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肾盂肾盏移行细胞CT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诊断。结论CT扫描可确诊此瘤的存在,并且也可判断肿瘤的发展范围,对分期诊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肾盂肾盏移行细胞癌 CT 诊断
  • 简介:<正>上尿路移行细胞占所有尿路上皮的5%~10%,治疗的金标准一直是肾输尿管全切伴膀胱袖口状部分切除术[1]。伴随着微创技术、放化疗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提出基于患者异质性的综合、个体化治疗方案,但仍存在争议。本文就上尿路移行细胞治疗进展以及争议性问题总数如下,以期改进上尿路移行细胞

  • 标签: 移行细胞癌 尿路上皮癌 辅助化疗 异质性 淋巴结清扫 钬激光
  • 简介:目的提高40岁以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13例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率、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占同期膀胱总数的5.1%(13/253),男女比例为12:1。以无痛性间歇发作的肉眼血尿为主要首发症状11例。临床分期La~T1期12例,病理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9例。13例随访1.5~9.0年,患者均健在,无肿瘤复发。结论青年人膀胱移行细胞有一定发病率,应引起临床重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预后好于老年人膀胱移行细胞

  • 标签: 膀胱肿瘤 青少年 移行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肾透明细胞(ccRCC)与肾盂移行细胞(T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MR检查、经病理证实为ccRCC及TCC的患者38例(ccRCC29例,TCC9例)。患者均行MRT1W脂肪抑制和T2W脂肪抑制序列扫描、LAVA增强扫描、DTI序列扫描(b=0、600s/mm2)。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AW4.4工作站采用Functool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2名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ccRCC和TCCADC值及FA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FA值对ccRCC与TCC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各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ccRCC的ADC值[(2.03±0.49)×10-3mm2/s]高于TCC[(1.57±0.43)×10-3mm2/s;P=0.015)],但ccRCC的FA值(0.24±0.10)低于TCC(0.42±0.22);P=0.002)。ADC值曲线下面积0.761(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3%、77.8%,阈值为1.59×10-3mm2/s。FA值曲线下面积为0.762(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93.1%,阈值为0.326。结论MRDTI可有效鉴别ccRCC和肾盂TCC,其中FA值对鉴别两者的特异度较高。

  • 标签: 肾细胞 移行细胞 肾盂 扩散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膀胱移行细胞(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bladder,TCCB)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30例旁组织及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MGMT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意义.结果MGMT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5%(26/80),显著低于旁组织(76.7%,23/30)和膀胱正常组织(65.0%,13/20);膀胱移行细胞分化Ⅰ级的阳性表达率为(48.6%,18/37),显著高于Ⅱ级(23.1%,6/26)和Ⅲ级(11.8%,2/17);但MGMT表达与膀胱临床分期、患者性别、患者年龄、肿瘤数量、发病次数均无显著相关.结论MGMT可能成为膀胱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 标签: 膀胱移行细胞癌 膀胱癌旁组织 正常膀胱组织 MGMT表达 免疫组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不同的手术路径选择。方法将11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肾盂及输尿管上段肿瘤组,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的方法;B组为输尿管下段肿瘤组,6例输尿管局部浸润的患者列入本组,采用70°斜侧卧位经腹腔途径肾、输尿管切除并膀胱袖状切除。结果11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平均125.5min,术中出血平均60ml,术后24~48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d;B组手术时间平均140.6min,术中出血平均96ml,术后24~72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5d。有9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未发现切口及穿刺孔种植转移,但有10例行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瘤。结论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和膀胱袖状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符合肿瘤治疗原则,安全可行。应根据肿瘤的位置来决定手术方式的采用。

  • 标签: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腹腔镜 手术路径
  • 简介:目的检测维甲酸受体β(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标本中RARβ表达进行检测:男56例,女24例。病理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临床分期T120例、T220例、T322例、T418例。复发性膀胱46例。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结果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RARβ均为强阳性。80例膀胱移行细胞中RARβ阳性表达28例,阳性率为35.0%。RARβ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其表达缺失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可作为观察膀胱移行细胞复发指标之一。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维甲酸受体β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acidreceptor-beta,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组织标本中RAR-β的表达。病理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临床分期:T120例,T220例,T322例,T418例;其中复发性膀胱46例。以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RAR-β均为强阳性表达。80例膀胱移行细胞中RAR-β阳性表达28例(35.0%)。RAR-β表达在病理分级Ⅰ级以及临床分期T1、T2期膀胱中表达较高;在复发性与非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17.4%和58.9%,差异显著(P〈0.05)。结论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其表达缺失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有作为膀胱移行细胞预后指标的可能。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受体 维甲酸
  • 简介:上尿路移行细胞(UTUC)是一个具有侵袭性、相对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在所有泌尿系上皮性肿瘤中所占比例小于5%。在过去的30年里,其诊断与治疗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上世纪80年代较少见的先进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输尿管镜检查、腹部断层成像(CT、MRI)等。UTUC的治疗也发生了类似的改变。

  • 标签: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泌尿系恶性肿瘤 膀胱癌 继发 人口 美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发现左眼下睑近泪囊区肿物生长10个月的患者就诊眼科,入院后经眼科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左眼泪囊区实性肿物,行左眼泪囊区肿物摘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术后7个月,患者因发现左眼下睑肿胀20余天再次就诊,眼科及影像学检查发现左眼下睑不规则占位病变,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受压变形,行左眼下睑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99-700)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合并膀胱前列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长、膀胱袖状切除和膀胱疾病处理及前列腺摘除术共10例.结果1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效果良好.随访3个月~3年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该法不仅具有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处理合并症简单,适合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合并膀胱前列腺疾病.

  • 标签: 腹腔镜 移行细胞癌 肾输尿管切除 合并症 上尿路 膀胱疾病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膀胱移行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定量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bFGF进行检测,并对浸润性膀胱组织中微血管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膀胱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46.8%,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及预后有关(P〈0.05),与浸润性组织中微血管定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bFGF表达对膀胱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bFGF是膀胱血管形成过程中一个主要血管生成因子,bFGF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定量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复发、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膀胱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内微血管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血管及判断病人预后。方法 实验组为膀胱移行细胞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72.2岁。对照组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12例,输尿管囊肿4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70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克隆抗体CD31、CD34、血管平滑肌动蛋白通过免疫组化分别染色血管,观察肿瘤微血管形态、数量及血管外周细胞的覆盖情况。电脑图形分析软件测定微血管密度,分析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移行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内微血管分为两种类型:分化血管(CD34+)和未分化血管(CD31+/CD34-)。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膀胱癌病理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膀胱移行细胞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血管,未分化微血管密度在患者存活时间上是独立的预后因子,可为膀胱移行细胞预后评估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膀胱肿瘤 免疫组化 组织微阵列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lectin-3蛋白在人膀胱移行细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山东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的膀胱移行细胞患者84例,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中泌尿系统肿瘤病理学和诊断学的标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分析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初发以及复发肿瘤中表达阳性率的差异。结果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6.67%,56/84)明显高于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7.69%,4/52)(χ2=17.65,P<0.01);病理分级为G2(68.75%,22/32)和G3级(94.12%,16/17)的低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的Galectin-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为G1级(42.86%,15/35)的高分化膀胱移行细胞组织的表达(χ2=2.39,P<0.05);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在临床分期为T3期时高达100.00%(12/12)(χ2=10.44,P<0.01);Galectin-3蛋白在复发膀胱移行细胞组织的表达阳性率(69.23%,18/26)高于初发膀胱移行细胞组织(62.07%,36/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Galectin-3可作为诊断膀胱移行细胞和评估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半乳糖凝集素-3 膀胱肿瘤 癌,移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