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再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支架再狭窄与血管平滑肌分化、迁移,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值所致新生内膜增生密切相关。Rho激酶参与支架置入引起的新生内膜增生的调节。长期抑制Rho激酶的表达可阻止新生内膜的增生,可能成为防止支架再狭窄的一种方法。

  • 标签: Rho激酶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支架血栓形成(stentthrombosis,S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s,BMS)的时代,其发生率为1.2%。随着高压球囊及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降低至0.7%。尽管其发生率低,但是后果很严重,病死率高达20%-25%。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的时代,DES没有增加ST的发生率。2006年WCC/ESC的会议上Camenzind等公布的荟萃研究显示,4年的随访中第一代DES增加死亡和Q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 药物洗脱支架 Q波心肌梗死 严重并发症
  • 简介:下肢动脉依据其部位及功能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血管,股动脉作为流出道的末端以及流入道的起始,对其处理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股动脉狭窄闭塞是股动脉疾病最为常见的[1]。目前关于股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主要有人工血管转流术、内膜剥脱术、血管腔治疗等。近年来腔治疗凭借其微创、快速康复、安全、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发展迅速,再加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腔内治疗 流入道 流出道 人工血管转流术 闭塞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使用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复查显示,仅有1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支架闭塞情况,其余患者未再次出现支架再次狭窄情况,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成功纠正患者支架再狭窄且术后随访显示再次复发率低,临床应用情况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下经胃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时,不同型号塑料支架的引流效果。方法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外科镜中心2014年3月—2020年12月所施行的EUS引导下经胃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置入“双猪尾”10 F双塑料支架组和置入“双猪尾”7 F双塑料支架组,比较这两组塑料支架的引流效果、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共纳入29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其中10 F双塑料支架组11例,7 F双塑料支架组18例,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48.2±8.0)min及(34.7±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P<0.001)。术后腹痛[18.2%(2/11)比5.6%(1/18)]、发热[9.1%(1/11)比11.1%(2/18)]及出血(均无)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个月后复查CT,10 F双塑料支架组、7 F双塑料支架组嚢腔完全消失率分别为90.9%(10/11)和88.9%(16/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对于符合EUS引导下经胃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标准的患者,7 F与10 F支架的引流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7 F支架具有手术操作便利、时间较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胰腺假囊肿 腔内超声检查 引流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格瑞洛治疗支架血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将本院从2014年4月-2015年9月进行的PCI术后支架血栓患者88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死亡9例(20.45),实验组死亡1例(2.27),差异显著(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支架血栓安全性良好,但临床仍需要大量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替格瑞洛 支架内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月~ 2016年 6月期间在我院行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共 75例,术中形成血栓事件 8例,血栓发生率 10.6%。分析术中血栓事件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以及预后。应用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动脉瘤导致血栓形成和手术者操作技巧及手法、 LVIS支架打开情况、载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支架覆盖区域血管弯曲程度,支架末端所处血管弯曲情况,及动脉瘤本身条件等等有关,发生术中血栓事件,必须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对动脉瘤进行致密填塞同时避免血栓继续形成,并且溶解已经形成血栓。多数术中血栓形成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LVIS支架 支架内血栓 替罗非班 支架辅助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引起支架再狭窄的临床及支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状动脉支架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支架再狭窄的临床及支架相关因素。结果支架长度>25mm占75.64%;支架置入时间>3年占75.64%;甘油三酯>1.7mmol/L占74.71%;空腹胰岛素>15μU·ml-1占63.22%。结论支架长度、支架置入时间、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临床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脉造影随访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置入支架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5例)和无再狭窄组(8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脉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4.02±6.76)μmol/L比(10.90±4.51)μmol/L]显著降低、支架直径[(3.06±0.86)mm比(2.87±0.44)mm]显著减小,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5,P=0.035),而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OR=0.857,0.850,P=0.044,0.042)。结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显示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血栓形成及其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注册中心和南京卒中注册中心,连续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进行术中OCT检查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分析OCT图像,观察术后支架血栓形成,同时收集斑块钙化、薄纤维帽、支架贴壁情况、斑块脱垂以及微夹层等OCT图像特征。对支架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17例(23.3%)OCT显示支架血栓形成。4例支架血栓形成导致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其中1例较严重。支架无血栓形成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血管事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夹层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439,95%可信区间1.102~26.837;P=0.038)。结论OCT可显示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血栓形成,后者与围手术期血管事件相关,而微夹层是支架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之一。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栓形成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自1977年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完成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成形术(pereutaneoustranscoronarycoronaryangioplasty,PTCA)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其发展迅速,但PTCA术后再狭窄高达50%,裸金属支架植入术后高达20%~30%,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仍然达5%~10%,防止再狭窄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再狭窄一直闲扰着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

  • 标签: 冠状动脉内支架 再狭窄 机制 防治
  • 简介: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Cordis)治疗冠脉支架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在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2l例冠心病冠脉支架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TM支架(Cordis)治疗,对16例前降支支架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16个,4例右冠支架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4个,1例回旋支支架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1个.观察药物涂层支架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及2-14个月随防期间的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再次血运重建等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率为5%±3.5%,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支架近远段无新夹层,血流TIMI3级,临床随访2~14个月21例心绞痛消失,其中12例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无支架再狭窄发生.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治疗冠脉支架再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明显优于单纯再次扩张及首次置入普通支架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雷帕霉素
  • 简介:摘要关于支架再狭窄(ISR)的治疗目前尚无最佳的选择策略,药物洗脱支架(DES)或药物洗脱球囊(DEB)是目前相对较好的治疗措施,但DES形成的晚期支架血栓和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SNA)导致晚期支架失败。而DEB因术后无金属残留,较短的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疗程,且避免了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了必要时后续治疗机会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对近年来支架再狭窄的选择DES或DEB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洗脱球囊
  • 简介:摘要随着临床上药物涂层洗脱支架(DES)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问题,支架血栓发生率显著减少;但是一旦发生支架血栓急救不及时,带来的后果必是死亡,现针对急救护理展开讨论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 血栓形成 急救护理
  • 简介:使支架表面生长的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类似正常血管的结构,  冠脉支架内皮化的设想解决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两大问题,所以内皮化中内皮细胞很难与平滑肌细胞完全分开

  • 标签: 内皮化 冠脉支架 化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 2017年 2月 -2018年 2月实行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施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9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 Logistic多因素对其进行逐步的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再狭窄的发生和患者吸烟与否、是否患有糖尿病、在进行第二次的冠脉介入治疗之前 LDL-C的水平有关系,即正相关,与之相对应的危险度是 12.45、 11.45及 5.62,同时与支架是否为药物涂层成负相关,其危险度为 0.02。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极其容易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症状,为避免或减少该症状,可以使用药物支架。对 LDL-C的水平进行控制并戒烟是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避免支架再狭窄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再狭窄; 危险因素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stent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Methods: 9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after coronary artery stent implant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Logistic was used to analyze these factors step by step. Resul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restenosi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moking, diabetes, LDL-C levels before the second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isk was 12.45, 11.45 and 5.62. The risk of restenosi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with a risk of 0.02. Conclusion: Diabetic patients are extremely prone to restenosis after stenting after surgery. Drug-eluting stents can be used to avoid or reduce the symptoms. Controlling the level of LDL-C and quitting smoking are the key factors to avoid in-stent restenosi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