗精神药物或镇静治疗是必要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治疗,随着颅内血肿的吸收,脑挫伤、脑水肿的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消除,能很好的回归社会。

  • 标签: 额叶脑挫裂伤 精神障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小鼠前额皮质和海马区嘌呤2X7受体(P2X7R)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20只)。对照组小鼠群居饲养(5只/笼),造模组小鼠在出生21 d后通过断奶独居(1只/笼)饲养6周制作慢性抑郁小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制模成功小鼠分为模型组及rTMS组,每组8只小鼠。rTMS组小鼠给予10 Hz rTMS干预,每周干预5 d。于rTMS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并对比各组小鼠前额皮质和海马区P2X7R、GFAP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蔗糖偏好实验(SPT)中糖水偏好量、旷场实验(OFT)中运动距离均显著减少(P<0.05),悬尾实验(TST)中静止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前额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GFAP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rTMS组SPT糖水偏好量[(75.11±4.58)% vs(65.14±4.87)%]、OFT运动距离[(2289.34±100.16)cm vs (2028.90±178.21)cm]均显著增加(P<0.05),TST静止不动时间[(78.11±10.89)s vs(101.39±10.38)s]明显缩短(P<0.05),前额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GFAP表达则显著增强(P<0.05)。结论rTMS干预能有效改善早期独居小鼠抑郁状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促进GFAP表达有关。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嘌呤2X7受体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社会隔离
  • 简介:目的观察4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预干预对睡眠剥夺大鼠焦虑样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血清皮质酮含量和前额皮质(prefrontalcortex,PFC)氧化应激水平及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运动组、睡眠剥夺组(sleepdeprivation,SD)及睡眠剥夺运动组(SD+E)。除正常对照组及睡眠剥夺组大鼠,运动组大鼠进行4周跑台运动预干预,运动结束后睡眠剥夺组及睡眠剥夺运动组大鼠睡眠剥夺建立大鼠72hSD模型(小平台水环境法),然后运用开场实验及明暗箱探索实验评估所有大鼠焦虑样行为,八臂迷宫实验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检测所有大鼠血清皮质酮及前额皮质自由基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半定量方法计算前额皮质c-fos神经元的分布。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开场实验(openfieldtest,OFT)测试中,SD组大鼠穿越格数(crossingnumbers)、直立次数(rearingnumbers)及中央格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减少,粪便颗粒增多;明暗箱探索实验中(Light-dark,LD),SD组大鼠明箱停留时间及穿越次数均显著减少;八臂迷宫实验(eightarmmazetests,ERM)中SD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血清皮质酮水平显著增高,前额皮质SOD及GSH-px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增加,c-fos表达显著增强。(2)与SD组大鼠比较,OFT测试中,SD+E组大鼠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及中央格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增加,粪便颗粒减少;LD探索实验中,SD+E组大鼠明箱停留时间显著延长,ERM实验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SD+E组大鼠血清皮质酮水平显著下降,前额皮质SOD活性显著上调,GSHpx活性无显著性差异,MDA含量下降,c-fos表达显著下降。结论结果显示,跑台运动预干预可以减弱睡眠剥夺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焦虑样行为,可能与跑台运动改善HPA�

  • 标签: 跑台运动 睡眠剥夺 焦虑行为 学习记忆 氧化应激 c-fos
  • 简介:背景: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通过症候学的方法进行诊断,近年来通过神经影像技术与模式识别的结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进行鉴别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兴趣。目的: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前额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信号数据进行分类鉴别,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使用言语流畅性测验作为激活任务,采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前额的近红外光谱信号数据。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计算各通道均值作为特征,计算接收者操作特征的曲线下方面积对通道特征进行分类性能排序,使用支持向量机按性能排序的特征组合做分类,然后用留一验证法计算分类性能指标,验证分类能力。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特征性能排序前8位的特征组合的准确度最高达到95.24%,并且这8个通道都位于右侧前额。推断右侧前额区域可能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脑区,因此根据结果可以推断出近红外光谱数据通过与模式识别方法的结合可以成为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病患者的一种手段。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精神分裂症 近红外光谱 支持向量机 曲线下方面积
  • 简介:摘要慢性疼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常面临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耐受度差等挑战。研究认为,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脑区的变化,中枢调控机制,尤其是前额皮质及其相关脑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慢性疼痛的非药物治疗,例如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重复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有效治疗手段。文章将针对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前额相关神经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注这些治疗方法产生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脑功能调控慢性疼痛的机制,为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慢性疼痛 非药物治疗 前额叶皮质 神经调控
  •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 标签: 抑郁症 前额叶 边缘系统 针刺
  •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 标签: 抑郁症 前额叶 边缘系统 针刺
  •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 标签: 抑郁症 前额叶 边缘系统 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