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3.0T磁共振检查对诊断前列(PCaPZ)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接受前列磁共振影像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针对研究对象均是进行接受磁共振检查及前列穿刺活检,分析经磁共振检查情况,依据前列穿刺活检分成灶组织、非灶组织,测定不同组织的感兴趣区域(ROI)面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50例受检者确诊PCaPZ 24例,占比48.00%,获取234个病理组织标本,包括灶组织80个与非灶组织154个。灶组织磁共振检查ROI面积(0.86±0.08)mm 、是高于非灶组织(t=9.486,8.432,P<0.005);灶组织检查ADC值(1.01±0.13)×10 mm /s低于非灶组织(t=9.091,P<0.001)。结论:应用3.0T磁共振诊断对PCaPZ的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前列腺外周带癌 3.0T磁共振
  • 简介:【摘要】前列特异性抗原( PSA)是前列的一个肿瘤指标。由前列腺体以及基质细胞产生的蛋白活性物质,包括进入精液内和少量进入血液内的总前列特异性抗原,后者包括结合前列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性抗原。该文高龄患者前列肥大,多次尿路感染,总前列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性抗原升高,一度认为患前列癌并放弃治疗。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经行超声引导下前列穿刺术,病理检查得以排除前列癌。该病例提示,尿路感染出现时,可损伤前列体,常伴前列特异性抗原升高,核磁共振( MR)检查提示前列增大伴右异常,容易怀疑为前列癌。良性病变时,总前列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特异性抗原经消炎治疗后往往趋于正常,恶性病变时,不变或趋向更高,因此前列特异性抗原动态检测,可资鉴别良恶性病变。在超声引导下行前列穿刺术,通过病理确诊排除良恶性病变,以避免加重患者焦虑等心理压力和误诊。前列癌诊断主要依靠经直肠彩 B 引导的前列穿刺活检 [1]。

  • 标签: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癌 动态检测 前列腺穿刺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前列灶与炎症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对前列灶与炎症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前列可疑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Mp-MRI检查后行经会阴前列穿刺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前列癌患者38例,前列急慢性炎症者40例。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T2加权成像(T2WI)、Mp-MRI如扩散成像技术(DW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DCE-MR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值的特征。结果前列灶低信号边缘模糊的频率、T2WI弥漫性低信号及T2WI不均匀低信号均低于前列炎症(P<0.05);高b值DWI上前列灶的稍高信号出现频率低于前列炎症(P<0.05);前列癌患者信号强度-时间(SI-T)的分布明显高于前列炎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灶的ADC值明显低于前列炎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最佳临界点为0.892×10-3 mm2/s,前列炎症诊断的特异度为70.2%,敏感度为93.2%。结论前列Mp-MRI的DWI稍高信号强度、DCE的SI-T分型和ADC值有助于鉴别前列带病灶的良恶性。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炎症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前列恶性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例前列恶性神经鞘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因“进展性排尿、排便困难1年,加重7天”入院,彩超显示前列右侧份约8.9*6.0的低回声团,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提示前列癌。予全身麻醉下行经耻骨上经前列包块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观察本例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完整剥离包块,术后恢复良好,3拔除尿管,术后病理会诊结论前列恶性神经鞘膜瘤;随访6月,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容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临床诊断方面缺乏影像学特异性,应注意及时行病理检查确诊及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强化复诊及随访,密切监测谨防复发。

  • 标签: 前列腺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临床特征 病理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前列电切术后前列偶发的临床治疗方式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8年2月术前诊断为良性前列增生症的395例患者病理资料,选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癌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治疗经过,比较不同分期及相应治疗方法的预后效果。结果39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偶发性前列癌的患者11人。TNM分期为T1a期5人,T1b期6人。其中8人接受前列癌去势手术,2人选择内分泌治疗,1人选择等待观察。结论前列电切术后虽然存在偶发的风险,但经过相关手术及药物治疗,患者治愈情况良好。

  • 标签: 前列腺电切术 前列腺偶发癌 临床分析 处理方式
  • 简介:摘要通过尸检发现的前列癌也被称为前列潜伏。了解前列潜伏有助于全面认识前列癌,指导临床工作。现有的尸检研究提供了前列潜伏的患病率、Gleason评分、肿瘤体积、前列包膜外侵犯以及空间分布等重要信息。然而,不同的研究在研究时间、人群、研究方法以及结果呈现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整合这些结果较为困难。本文综述了目前前列潜伏的尸检研究结果,分析了尸检研究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提出了目前研究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潜伏癌 尸检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偶发的发病率、与BPH的关系、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03年4月因前列增生症手术病理检出的前列腺癌18例临床资料.病理确诊后16例行双侧睾丸切除术,6例行内分泌治疗.结果16例获得随访半年至8年,其中A1期10例,A2期6例,15例存活,存活最长8年,1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前列偶发预后较好,去势术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 标签: 前列腺偶发癌 双侧睾丸切除术 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增生 雄激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T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即T2加权像(T2W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DCE)对外慢性前列炎(C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前列Mp-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CP及38例前列癌(PCa)患者Mp-MRI资料。CP组年龄(64.3±7.8)岁,PCa组年龄(73.7±8.5)岁。按病理结果及Mp-MRI上前列带病变范围,将所有入选病例再分为弥漫性慢性前列炎(CP1)、局灶性慢性前列炎(CP2)、弥漫性前列癌(PCa1)、局灶性前列癌(PCa2)4个亚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织、CP、PCa及CP、PCa各亚组间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CP、PCa及其各亚组间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DC值诊断CP的诊断效能并确定最佳阈值。计算Mp-MRI(T2WI+DWI-ADC+DCE)诊断CP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23例CP中CP1亚组16例、CP2亚组7例,38例PCa中PCa1亚组21例、PCa2亚组17例。CP、PCa、正常组织间ADC值[(1.15±0.23)×10-3 mm2/s、(0.85±0.28)×10-3 mm2/s、(1.54±0.19)×10-3 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7,P<0.01);CP1、CP2、PCa1、PCa2亚组间ADC值[(1.17±0.11)×10-3 mm2/s、(1.10±0.18)×10-3 mm2/s、(0.81±0.17)×10-3 mm2/s、(0.89±0.21)×10-3 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P<0.01);CP与PCa组ADC值[(1.15±0.23)×10-3 mm2/s比(0.85±0.28)×10-3 mm2/s]、CP1与PCa1亚组ADC值[(1.17±0.11)×10-3 mm2/s比(0.81±0.17)×10-3 mm2/s]、CP2与PCa2亚组ADC值[(1.10±0.18)×10-3 mm2/s比(0.89±0.21)×10-3 mm2/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3、7.48、2.31,均P<0.05);CP1与CP2、PCa1与PCa2亚组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6、1.30,均P>0.05)。以ADC值>1.02×10-3 mm2/s为诊断CP标准,灵敏度为86.96%,特异度为89.47%,准确度为88.52%。DCE SI-T曲线类型在CP组和PCa组、CP1亚组和PCa1亚组、CP2亚组和PCa2亚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手术病理对照,Mp-MRI(T2WI+DWI-ADC+DCE)诊断CP的灵敏度为91.30%、特异度为92.11%、准确度为91.80%。结论Mp-MRI对外CP的诊断效能较高,能较准确区分CP和PCa,可作为无创性诊断CP的一种重要方法。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定量测量
  • 简介:前列导管内(IDC-P)是一类具有独特病理特征和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变。其概念已提出多年,但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近年研究显示前列导管内前列浸润性发展的晚期阶段,具有预后意义。本文回顾IDC-P的研究历史、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分子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并提出在穿刺活检标本中报告IDC-P的推荐模式。

  • 标签: 前列腺导管内癌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列热敷贴治疗前列增生、前列炎及前列疾病术后疼痛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前列增生、前列炎及前列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75)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n=75)实施前列热敷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I-PSS评分、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白细胞计数;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I-PSS评分、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白细胞计数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增生、前列炎及前列术后患者通过前列热敷贴治疗,可降低疼痛,改善前列功能,提升其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前列腺热敷贴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膀胱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据调查发现,我国膀胱发病率高达(1.4-3.8)/10万人,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膀胱前列转移误诊为前列癌1例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膀胱癌,前列腺癌,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前列总体积(TPV)及不同前列移行体积(TZV)对良性前列增生症(BPH)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电切术(TUR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直肠前列超声检查,根据TPV分成3组:A组TPV<40 ml者70例,B组40 ml≤TPV<80 ml者98例,C组TPV≥80 ml者42例;同时据TZV分组:a组88例:TZV<20 ml,b组67例:20 ml≤TZV<40 ml, c组55例:TZV≥40 ml。所有患者均行TURP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手术前后国际前列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IPSS(IPSS-V)、储尿期IPSS(IPSS-S)、生活质量评分(QoL)以及最大尿流率(Qmax),使用方差分析分别分析TPV及TZV对TURP疗效的影响。结果A、B、C 3组患者术前IPSS、IPSS-V、IPSS-S、QOL、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组患者年龄(73.5±6.5)岁明显大于A组的(69.3±7.6)岁及B组的(70.9±7.3)岁(P=0.015)。A、B、C 3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 3组患者术前IPSS、IPSS-V、IPSS-S 、QoL、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年龄(69.2±7.6)岁明显小于b组的(72.1±7.2)岁及c组的(72.5±6.7)岁(P=0.017)。a、b、c 3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IPSS、IPSS-V、IPSS-S、QoL与TZV呈负相关,而Qmax与TZV呈正向相关。A、B、C及a、b、c各组患者术后IPSS、IPSS-V、IPSS-S、QoL及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TPV、TZV与BPH症状可能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年龄可能存在相关。TURP是不同TPV、不同TZV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不同TPV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 TZV越大者越趋向于更好的疗效,TZV对术后疗效预测较TPV可能更好。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总体积 移行带体积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升前列小细胞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采用核磁共振及病理活检辅助诊断,采用放射疗法。结果2017.01.05前列穿刺活检诊断为前列小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56阳性,Vimebtin阳性,其他均为阴性。放疗前MRI显示前列明显不规则增大,右侧髂血管间隙间增大淋巴结影,盆腔少量积液。放疗后MRI显示前列不规则增大,其内部有肿块大约9.7cm*6.8cm*9.4cm,可见包膜,膀胱充盈不佳,提示放疗无效。结论当前前列小细胞依赖病理检查确诊,临床放疗尚无较好疗效,其治疗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前列腺小细胞癌 病理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列尿路上皮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前列尿路上皮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3.4±11.2)(39~85)岁。就诊原因:肉眼血尿13例,排尿困难9例,膀胱刺激征3例。25例PSA均<4 ng/ml。17例MRI检查提示膀胱及前列区异常信号,膀胱与前列分界不清;其中3例提示为前列癌侵犯膀胱,前列区呈团块状异常信号;14例提示为膀胱区菜花状异常信号,考虑膀胱侵犯前列,此14例中6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考虑为膀胱复发并侵犯前列,复查胸+全腹CT(平扫加增强)发现2例全身多发转移。余8例MRI检查提示前列区团块状异常信号。11例术前行膀胱镜检,均发现滤泡样病变并取活检,其中10例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1例为前列尿路上皮。25例均行手术治疗,14例先行经尿道诊断性电切术,其中6例分别于术后10、17、31、45、60、6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切除术;1例术后1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9例直接行根治性膀胱前列切除术,2例因术前诊断全身多发转移行经尿道姑息性电切术。结果25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前列尿路上皮,其中12例为原发性前列尿路上皮;13例伴膀胱尿路上皮,为继发性前列尿路上皮。术后13例进一步治疗。继发性前列尿路上皮患者中7例行膀胱灌注治疗,2例行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化疗,1例行盆腔局部放疗;原发性前列尿路上皮患者中3例行内分泌治疗。共17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术前发现7例,术后病理诊断1例,术后定期复查盆腔MRI发现9例;17例中10例为区域淋巴结多发转移,7例为腹股沟区及腹膜后多发转移。共16例发现远处转移,术前发现2例;术后随访发现14例,其中全身多发转移灶4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者4例。25例平均随访(21.5±10.1)(2~36)个月,1年生存率为88%(22/25),2年生存率为40%(10/25),3年生存率为28%(7/25);7例生存期满3年者未观察到生存终点。结论盆腔MRI、膀胱镜检并取活检及定期前列尿道部随机活检有助于前列尿路上皮的明确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治疗首选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标签: 前列腺 尿路上皮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重度前列增生患者先施行前列动脉介入栓塞再进行手术切除,评估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  选取 13 例内腺体积> 70ml 的重度前列增生患者行高选择性前列动脉栓塞术,术后一内行经尿道前列剜除术。术前行尿动力学评估,术中行出血量、手术时间评估,术后行自由尿流率,尿失禁恢复情况等评估。结果  13 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 12 例在介入术后接受前列剜除术。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自由尿流率、排尿困难症状均获改善,均未出现无法恢复的尿失禁。结论  对重度前列增生患者,先期行高选择性前列动脉栓塞术,再择期行前列剜除术可明显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重度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 介入栓塞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
  • 简介:摘要前列疾病是男性成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以慢性前列炎及前列增生症(又称前列肥大)最为多见。慢性前列炎在青壮年(30-45岁)中居多,月40%的人患有本症,以尿中白浊,尿频或尿道灼痛,会阴,少腹及睾丸胀痛不适为主症,部分患者因此而并发不育症。而前列肥大则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约占60-70%,60岁以上者可达70-80%,以小便困难,甚至尿闭,尿失禁为主症。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