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南海某油田开采超过20年,采出程度较高,油田所在平台累计实施调整井作业超100井次。当前油田钻完井作业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零散,挖潜难度大,储层保护重要性凸显,完井作业中创新性应用非酸解堵技术,效果明显,为老油田挖潜增效做出贡献。

  • 标签: 非酸解堵 储层保护
  • 简介:针对青海东气候资源状况和特征,调查并分析气候资源的利用现状,探讨该区气候资源利用的主要途径和巨大潜力。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快青海东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光照 温度 降水 利用
  • 简介:本文在总结青海东农业区冰雹发生、发展的气候规律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数值预报产品、常用稳定度指标、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在冰雹预报中的应用从短期预报的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了较为具体的预报思路。

  • 标签: 青海 冰雹 短期预报方法 气候规律 数值预报 卫星云图
  • 简介:凡是文化与文明,都是在一定的山川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和发展传承的。山川地理环境是这种文化生成发展的基点和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青海省东部以河湟地区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诸史前文化构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史前文明的基本框架。然而,青海省东部地区的黄河流域从自然的山川地理形势上看并不构成一个大的绝对的独立的地理单元,

  • 标签: 史前文明 文化生成 青海省 地理环境 东部地区 马家窑文化
  • 简介:海东地区春小麦生长发育期内,自然降水亏缺,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是小麦因干旱而减产的首要条件。本文通过分析青海东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影响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春小麦不同发育阶段降水亏缺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构建了春小麦干旱风险模型,对青海东地区春小麦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区划。

  • 标签: 青海东部 春小麦 干旱风险 评估
  • 简介:以青海东5个台站(湟源、西宁、乐都、大武、门源)十几年的地震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震前地震波波速比、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的异常,并提取了异常指标为地震预报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波速比 振幅比 S波衰减率 尾波持续时间 青海东部
  • 简介:在青海东农业区的浅、脑山地区,对多年生红豆草进行种植试验,结果显示:浅、脑山区红豆草收获期的密度分别为7万株/公顷、19万株/公顷,分枝数分别为7个/株、7个/株,平均株高分别为13.4cm、37.9cm,鲜草产量分别为647.7kg/hm^2、2910.0kg/hm^2。浅山地区冬春季节持续干旱、土壤严重缺水,脑山地区冬春季节土壤相对湿润,是浅、脑山地区红豆草各项指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 株高 鲜草产量
  • 简介:1引言我省海拔高、温度低,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全年生长一季,生长季5—9月,而冰雹也主要发生在这几个月。由于雹云的尺度小,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冰雹的落区覆盖范围大,给冰雹的预报和预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用雷达探测,在有效的范围内,不但能够提供雹云的回波垂直分布结构等,更主要的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出回波

  • 标签: 东部地区 冰雹路径 冰雹过程 雹云 大坂山 拉脊山
  • 简介:本文基于青海东地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形态特征、游牧与农耕的交融碰撞、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庄廓民居的产生与演变轨迹。指出对民居原型生成发展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的认知青海自然与人文环境,对于高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以及高原特色乡村风貌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海 庄廓民居 原型 演变
  • 简介: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工作、生活用房及弹药存贮库防御直击雷的设施主要包括架设独立避雷针、共用接地网及高炮的等电位连接,减少因雷击造成的灾害损失,达到保障作业点人身及赋产妥垒,

  • 标签: 青海 农业区 人工影响天气 作业点 防雷工程
  • 简介:摘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卫星、雷达以及各物理量场和数值模式资料,对2019年7月28日出现在青海东以暴雨、大风为主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亚欧地区中高纬度为处于两槽一脊型环流形势,西伯利亚大槽分裂的短波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位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边缘,副热带高压打开西南地区水汽输送通道;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系统加深发展。高层南亚高压配合低层暖空气,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湿空气配合系统过境造成本次强对流的必要条件。

  • 标签: 青海东部 强对流 暴雨 大风 形势背景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资料等数据资料对2021年11月6日青海东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由新疆北部进入,经由河西走廊进入我区,其中高空形势场上横槽转竖明显,冷空气进入海东时达到1045hPa,进入新疆时的等温线密集,冷空气明显,最低气温降幅明显。

  • 标签: 寒潮 倒灌 环流形势 成因
  • 简介:利用南海北部上陆坡处所取的D孔(21°23′02″N,116°47′13″E,水深405m)进行硅藻分析,结合粒度分析与碎屑矿物分析结果,探讨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粒度与硅藻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共同显示D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0.2cm)的砂质沉积层为经冰后期海进过程改造的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层;下层(2.130cm)主要是末次冰期形成的浅海沉积。整个柱样可反映出海洋同位素MIS4期海退至MIS3期海进与MIS2期海退至冰后期海进的沉积韵律。

  • 标签: 硅藻 粒度分析 沉积环境 末次冰期 南海东北部
  • 简介: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 标签: 地震活动因子A值 空间扫描 预报效能评价 青海
  •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做好极端天气预报,为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本文依据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基于地面、高空等常规观测资料,通过对 2018年 11月 2-5日发生在青海东的寒潮、暴雪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地面主要影响系统、温度平流、形成暴雪的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 厘清此次极端寒潮、暴雪发生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型;寒潮冷空气的路径为西北路,青海湖锢囚锋是形成东部暴雪的主要原因;中低层冷平流优先于高层冷平流迅速进入青海东, 700hPa、 500hPa、 300hPa三股气流在青海东交汇,有利于辐合上升运动产生 (高低空急流的耦合 );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的上升运动为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通过此次极端寒潮、暴雪天气成因分析,可为正确预报寒潮天气、判断降水强度及落区提供参考。

  • 标签: 寒潮 暴雪 冷平流 冷锋 水汽 青海东部
  • 简介: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的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类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一次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第二次降低对应冰雹降落,风廓线图上40kft以下双层连续无资料区的逐渐破坏直到完全建立对应降水从开始到减弱的过程。强回波区〉50dBZ、在降水回波中包裹着中气旋以及"弓"型回波后侧的V字形槽口是此次过程中强降水超级单体区别于其它类型超级单体的主要特征。〉50dBZ回波高度伸展到-10℃层高度以上而没有到达-20℃高度,是这次过程中无大冰雹降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强对流 强降水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
  • 简介: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在逐渐破败、慢慢消失.通过对青海东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优势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提出“新陈代谢式”更新保护策略和单体院落民居的改造技术措施,以此来保护传统村落,提高民居安全保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

  • 标签: 传统村落 庄廓 新陈代谢式 整体保护策略 单体改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