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鉴于共同正犯与单独正犯之间的结构性与规范性差异、共同正犯与狭义共犯在处罚条件意义上的共同性,为包括共同正犯在内的所有犯罪参与行为寻求统一的实质处罚根据是妥当的。这种统一的参与处罚根据观念应当是在"参与违法相对性"和"违法二元论"基础上的"功能性实行行为助力"。根据这一观念,我国"主体间"参与处罚条件设定缺乏限定参与处罚范围的合理机制。

  • 标签: 参与犯 实质处罚根据 功能性 助力
  • 简介:作为未成年矫正模式之一,未成年社区矫正有利于预防犯罪及再社会化。目前,我国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行政机关执行。然而,司法资源的有限性、未成年的特殊性、矫正工作的专业性等都要求在未成年社区矫正中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最大限度的整合包括未成年亲属、学校、专家及用人单位等多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社区矫正的途径很多,其中三个关键环节分别为适用前的调查评估、执行中教育矫正工作及社区矫正解除后的回访、帮扶。在拓展未成年社区矫正社会参与路径的同时,需要注重社会力量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协调。

  • 标签: 未成年犯 社区矫正 社会参与 社会支持
  • 简介:在身份中,由于具备特殊身份的自然人的危害行为才可能侵犯法益.或加重、减轻法益的侵害,因此,刑法典分则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加以规制。但不具备特殊身份者可以与具备特殊身份者共同侵犯身份保护的法益,因此,其可以成为身份的共同犯罪人。实行与正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机能。对于无特殊身份者能否成为身份的共同实行之问题,须根据身份的实行行为分别而论。但无身份者不能成为身份的共同正犯,否则,“区别对待共同犯罪中的首恶者与胁从者,惩办少数,改造多数”之刑事政策就不能实现。

  • 标签: 身份犯 共同犯罪 共同实行犯 共同正犯
  • 简介:亲手的理论来源于限制间接正犯,概念来源于宾丁.目的作为亲手一种,与构成要件的形态相关联.从构成要件的外部形态观察,目的作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欠缺目的不具有征表违法性;从规范形态上考察,目的与违法性具有关联,反映了行为无价值的立场.目的在亲手归属中属于实质的亲手.

  • 标签: 亲手犯 目的犯 超过的主观要素
  • 简介:<正>刑法的竞合论(DieLehrevondenKonkurrenzenodDieKonkurrenzlehre)是刑法学上最复杂且棘手的问题。其中,因法条的错综关系而极易混淆的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分,莫衷一是。二者的界限,一方面,以真假竞合的区分为前提,涉及罪数本质、不法内涵、同一法益、构成要件的评价等一系列关乎犯罪形态竞合理论的本体问题;另一方面,在行为单数的基础上,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所该当的犯罪数、所侵犯的法益数的差异还有有重要的刑罚适用意义。因此,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的区分,牵一而动及犯罪论、刑罚论的疑难问题,既是基本理论的推敲,又是诸多实践问题的根本,无愧于犯罪形态理论最为重要的问题。

  • 标签: 法条竞合 想象竞合 犯罪形态 法益 罪数 刑罚适用
  • 简介:当前中国自然与法定区别理论多借鉴国外理论,主要是德国和日本的学说。然而,德国学者将两者区别的目的是想将违警罪排除于刑法外,意图在立法上明确划分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日本学者讨论两者的差异,立论的目的在于讨论行政刑法是否可以不必完全适用普通刑法总则的问题,强调只要在形式上区分普通刑法与行政刑法即可。两者都无法真正解决中国自然与法定的区别问题,自然与法定区别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立法上,两者的区别是为了寻找自然与法定入罪上的差异,并为具体类型的法定入罪提供指导作用。其区别体现为法定的超常性。可以从两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法定将市民社会里较高层面的道德纳入其中,这无形中拉高了最低限度道德的底线;其次,法定除体现市民社会愿望道德的诉求外,更多体现了政治社会的要求。

  • 标签: 法定犯 自然犯 法定犯的超常性
  • 简介:在某个停车场,车主们正匆匆忙忙地找自己的车。这时,一位车主发现前面有个留长发的年轻人正走向自己的车。于是,他立即走上前,拦住那个年轻人:“你要干什么?”

  • 标签: 盗车 年轻人 停车场 车主
  • 简介: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关于不能的学说异常复杂,存在主观说和客观说的基本对立。进而基于对危险的判断基准的理解不同,又有"纯粹主观说"、"抽象危险说"、"具体危险说"、"客观危险说"等的论争。承认能未遂与不能未遂的分类具有合理性,区分二者对于刑事司法实践中正确量刑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不能未遂的种类及其称谓,宜采纳"工具不能"与"对象不能"的观点。不能未遂的成立范围应当按照具体危险说的标准来确定。不能未遂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其具备了主观罪过和客观犯罪行为这两个犯罪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并且进而决定了其具有相当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迷信与不能之不同,在于其缺乏犯罪行为。

  • 标签: 不能犯 未遂犯 不能犯未遂
  • 简介:2011年我国通过立法确立社区矫正成为一种正式的刑罚执行方式。其中,未成年是社区矫正的主要实施对象。与成年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未成年群体需要对其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和帮扶。大学生作为与未成年年龄相仿、心理成长特征相似的群体参与未成年社区矫正帮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大学生参与未成年社区矫正的原因、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大学生参与未成年社区矫正帮扶提出对策。

  • 标签: 大学生 未成年犯 社区矫正 帮扶
  • 简介:'危险是既遂'这一传统观点既缺乏刑法理论根基,也无法指导刑事司法实践.事实上,危险只是与之相对应的实害的未遂形态.这是刑法基本原理和刑法应有之精神所决定的.

  • 标签: 危险犯 既遂 未遂 犯罪结果
  • 简介:不能未遂是犯罪未遂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迷信作为一种不可罚的行为与不能未遂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对不能未遂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界分罪与非罪行为。本文认为不能未遂与迷信在行为危险性、犯罪故意方面、认识错误方面以及法律后果上具有重要区别。认识这些区别有利于我们在理论和实务中对相关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 标签: 不能犯未遂 迷信犯 区别
  • 简介:摘要德国关于不能的问题,不同于日本及我国没有规定,明确分为对象不能和手段不能,主体不能没有提及。不能未遂作为与普通未遂不同的类别予以处罚,导致刑罚的范围过宽,区分不能未遂与假想犯罪变得困难也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针对主体不能及认识错误的场合。

  • 标签: 不能未遂犯 主体不能 认识错误
  • 简介:死刑存废之争,日益激烈,然又久久相持不下。对比死刑存废之各种观点,主要集中于哲学基础、伦理学基础和刑罚学基础,围绕这三个焦点展开的论证各有其合理性及非合理性。实际上,死刑的存废问题,对于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而言,归根结底是一个死刑存废的界限问题。自然、法定的分类理论,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决死刑存废的界限问题。对于自然保留死刑,对于法定废除死刑,如此可以达到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的基本功能。

  • 标签: 死刑废除论 死刑保留论 自然犯 法定犯 界限
  • 简介:转化是指某种犯罪因符合一定的条件,依法转化为另一种更为重要的犯罪形态.因此,应从它们的概念特征及其他罪数形态的区别作一探讨.

  • 标签: 转化犯 罪数 罪质 中国 刑法
  • 简介:徐留成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撰文认为,身份是一类犯罪,并非指一类犯罪人。作为一类犯罪的身份,是指法律规定的以实施犯罪的行为者在行为时所具有的刑法身份为定罪要件或法定量刑情节的犯罪。刑法身份是指法律规定的,对定罪量刑具有影响的一定的个人要素或一定的单位附属条件。包括自然人刑法身份与单位刑法身份。类罪特征、

  • 标签: 身份犯 法定量刑情节 法律规定 定罪量刑 犯罪人 行为者
  • 简介:海城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在外面赌博,这次又输了很多钱。没办法他只好回家偷钱还赌债,但又怕妻子知道了闹起来没完。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 标签: 《谁是绑架犯》 语文学习 冰夫 作文
  • 简介:转化是指某种犯罪因符合一定的条件,依法转化为另一种更为严重的犯罪形态。因此,应从其概念特征及与其他罪数形态的区别作一探讨。

  • 标签: 转化犯 概念 特征 区别
  • 简介:<正>牵连是刑法中罪数论部分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复杂问题。国内外刑法理论对牵连争论颇多。本文拟对牵连的若干问题略抒管见,以期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司法实践中正确处理牵连犯有所稗益。

  • 标签: 方法牵连犯 牵连关系 刑法理论 司法实践 犯罪目的 犯罪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