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常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两大系统保持着血液的动态平衡,抗凝血物质能够抑制凝血物质的活性。在临床上对脑检塞、心肌梗塞等疾病,多用肝素钠、蝮蛇抗栓酶、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治疗。为了确切了解其作用机制,指导临床用药,我们用凝血酶抑制法对三种药物的作用进行了观察分析。

  • 标签: 药物作用 酶抑制法 蝮蛇抗栓酶 抗凝血系统 尿激酶 肝素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为显性DIC,所有患者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APTT、PT、IN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IB、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异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结论凝血检验指标诊断显性DIC效果较好,PLT+D-二聚体+FIB可作为诊断组合。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采取凝血检验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纳入的58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经过分析两组患者凝血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均比对照组水平高,其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采取凝血检验,可有效判断患者止血功能情况,在手术前做好预防措施,为之后的手术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临床分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3月,将在我院进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比组。两组人员均进行凝血指标检验,比较两组人员的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PTT、PT、TT均高于对比组,FIB低于对比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作用显著,能够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检验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健康人员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三七粒度大小对其药效的影响。方法:采用两种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小鼠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结果:同剂量三七粗粉和三七细粉之间止血时间相当,无显著性差异;凝血时间细粉组明显少于粗粉组。结论:三七细粉药效优于三七粗粉。

  • 标签: 三七 止血 凝血
  • 简介:摘要:在凝血性疾病临床治疗中,抗凝是主要措施,而中药存在较多的有效成分,能通过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凝途径,来起到有效抗凝血的效果,所以是有着有着重要的推广意义,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不过中药品种较多,抗凝成分各不相同,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研究,才能为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中药 抗凝血 血小板凝集 血栓性疾病
  • 简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脑出血后凝血酶的毒性作用及抗凝血酶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凝血酶 凝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于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间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随机抽取 62例为试验组研究对象, 62例患者均行凝血指标检查。并随机选取 62例同期进行凝血指标检查的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检验后的内源性凝血状态和纤维蛋白时间以及外源性凝血状态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试验组患者检查后的 APTT和 TT以及 PT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后的 APTT和 TT以及 PT等指标,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试验组患者检查后的 FI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检查后的 FIB指标, P<0.05,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诊断过程中,通过凝血检验指标检查可以准确、快速的筛选出发病者。其作用与效果均非常显著,针对患者不同指标的异常情况来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指标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应用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进行,选择4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治的患者作为对象(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的43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的凝血检验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部分活化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时间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用明显,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在诊断工作中,要重视。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指标
  • 简介:摘要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 标签: 淋巴瘤 血液凝固障碍 预后 机制
  • 简介:雷公藤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毒性很强的杀虫剂,民间很早有医用和农用的记载,防治各种虫害、灭鼠、毒蛆等。尤其是,雷公藤具有明确的中等抗凝血作用,在不同的临床诊疗中是以协同或者对抗的不同面目出现的。由于这抗凝血作用风险极大且操控性较低,一般研究人员对在这个特性范围内开发人用新药不感兴趣,极大浪费了这种药效资源。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生物防范鼠害,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有必要认真研究雷公藤的抗凝血作用并加以利用。

  • 标签: 雷公藤 抗凝作用 毒性 鼠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低分子肝素(LMWH)的抗凝血作用已耳熟能详,但对其在非抗凝血方面的作用却鲜为人知。本文仅就LMWH在非抗凝血作用方面的部分进展予以综述,供读者参考。1在产科及妊娠方面的作用将良性子宫脱垂或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与黄体酮和17β雌二醇共同进行培养蜕膜,分别加入人凝血酶、人FXa、普通肝素(UFH)、硫酸葡聚糖及4种不同商品的LMWH,在第3d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

  • 标签: 抗凝血作用 低分子肝素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7Β雌二醇 LMWH
  • 简介:在生化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血小板在凝血作用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了血小板的激活比率、因子Ⅷ、Ⅸ对凝血酶生成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结论.

  • 标签: 血小板 凝血 动力学模型 稳定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诊治的正常妊娠临产孕妇64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64例正常健康非妊娠妇女设为对照组,两组成员均进行凝血四项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液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成员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液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产孕妇存在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应积极进行凝血四项检查,以做好分娩过程中的各项异常出血及相关并发症预防,保障母婴健康。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四项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诊生化检验中肝素抗凝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限定为本院2020年6月到2021年3月期间本院急诊生化检验患者共计800例,抽取患者血液样本对半分开分别置于无添加剂管与肝素抗凝试管,完成血液样本处理后进行生化检验,对比组间检验结果数据。结果:在急诊生化指标检测中,血清检测结果中K+、Glu检测较之血浆检测结果,数据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肝素抗凝血浆,用于急诊生化检测中的临床效果有着明显的数据优势,其他检测项目数据差异不大,证实综合检验效果中,血浆检测结果的临床应用效果更高。讨论:急诊生化检验的病理干预中,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过程中使用肝素抗凝血浆,在急诊生化检验结果中,肝素抗凝血浆的临床使用更好的保证血液样本反馈的相关信息,避免了血液凝固期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更加真实的反应真实的生理情况。

  • 标签: 肝素抗凝血浆 急诊生化检验 作用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科收治的84例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为显性DIC,所有患者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APTT、PT、IN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IB、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异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结论凝血检验指标诊断显性DIC效果较好,PLT+D-二聚体+FIB可作为诊断组合。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使用丹参注射液后凝血系统功能的改变,推断LC术后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制酸、支持等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从术后6h加用丹参注射液。观察两组术前以及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两组PT、Fg术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干预组DD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注射液有影响LC术后患者凝血系统的作用,从而可进一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凝血功能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