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犯罪包含着犯罪人与受害方,犯罪人与社会及其国家之间的衔突。报应性司法采用形而上的哲学方法分析犯罪原因,认为犯罪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犯罪所侵害的主要是国家的统治秩序,因此,在“以怨报怨”观念支配下,主张犯罪人承担刑罚这样的抽象责任。恢复司法以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认为犯罪是社区关系失调的产物,犯罪侵害的不仅是国家利益,还包括被害人利益和社区利益,因此,在“以直报怨”观念支配下,主张犯罪人要面对受害方承担道歉、赔偿等具体责任。

  • 标签: 观念 利益 责任
  • 简介:因契约而形成的契约精神渗进刑事司法而演变成种种典型或非典型性刑事契约,形成了所谓协商司法。这是公法的私法化或者说私法的公法化,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契约精神,意在实现刑事解纷机制的民间化。协商司法把现代社会的信用机制和法律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传统裁判型司法一道充分体现了控制犯罪、刑事司法一体化和追求刑事司法和谐的思想,共同致力于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 标签: 契约精神 协商型司法 和谐社会
  • 简介:犯罪学的角度,审视社会公正与司法公正,打击与防范的内涵及关系,探讨立法公正与法律系统的合理性、司法人员素质与司法环境、司法调控机制与公正标准等同司法公正的相关性,并从民主政治中寻求司法公正和完善法制的途径,是防止司法不公和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司法不公现象 犯罪控制 法制建设 司法环境 司法人员 业务素质
  • 简介: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相比,恢复司法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结果的犯罪处理方法。它通过承认错误、分担并理解有害的影响、在补偿方面达成一致、就将来的行为构筑理解等四个步骤把犯罪人和受害人组织到一起,以便建立一个使犯罪人和受害人进入对话状态的“模式”,进而创造一个更加紧密的社区关系。本文通过对恢复司法的基本理念及其所面临问题的阐述,提出在中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中借鉴该制度的初步构想。

  • 标签: 报应性司法 恢复性司法 刑法改革
  • 简介:如何实现现代即工业化社会下弱者在法律上获得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之新问题,要使现代法律真正实现包括弱者在内的法律主体的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  平等是近现代法律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和价值

  • 标签: 司法为民 司法理念 现代司法
  • 简介:现代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司法为民”的提出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整个中国司法理念的转变。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现代司法理念司法为民为出发点,通过对现代司法理念的解析,结合法的运行理论和司法实践,详细阐述了当代审判人员应当具有怎样的司法理念,对人民法官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诠释“司法为民”以及“司法为民”的底线进行了粗浅的再探讨。

  • 标签: 现代司法理念 法官 司法为民 底线
  • 简介:恢复司法模式总体上符合当代刑法谦抑性原则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它作为一种犯罪控制模式,其在涉生态犯罪案件中的具体法律适用中,虽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较为明晰的针对性,且司法绩效上也已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然而,实践中还存在着司法应用执行体制不完善等若干困境。由此,建议通过相应的专门化立法或特定的司法解释,来有序推动生态恢复司法的运用,完善量刑制度,并在社区矫正中引入补植复绿等执行体制,规范其具体执行方式,渐次拓展生态恢复司法的适用空间。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生态犯罪 司法应用 执行体制
  • 简介:协商司法下,审前程序不再仅具有为审判程序作准备或程序分流的简单功能,更具有独立的实体处分和纠纷解决功能。由于协商程序中检方滥权现象的存在,英美法系国家的辩诉交易中出现了法官积极参与协商程序的现象,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也在引进或创制协商程序时设立了种种制度措施由法官对协商程序进行司法控制。对协商程序实施司法控制和监督不失为一种保护平等协商的良策,我国在构建协商程序时也应当从保障公平协商的角度出发完善司法控制的相应制度。

  • 标签: 司法控制 协商程序 审前阶段
  • 简介: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司法的形式恢复原有社会秩序的纠纷解决方式。刑事和解属于协商司法程序,与传统的诉讼方式相比,刑事和解是合作性的,它不仅保护了被害人权益,使其在接受犯罪人的道歉和补偿中得到慰藉,还有利于矫正犯罪,使主观过错不大的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刑事和解的内在观念与我国法律观念、刑事诉讼模式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存在较大的冲突,这些都是阻碍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因素。只有充分考虑阻碍因素,才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把握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全貌,这是构建可行的刑事和解模式不可缺少的前提。

  • 标签: 协商性司法 刑事和解 和谐社会
  • 简介:徒法不足以自行,唯有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才能使法律的规定得到实施;国家强制力保障法律实施的最主要途径就是人民法院对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对因探望权不能得以实现又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离婚父母来说,申请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是实现探望权利的最后救济方式。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民法院并未对探望权进行强制执行,这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案件。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除了因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对探望权的强制执行有着严格的限制规定以外,还与探望权强制执行目的有关。

  • 标签: 探望权 恢复性司法 强制执行 国家强制力 徒法不足以自行 生效法律文书
  • 简介:四、树立维护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树立维护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一、现代司法理念司法公正的关系在中国现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程序公正是现代司法理念所追求和所能表达的最基本的司法公正

  • 标签: 司法理念 浅论试述 理念司法公正
  • 简介:如何实现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是犯罪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学者呼吁在我国设立对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但单一的经济补偿能否实现对被害人的有效救助值得怀疑。如果以恢复司法理念为视角来设计我国的被害人救助制度,则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救助目的,促使被害人重新复归社会。

  • 标签: 被害人 救助制度 恢复性司法
  • 简介:恢复司法”理论由于其制度理念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频频被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予以了广泛关注,成为我们重新思考现行司法制度和理念合理性,重塑刑事司法模式的一个重要借鉴和参考。本文从恢复司法的基本理论、恢复司法模式与传统司法模式的比较和恢复司法在我国的引入几个问题入手,进一步论述恢复司法的基本理念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理念 模式 引入
  • 简介:恢复司法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处理模式。无论是从构成司法制度基础的假设还是从制度设计所要实现的基本价值分析,恢复司法都具有与传统刑事司法制度完全迥异的法哲学理念

  • 标签: 犯罪 被害人 责任
  • 简介:修复性司法的价值目标是以被害人和犯罪人为中心,  修复性司法与传统司法模式一样,由于修复性司法的目的在于修复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各种社会关系

  • 标签: 修复性 司法应 司法理念
  • 简介:恢复司法”是近年来国际上一项新的刑事司法制度,指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让犯罪人与被害人面对面接触,通过犯罪人的道歉、赔偿、社会服务等,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犯罪影响的生活及时恢复常态,同时也使犯罪人通过积极负责任的行为重新融入社区,并赢得被害人和社会的谅解。目前,国内学者侧重于介绍国外恢复司法的理论和运作模式,他们在眺望远处风景的同时,却忽落了身边的变化。其实,富有中国特色的恢复司法在上海市杨浦区已经悄然兴起,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上海市 刑事司法制度 社会服务 被害人 犯罪人
  • 简介:环境污染犯罪的本质及表现和传统犯罪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污染环境犯罪行为人主观上往往不具有污染环境的直接故意,并且危害后果的产生和显现具有复杂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因此,当环境污染犯罪的危害结果出现后,依据传统刑法理论来证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和因果关系相当困难.为了加强刑法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辨别与认定污染环境犯罪,有必要确立环境污染犯罪的过错推定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 标签: 污染环境 犯罪 因果关系 过错推定
  • 简介:恢复司法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研究和探索的热点话题。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恢复司法模式。大致有会议模式、圈型模式、调解模式、和解模式、社区服务模式、恢复性羁押模式等等。由于这些模式可以为我国恢复司法实践提供点滴借鉴,因此分而详述。

  • 标签: 家庭小组会议 圈型量刑 调解 和解 社区服务 恢复性羁押
  • 简介:恢复司法制度为解决校园欺凌案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与传统刑事司法制度不同,它要求受害者、罪犯、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认可被害人和罪犯的作用,承认受害者的权利和需求,鼓励罪犯承担责任,从而实现修复伤害、使罪犯重新融入社会、恢复社会关系的目的。这比惩罚制度更能符合学校教育学生增强社交技能、建立社区和保护学生的目标。虽然存有众多质疑,但恢复司法制度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对解决校园欺凌事件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价值。

  • 标签: 恢复性司法 校园欺凌 惩罚制度
  • 简介:协商司法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诉讼主体通过对话与协商,经过利益博弈,达成互惠的协议,从而解决刑事争端的一系列程序或制度的总称。协商司法的制度形式分为横向的协商制度和纵向的协商制度。刑事诉权理论为协商司法提供了正当性理论基础,既诉权的平等性是横向的协商司法程序正当性的保障;刑事诉权主体对诉权有限的处分权,是横向的协商司法制度的前提;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使法官参与协商不受制于片面的犯罪追诉目的,从而有利于罪刑协商的顺利开展;被害人是诉权的主体,因此其参与协商协商司法制度的一部分。

  • 标签: 协商性司法 协商 诉权 刑事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