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司法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现行立法规定过于原则,司法解释缺乏系统性,司法实践中程序不规范,对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认识不清,导致扣押、冻结款物处理不当。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相关规定的对比、分析,以及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实务操作,查找司法机关扣押、冻结涉案款物制度上的漏洞,积极探索弥补的办法,以求进一步规范司法机关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工作。

  • 标签: 继续追赃 执法公信力 赃款赃物
  • 简介:追赃国际合作是国际刑事协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相对于对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引渡、遣返等而开展的追逃国际合作而言的刑事司法国际合作方式。它的合作范围仅限于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法转移出境的赃款赃物,包括犯罪所得、犯罪收益和犯罪工具等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一切涉案物品、资产或资金等。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开展追赃国际合作主要有四种方式:(1)在开展引渡、遣返等追逃国际合作的同时,随附请求移交赃款赃物;(2)由赃款赃物所在国启动国内法追缴程序,尤其是犯罪所得追缴法予以没收并请求返还的追赃国际合作;(3)在赃款赃物的所在国,通过启动民事诉讼方式追回犯罪资产;(4)启动新刑诉法违法所得没收特别程序追回犯罪资产。对我国追赃国际合作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完善等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为我国的境外追逃追赃工作找出一条既有效率,又富有成果的路径。

  • 标签: 赃款赃物移交 资产追回 法律依据 国际合作
  • 简介:禁止类推引发诸多质疑。禁止类推与允许类推的观点都有强大的论据做支撑。以刑事类推的广义概念为出发点,归纳分析禁止类推与允许类推的观点与理由,得出的结论为这两种观点关注的侧重点、角度不同,所评价的范围也不同。我们在肯定禁止类推所维护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类推思维的现实存在,同时要探索一些规制手段来限制不合理的刑罚权的扩张。

  • 标签: 禁止类推 允许类推 类推思维
  • 简介:环境刑事立法应坚持科学的立法方法论,在重视对环境犯罪事实特征考察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环境刑事立法理念,在观念与事实双重层面为环境刑事立法提供科学指引。环境刑事立法应在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理念下,重视对环境自身价值的保护,将环境法益确立为环境犯罪的保护客体。另外,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具体制度构建应在借鉴域外经验,增设环境危险犯、行为犯,引进严格责任时,注重自身的本土化实践。

  • 标签: 环境 环境刑法 环境刑事立法
  • 简介:当前对刑事责任的研究在目前基本呈现惨淡的境况,传统的刑事责任理论面临着转变和突破的命运。在传统刑事责任静态的结果性特征下,其陷入与罪、刑关系之技术性调整的形式主义研究牢笼之中,根本无从体现刑事责任作为基础理论的功能和意义,也无法体现责任的成立过程,使得传统结果性刑事责任的出现无法得以规范的说明,同时静态性结果也无法包含责任的应有内容和责任的应有层次,从而责任的规范评价意义也就无从得到说明。由此静态的结果性责任必须转向动态的过程性上来,这种转变是通过将犯罪构成等同于责任构成的普适性命题完成的,从而责任以消散的方式存在于整个惩罚的过程,过程即是责任的存在。由此消解了传统刑事责任的概念,而只注重体现其成立的过程。通过这种转变,责任实现了作为基础理论地位的功能并获得自身的真正存在。

  • 标签: 结果责任 过程责任 责任地位
  • 简介: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它给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侦查办案模式、运用法律水平、履职能力、执法体制将带来巨大的挑战.公安机关要更好地应对挑战,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培训,提升执法能力;改革执法办案机制,提高执法效率;深化执法规范建设,增强执法保障;实施精细化执法管理,规范执法行为;落实全方位执法监督,确保执法效果.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刑事执法工作 公安机关
  • 简介:新刑诉法以专章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但该制度适用范围只限于轻微刑事案件。本文从刑事和解制度的现有规定、立法本旨、社会价值等方面入手,分析刑事和解制度适用于重罪刑事案件的利弊,从司法实务的角度,给予建设性的评价和建议。

  • 标签: 刑事和解制度 恢复性司法 适用范围 被害人谅解
  • 简介:新刑诉法以专章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但该制度仅适用范围只限于轻微刑事案件。本文从刑事和解制度的现有规定、立法本旨、社会价值等方面入手,分析刑事和解是制度适用于重罪刑事案件的利弊,从司法实务的角度,给予建设性的评价和建议。。

  • 标签: 刑事和解制度 恢复性司法 适用范围 被害人谅解
  • 简介:从正常的利益抗争演进到非现实性冲突性质的刑事社会抗拒,打压为其提供了原动力,打压所输入的风险能量与合法性状态、相对剥夺感的强弱、改变被剥夺境遇的可能性和边缘化人格等因素交互影响、彼此“型塑”共同铺设了社会抗拒的刑事路径。因此,刑事社会抗拒风险化解应同时在公共政策的平衡治理、利益表达的理性回应和潜在行为者边缘化人格阻断三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

  • 标签: 刑事社会抗拒 平衡治理 理性回应 心理疏导
  • 简介:刑事立法政策,是指在刑事立法领域中所奉行的基本刑事政策和具体刑事政策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刑事立法政策客体、刑事立法政策主体、刑事立法政策行为、刑事立法政策环境四项。我国现阶段刑事立法政策价值权衡的基本立场,可以概括为“三大一小理念”和“两个至上理念”。刑事立法政策在国家整体刑事政策的整合功能、导向功能与调节功能三者之间必须进行某种功能整合。刑事立法政策能直接指导刑法立法和刑法修正。刑事立法政策的具体内容在基本层面上具有综合指导刑事司法政策的意义,且能间接校正刑事司法和刑法解释的具体活动。

  • 标签: 刑事立法政策 刑法典 刑法修正案 刑法司法
  • 简介:刑事和解“花钱买刑”的嫌疑,导致一种普遍的误解。法制宣传和教育的根本在于法治理念的传播,而不是表面上法律条文的诵读。因而和解的有效运转需要从理论上诠释“赔偿减刑”的正当化依据。在逻辑上,“花钱”无法“买刑”,在“花钱买刑”的背后是刑事和解与时下正在推崇的程序本位及程序自治背离的实质。刑事和解能够减刑的一般性正当依据在于,和解针对民间纠纷解决的有效性以及此中具体正义实现的功效。刑事和解赔偿减刑正当性的规范性依据在于,“刑事赔偿”已具有承担部分刑事责任的属性,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下,相应的要求对行为人减轻处罚。在确立非刑罚处罚措施作为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意义上,有必要在刑法中确立和解赔偿减刑的实体法依据,这是和解赔偿减刑制度确立后对刑法修正的要求。

  • 标签: 刑事和解 赔偿减刑 非刑罚处罚措施
  • 简介: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刑事和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为多年来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的刑事和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刑事和解在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其符合刑法民法化,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现代司法改革发展的方向。但实践中刑事和解开展更多是符合“成本收益”计算的经济学规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解过程中的经济运行原理,从而更有效地运用好刑事和解,使其为社会创造更多“福利”。

  • 标签: 刑事和解 经济分析 博弈论 卡尔多一希克斯效率
  • 简介:刑事检察理念的更新是检察机关适用新刑事诉讼法的观念保障。新刑事诉讼法中以人权保障和法律监督为核心的理念仍然被以惩罚和公检法三机关互相配合为中心的观念所桎梏。

  • 标签: 刑事检察理念更新 新刑诉法实施 博弈 突破
  • 简介: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冲突解决方式,具有提高诉讼效率,预防犯罪,保护被害人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地对这一新型方式的操作上还具有很不规范性,因此建议尽快对刑事和解进行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构建与完善,避免刑事和解被异化为“以钱赎刑”,以便更有效地解决刑事犯罪带来的各种纠纷和矛盾,最终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 标签: 刑事和解 法律化 立法建议
  • 简介:刑事程序革命让沃伦和沃伦法院栽入史册,我们通过研究也获得一系列“普世价值”,然而这场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失败的.自由派大法官们几近相同的阶级出身和生活阅历使这场革命成为多数派的专政,贯彻革命始终的排除规则并没有为警察确立明确的行为准则,他们再一次证实了詹姆斯·布莱斯不言自明的真理:“法官只不过是人而已”.

  • 标签: 沃伦法院 自由派大法官 刑事程序革命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围绕律师刑事辩护制度做出了重大修改,深度回应了以往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种种难题。但是,由于执法理念存在偏差、法律制度仍显笼统等原因,律师进行刑事辩护过程中,依然存在会见难、取证难、阅卷难以及律师意见不被重视等问题。应从转变理念开始,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建立的辩护律师依法执业的系列制度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同时,应加强研究与协商,切实厘清律师调查取证、核实证据、阅卷过程中的争议问题。

  • 标签: 刑事辩护权 会见 调查取证 核实证据
  • 简介:刑事和解作为新生的刑事司法制度,理论基础还相当薄弱,在司法实践中的程序规则构建不够完善,在我国经济社会急速转型的当前很可能会出现功能异化的风险。应在对刑事和解制度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其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规范严谨的程序规则,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功能背离的不利后果,使其“解决问题”、“效率”等功能价值得以真正圆满发挥。

  • 标签: 和谐社会 物质补偿 程序规则
  • 简介:<正>《刑事法评论》(CriminalLawReview)是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主办、由陈兴良教授主持的大型刑事法学类连续出版物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北京大学出版社每年推出两卷。研究内容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刑事证据学、监狱法学等。编辑宗旨:竭力倡导与建构一种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我们欢迎各位关注刑事法学学术成长和刑事法学理论进展的有志同仁加盟,欢迎

  • 标签: 刑事法学 理论研究所 刑事证据学 刑事诉讼法学 陈兴良教授 法学类
  • 简介:以刑法修正案为研究视角,纵览金融领域刑事立法的过程,金融领域刑事立法资源的积极投入主要表现为金融犯罪罪名的新增、原有罪状的细化和既有法定刑的调整,使金融犯罪圈呈扩大趋势。究其原因是,金融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监管部门的推动以及刑法依赖思想的根深蒂固,使金融领域刑事立法一再扩张。然而金融刑事立法评价应属于"二次评价",在将某一行为纳入犯罪领域之前,应以该行为首先违反前置性法律为前提,实现刑事法律与非刑事法律的有效衔接,从而建立有层次的金融法律评价体系。

  • 标签: 金融刑事立法 刑法修正案 二次评价
  • 简介:郑瑶、李建明在《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网络舆论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是当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令人困惑的难题之一。一方面,网络舆论因其公开性、开放性、及时性而天然具有预防司法审判不公不廉的功能,对司法审判形成一种体制外的监督;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也具有天然的非理性成分,可能成为干扰审判独立和审判公正的障碍。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冲突的协调,既要求法院掌握定罪过程以法律为准绳、量刑过程优先适用法律和理性对待民意的基本准则,也需要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具体制度,正确处理刑事审判与网络舆论的关系。

  • 标签: 刑事审判工作 网络舆论 司法审判 适用法律 社会科学 司法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