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治疗中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效果和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月前来我院进行颈椎间盘治疗的40名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即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每个组别的患者均为20人。研究1组的患者采用传统融合钢板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研究2组的患者采用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骨科评估治疗分数、锥前旁软组织和肿胀情况以及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在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骨科评估治疗分数进行对比后未发现显著的差异性(P>0.05),在对两组患者的锥前旁软组织肿胀以及吞咽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研究2组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1组的患者且两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不但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因此此种治疗方式值得在医疗过程中大力推广并使用。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 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融合与钛板椎间融合(cage)内固定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因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4.15±8.60)岁(范围41~68岁)。责任节段包括C2,3 1例,C3,4 3例,C4,5 9例,C5,6 6例,C6,7 7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组)12例,颈前路减压钛板cage内固定术(钛板组)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吞咽困难Bazaz分级、植骨融合Eck等级、C2-C7 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33.38±21.26)个月(范围12~71个月)。组手术时间为(95.83±5.47) min(范围89~105 min);较钛板组的(121.28±8.24) min(范围106~131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2,P=0.000)。组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较钛板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26.000,P=0.022);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残留吞咽困难患者。组JOA评分由术前(9.50±1.31)分增至术后3个月(14.00±1.21)分、末次随访时(14.33±0.78)分,钛板组由术前(9.14±1.79)分增至术后3个月(14.29±1.07)分、末次随访时(14.71±0.73)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7.343,116.448,P=0.000)。组VAS评分由术前(5.33±1.67)分降至术后3个月(1.42±0.51)分、末次随访时(0.83±0.72)分,钛板组由术前(5.43±1.55)分降至术后3个月(1.86±0.66)分、末次随访时(1.43±0.76)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355,88.500,P=0.000)。组NDI由术前43.62%±9.31%降至术后3个月15.38%±3.23%、末次随访时14.99%±3.26%,钛板组由术前43.76%±8.47%降至术后3个月14.35%±4.61%,末次随访时14.22%±4.5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358,99.307,P=0.000)。组C2-C7 Cobb角由术前8.26°±2.92°改善至术后3个月15.69°±4.06°、末次随访时14.80°±4.18°,钛板组由术前5.53°±9.04°改善至术后3个月15.51°±6.75°、末次随访时14.68°±6.8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014,53.315,P=0.000)。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及食管损伤。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和钛板cage内固定术治疗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桥形锁定融合(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3例,女42例;年龄(52.3±8.0)岁(范围28~66岁);双节段63例、三节段22例。采用ROI-C治疗45例(ROI-C组),采用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40例(钛板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Cobb角、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结果8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6.9±2.0)个月(范围12~22个月)。双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10.37±8.25)min,较钛板组(139.5±10.54)min短;术中出血量为(15.74±8.10)ml,较钛板组(23.71±9.70)ml少。三节段ROI-C组手术时间为(130.00±5.70)min,较钛板组(162.83±5.59)min短;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颈椎Cobb角分别为15.31°±1.55°、15.20°±0.42°,优于术前11.23°±2.03°、9.20°±1.14°;钛板组为15.89°±1.13°、16.08°±1.88°,优于术前11.25°±2.01°、9.00°±1.60°;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VAS评分分别为(1.83±0.66)分、(2.60±0.52)分,低于术前(7.49±0.51)分、(7.60±0.52)分;钛板组为(1.79±0.50)分、(2.41±0.51)分,低于术前(7.61±0.63)分、(7.42±0.52)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OI-C组双、三节段JOA评分分别为(15.00±0.84)分、(14.70±0.95)分,优于术前(7.20±0.87)分、(6.60±1.27)分;钛板组为(15.29±0.85)分、(14.83±0.58)分,优于术前(6.89±1.03)分、(6.92±0.67)分;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JOA改善率均为优。ROI-C组术后发生吞咽困难1例(2.22%,1/45),钛板组发生吞咽困难8例(20.00%,8/40),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P=0.02)。结论ROI-C与前路cage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双、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采用ROI-C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

  • 标签: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例为Zero-P组,采用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16例为Cage组。2组患者观察对比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3)术后影像学观察,包括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伤口Ⅰ/甲愈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累及节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Zero-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1±6.0)min,明显少于Cage组的(90.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01);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698)。(2)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NDI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均达到椎间植骨区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Zero-P组患者的Zero-P融合未发生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发生骨折。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Zero-P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93±1.29)、(7.61±1.36)mm,Cage组分别为(7.93±1.29)、(7.80±1.25)mm,2组Cobb角分别为19.49°±3.61°和19.40°±3.67°、19.89°±3.82°和19.86°±3.77°,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外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Zero-P组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2/32),明显低于Cage组的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20)。结论与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相比,Zero-P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能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具有优势。

  • 标签: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自锁式椎间融合(ROI-C)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应用ACDF联合ROI-C治疗颈椎病的患者89例,其中男58例,女31例,共融合138个节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间融合率以及邻近节段的变化情况,评估患者术后颈椎的稳定性及远期效果。结果89例手术患者随访时间为(25.6±6.8)个月,最小12个月,最长36个月。单节段53例,手术时间为(85.54±12.53)min,出血量为(58.45±10.24)mL;双节段25例,手术时间为(115.57±16.42)min,出血量为(92.62±12.44)mL;三节段9例,手术时间为(148.63±19.42)min,出血量为(118.54±11.25)mL;四节段2例,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188 min、175 mL及214 min、225 mL;术后1周至12个月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显著增加,NDI评分显著降低,VAS评分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5、26.35、20.26,均P<0.05)。术后仅2例出现吞咽不适感,发生率为2.2%;患者均未出现切口血肿、感染、声音嘶哑、呛咳等并发症。术后1周至12月随访时患者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X线检查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融合松动移位,未见邻近节段有明显退变。结论采用ACDF联合ROI-C治疗颈椎病疗效良好,术后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颈椎功能。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手术时间 失血,手术 疼痛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融合与钛板椎间融合固定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治疗的伴有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26例采用椎间融合组)、28例采用钛板椎间融合(钛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手术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恢复率评价临床疗效;于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Cobb角、C2~7矢状面垂直轴(C2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 SVA)和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结果组手术时间(83.0±14.9) min范围(60~120 min)、术中出血量(70.5±27.3) ml(范围30~150 ml),钛板组手术时间(100.0±23.9) min(范围65~145 min)、术中出血量(104.2±38.8) ml(范围30~250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2.06;P=0.00,0.04)。组随访(30.4±5.8)个月(范围24~36个月),钛板组随访(31.2±4.9)个月(范围24~36个月)。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0)分和(9.2±1.7)分改善至术后1个月的(2.1±0.8)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3.4±1.0)分和(15.1±0.9)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96,221.40;P=0.00);钛板组VAS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9±1.1)分和(8.7±1.6)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2.3±0.9)分和(14.9±1.0)分、末次随访时的(2.6±0.9)分和(15.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35,126.64;P=0.00);组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且大于钛板组(P<0.05)。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6.7°±2.7°和-6.5°±3.2°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4.2°±4.9°和12.9°±4.9°、末次随访时的5.9°±4.7°和5.0°±4.0°,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98,179.97,P=0.00);钛板组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由术前-5.7°±3.5°和-6.1°±4.0°改善为术后1个月的13.9°±6.9°和13.0°±6.4°、末次随访时的11.0°±5.5°和10.4°±5.6°,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7,119.98,P=0.00);组末次随访时颈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后1个月有明显丢失,且小于钛板组(P<0.05)。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7.7%(2/26),钛板组为28.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2)。结论对伴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钛板椎间融合固定可取得更加满意的中期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应尽量避免使用椎间融合

  • 标签: 颈椎病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2,3 1例,L3,4 3例,L2~L4 1例,L4,5 17例,L5S1 19例。L2~L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稳型颈椎融合(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于笔者单位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为其采用不同类型的融合,分别为采用ROI-C融合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与采用传统式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术后疼痛与吞咽困难,无论是有效性还是安全性都要优于传统融合

  • 标签: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稳型颈椎融合(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行颈椎前路减压及自稳型颈椎融合(ROI-C)置入手术的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9.8±10.5岁(37~74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吞咽困难发生率,采用JOA、VAS评价临床疗效。采用X片或CT评估前路融合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4.3±5.9个月(25~4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34.9±63.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81±35ml。术前JOA评分平均9.8±1.2,末次随访14.2±1.3;术前VAS评分平均4.1±0.76,末次随访1.2±0.6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例患者发生吞咽不适,术后3月自行消失。术后6月随访骨性融合率达96.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血肿、内置物移位、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自稳型颈椎融合(ROI-C)可安全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并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吞咽困难发生率小等优点。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融合ROI-C和传统的钛板融合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的7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和钛板-融合组。随访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评分(JOA评分)、术前和术后患者的颈椎曲度、术后手术节段椎间融合情况和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术前比较均有提高(ROI-C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JOA评分为5.94±1.56、12.66±0.79、13.69±0.78、14.41±0.61;钛板-融合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JOA评分为6.21±1.36、13.00±1.14、13.68±0.87、14.32±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5、-29.601、-31.441、-33.338、-33.148、-40.052,P<0.05),但是术后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1、-1.441、0.016、0.550,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颈椎Cobb角和术前比较均有改善(ROI-C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颈椎Cobb角为8.14±0.50、16.76±0.72、15.86±0.59、14.94±0.56;钛板-融合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颈椎Cobb角为8.11±0.58、16.62±0.69、15.86±0.72、14.9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37、-48.922、-43.901、-66.986、-57.391、-53.618,P<0.05),但是术后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7、0.808、-0.007、0.091,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均融合,未见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使用ROI-C和传统的钛板融合系统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使用ROI-C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吞咽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椎间融合(ROI-C)和独立椎间融合联合钛板椎间融合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53.3±8.5)岁。33例采用ROI-C治疗,29例采用独立椎间融合联合钛板椎间融合融合+钛板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Bazaz分级、日本骨科(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C2~7 Cobb角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8±5)个月(16~34个月),ROI-C组手术时间(127.6±34.2)min,较融合+钛板组的(157.1±43.9)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3个月,两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I-C组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02±1.03)mm,术后3个月提高至(8.38±1.47)mm,术后12个月为(8.16±1.40)mm,融合+钛板组则分别为(6.24±1.05)、(8.58±1.18)和(7.87±0.73)mm,两组间同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ROI-C组颈椎Cobb角为10.5°±6.8°,术后3个月改善为19.2°±9.0°,术后12个月为18.2°±5.8°,融合+钛板组则分别为10.9°±4.6°、18.5°±7.8°和17.1°±5.2°,两组间同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I-C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9.1%(3/33),融合+钛板组37.9%(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于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应用ROI-C和融合+钛板均能取得良好效果。ROI-C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早期吞咽困难上更有优势。

  • 标签: 颈椎 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独立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患者实施缺陷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以缺陷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5±4.5)分、(46.5±2.5)分,均优于对照组(53.4±3.5)分、(54.5±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陷护理模式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了达到护理服务的“缺陷”目标,护理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与培训,锻炼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并强调风险预测意识。

  • 标签: 零缺陷 颈椎前路 护理
  • 简介:长期以来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直被认为是解决脊髓前方受压的有效方式。理想的颈前路手术应达到以下目的:(1)直接彻底减压;(2)重建丢失的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3)牢固的骨性融合。传统的手术方法是以减压、植骨、再辅以适当外固定为基本方式…。但在不使用器械的融合术中,植骨可能因塌陷、挤出、吸收或不稳定压入椎管而失败。植骨块后移可致颈髓损伤,前移则导致食管、神经、血管的损伤。又由于植骨块与上下椎体接触面之间的微动,可致植骨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

  • 标签: 植骨融合术 颈前路 钢板内固定 减压 配合 椎体
  • 简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损伤之一,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为首选术式。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严密的术后护理,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取得最佳的疗效。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间共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13例,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恢复良好,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 术后护理 脊髓损伤 颈椎骨折 术前准备
  • 简介:目的:总结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对9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的患者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并发症,术后12周X线观察显示植骨块良好愈合。结论:医生与护士的默契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椎前路 植骨融合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治疗,术前、术后行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抗结核并观察其疗效。结果3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46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CT证实植骨融合良好、全部为骨性愈合,植骨块无移位和吸收,植骨愈合时间3个月~6个月(平均为3.5个月)。Frankel分级2例B级患者恢复至D级,其余患者全部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肯定,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胸腰椎 结核 植骨 内固定
  • 简介:目的:介绍运用TSRH(TexasScottishRiteHospital)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2000年用TSRH前路固定系统治疗15例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步骤和体会进行重点介绍。15例病人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其中KingⅠ型12例,单纯腰弯2例),麻痹性脊柱侧凸1例。比较15例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矢状面Cobb's角变化和躯干移位矫正、顶椎旋转度数改变,并对前路矫形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回顾比较。结果:术前冠状面侧弯角平均为55.8°(35°~78°)。术后平均为14°(4°~33°),矫形率为74.8%。未固定融合的胸侧弯,术前平均为35.9°(26°~51°),术后为21.8°(10°~42°),矫形率为40%。腰段侧弯矢状面弯曲术前为27.9°(-6°~55°),术后为25.7°(19°—33°)。术前躯干移位TS13.4mm(5~28mm),术后3.5mm(0~7mm),术前顶椎偏离平均47.8mm(21~69mm),术后平均10.8mm(3~20mm),C7/CSVL(Centersacrumverticalline)术前19.5mm(6~42mm),术后11.3mm(0~32mm)。术前顶椎旋转均为3°,术后10例正常,4例1°旋转,1例2°旋转。本组病人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伤,无感染等合并症。1例病人主诉侧弯凹侧方下肢发凉,考虑手术侧交感神经受影响,引起同侧下肢血管扩张,有发热感。术后3月随诊时症状消失。结论: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SRH内固定系统用于脊柱侧凸前路矫形固定时,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同时又保留腰椎矢状面生理弯曲,手术并发症少的特点,为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手术方法的良好选择。

  • 标签: 脊柱前路融合 TSRH 内固定 治疗 胸腰段脊柱侧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