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的归属问题时有纷争。有人把它纳入历史学,有人则把它归人人类学,有人说它是科学的一部分,还有人则说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说考古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描述、解释和复原历史,争论的各派大概不会有多少疑义。

  • 标签: 历史学 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 考古学 归属问题 人类学
  • 简介:历史专业的考古学教学有一定特殊性,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素质教育较高要求的需要,并顺应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本文对此阐述几点思考。

  • 标签: 历史专业 考古学 教学改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山海经·五藏山经·南山经》(以下简称南山经)排列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之首,说明其地位的重要性。若以《山海经》的“大荒”四经来研究,解开“南山经”也就找到了通往“大荒”的通途了。“南山经”确实很难解,古今研究者们,都先后做过许多努力。若仅以某一山或某一条河流的地望解释,所说可以成立。但以“南山经”一条道路全部经由的地望相辖通,似乎欠妥。笔者经32年的潜心研究,九焚其稿,最后方知道《山海经》是说解《山海图》的解说词。

  • 标签: 历史考古 地望 南山 古今 《山海经》 努力
  • 简介:《山海经·西山经》(以下简称:西山经)在《五藏山经》的五篇文章之中,排列在“南山经”之后“北山经”之前,列为《山海经·五藏山经》的第二篇。“西山经”小结说:“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今将华山、钤山、崇吾和阴山等4条道路里程相加后为18012里,道路总长度多了495里。所经过的原始城镇共78处:包括今西南、西北两地区的四川省12处、西藏藏族自治区2处和陕西省29处、甘肃省18处、青海省10处、宁夏回族自治区2处、内蒙古自治区2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3处,共4省4区大部份的古老城镇。“西山经”的区域,包括了《书·

  • 标签: 西山 历史考古 山海经 藏族 西南 西北
  • 简介: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研究者们已经自觉的使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来研究史前文化,如施听更对良渚文化的研究、梁思永对龙山文化的分析,都包含有文化因素分析内容。以后很多学者如苏秉崎、严文明等也都用到了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但最终成为考古学的一门方法论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以俞伟超和李伯谦对其进行总结为形成标志。俞伟超在楚文化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提出了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概念。并结合楚文化的研究进行了说明:李伯谦对吴城文化、晋文化、等研究都用到了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 标签: 因素分析方法 史前文化 历史考古 20世纪80年代 应用 文化因素
  • 简介:鄂国原是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商代之鄂方在今河南沁阳。西周早期鄂被周王朝分封到江汉地区,周夷王时期楚国熊渠讨伐鄂国,封中子红为鄂王,又建立了楚国所辖的鄂国。周厉王派军队消灭了周所封的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所建立的鄂国变成了楚国的封君鄂君。关于西周鄂国和楚封鄂国、鄂君的地望,学术界长期存在西鄂说和东鄂说之争,西鄂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东鄂在今湖北鄂州。根据随州安居出土的鄂国王室墓地资料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的鄂国在今湖北随州,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鄂和东鄂二说。南阳夏响铺鄂国王室墓地的发掘表明,这个鄂国王室并未完全被消灭,却在西周晚期又迁徙到南阳东北,在此建都,直至春秋早期可能被楚所灭,因此西汉在南阳郡下设西鄂县,史称西鄂。楚熊渠所伐的鄂国即随州之鄂,所封之鄂国开始亦可能在随州附近,后来可能迫于周厉王和曾国的压力,迁至今湖北鄂州,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封鄂君封地也在鄂州,于是西汉在江夏郡设鄂县,史称东鄂。

  • 标签: 鄂国 西鄂 东鄂 随州之鄂
  • 简介:法国远东学院(Ecolefrancaised'Extrême-Orient缩写为EFEO)北京中心自1997年始,在法国大使馆文化处赞助下,每个月举办一次学术讲座,题名为“历史考古与社会——中法系列学术讲座”(Histoire,archéologieetsociété)主讲人为中国及海外专家,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通常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举行,反响良好。到2005年底,一共已经举办了73讲,现将目录列于下,与读者共享。

  • 标签: 中法学术 历史考古 学术系列讲座
  • 简介:对于高句丽历史的探究不止限制于学术范围内,更对现今政治产生很大影响。其内容包括中国与邻国的边境问题、自我的民族认同等多个方面,甚至对于现今中国与朝韩等国的外交关系、经济往来都有重大意义。

  • 标签: 高句丽 现实意义 归属问题 外交
  • 简介: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理论方法是考古学赖以进步的两条腿.考古发现不断刷新考古学家的视野并为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资料,考古学理论方法使考古学的眼睛更加明亮,分析和思考更具有科学的力量.理论方法让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更深入的认识,考古发现同时也推动综合研究和理论方法的进步.此外,考古发现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关注,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可以为考古学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对考古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考古学的持续发展要求考古学家必须正确处理考古发现、考古学自身理论方法的完善以及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知识状况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 标签: 考古学史 考古发现 知识 公众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简介:他坐在台阶上,望下去,天下热闹。国家博物馆的内庭如此高旷,设计者的本意是让人慑于自己的小,收起来,低下去,正心诚意。可现在,这里是盛大的集市,人群汹涌,谁顾得天高地厚,到处跑着亢奋的孩子,跟着疲惫的家长。放假了,国博比国贸热闹。缓缓站起来,右膝硬着,但不再刺痛。他下楼走向南馆。《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在南馆三楼,他想,他们本该把这个展览放在北馆,而《海上丝绸之路画展》倒应该在南馆,画的都是往昔的广东和南洋。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考古 国家博物馆 民族文物 设计者 俄罗斯
  • 简介:考古学的成果是历史研究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公众考古对高中历史教学是重要的补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公众考古成果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这样的事件,对历史教育承担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公民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曹操墓"事件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探讨公众考古成果对高中历史教学在疑史、补史和证史上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公众考古成果 高中历史教学 “曹操墓”事件
  • 简介:本报告是根据四川地震局《关于成都地区地震基本烈度鉴定工作的报勘(1977年)所规定的第四项工作任务而撰写的,目的在于运用考古方法来调查研究成都地区1900年以前的历史地震的基本烈度问题。

  • 标签: 历史地震 成都地区 考古调查 鉴定工作 考古方法 地震局
  • 简介:三.谷豕是飨据目前的发现和研究,南方农业发展的摇篮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业已发掘的考古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资料也表明,浙江省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是一部万年以上的发展史,

  • 标签: 考古遗址 历史渊源 浙江省 成果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 文明
  • 简介:<正>一、虢国墓地考古的新发现1956年冬至1957年春,中国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夏鼐与安志敏先生率领下,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城市建设,对三门峡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清理发掘古墓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各类文物9179件,其中青铜器181件,带铬文的14件。这些文物对揭开虢国历史之谜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1990年初,考古工作者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北区,又发现了一处贵族兆域。M2001号,

  • 标签: 新发现 三门峡市 考古工作 历史之谜 黄河水库 青铜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皇家委员会调查土著人死于监狱的国家报告》的第二本中,伊利亚特·约翰逊(ElliotJohnson)找了很多原因,认为监狱中土著人人数偏多的现象是历史的产物,至少有一部分是这样。这个报告的相当篇幅介绍了土著社会在英国人到来以前的情景。因为这份报告是皇家委员会的最后一份,所以文中作了许多重要的论断:

  • 标签: 史前考古 土著人 考古学 篇幅 英国人 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