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涵体纤维瘤病(inclusion body fibromatosis,IBF)足趾端病灶切除术后局部缺损创面的处理方法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1例足趾端IBF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月龄至7岁9个月,平均25.3个月。11例患儿术中均于肉眼可见下完整切除足趾端坚硬如瘢痕样肿块,并于局部邻近皮肤设计双叶皮瓣覆盖手术局部皮肤缺损创面。结果11例患儿术后局部创面均得到满意疗效。有2例术后出现切口渗出、皮瓣末梢少许坏死,积极干预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所有患儿术后复诊未见明显组织功能受限及明显增生性瘢痕。最长随访时间为2年,有4例患儿出现复发,再次手术后均未再次出现复发。结论对于足趾端IBF,建议早期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灶性质;局部予以双叶皮瓣修复,以减少损伤,保存局部功能及外形;术后患儿需长期随访以防复发。

  • 标签: 儿童 包涵体纤维瘤病 足趾 双叶皮瓣
  • 简介:目的:探讨腔镜双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经胸乳入路行腔镜双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腔镜组,n=36)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与同期施行的开放双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开放组,n=5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开放组相比,腔镜组患者年轻[(43.86±13.15)岁vs.(51.86±11.97)岁,P=0.004]、住院时间短[(8.78±1.66)dvs.(11.62±5.78)d,P=0.005],但术后创面总引流量[120(90,154.50)mlvs.49.5(29.5,73.25)ml,P=0.000]及住院费用[9447.10(8659.19,11687.55)元vs.8157.38(6900.88,10007.19)元,P=0.002]均较开放组多,手术时间[(115.97±23.57)minvs.(105.68±26.61)min]、术中出血量[30(20,38.75)mlvs.20(13.75,31.25)ml,P=0.077]及并发症发生率(4/36vs.1/50,P=0.1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患者对颈部美容效果满意。结论:腔镜双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颈部美容效果好,在年轻女性患者中具有广阔需求,但术后引流量及费用较传统开放手术多。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切除术 内窥镜检查 胸乳入路
  • 简介:手指脱套伤是常见的手外伤,而同时两指脱套伤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尤以指体较长的食、中指及中、环指多见.自2001年以来,我院共收治了两指同时脱套伤16例,均采用单蒂双叶皮瓣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手指脱套伤 皮瓣修复 末节 手外伤
  • 简介:螺旋锚是一种可以提供相当承载力的抗拔结构,由于其施工简便,提供反力及时,在电力输电塔、抢险工程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其中双叶片螺旋的承载力比单叶片承载力在同等情况下有所提高。本文针对双叶螺旋锚的设计计算,加工及安装,以及工程应用作了介绍。工程应用表明,螺旋锚技术具有很大潜力,特别是结合注浆技术,其抗拔承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

  • 标签: 土层锚杆 螺旋锚 锚杆试验 注浆 抗拔力
  • 简介:手部创伤造成的洞穿性软组织缺损,其修复比较困难,刘方刚[1]报告采用以足背血管为蒂的足内侧、足背挛生复合皮瓣修复,供区解剖操作复杂,适合修复小面积缺损.为此我们设计了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改进成以阔筋膜相连的双叶皮瓣,可同时修复两个创面.临床应用于修复1例手部热塑烫击致洞穿性缺损伴骨间肌缺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创面修复满意.

  • 标签: 股前外侧双叶皮瓣 修复 手掌部洞穿性缺损 手部创伤 手术方法
  • 简介:报道1例鼻尖鼻翼部位基底细胞癌病例及应用双叶皮瓣修复扩大切除术后创面的治疗效果。患者因“鼻尖鼻翼部位起红色斑块、溃疡半年余”来诊,病理明确诊断为基底细胞癌。应用皮外手术治疗,先予扩大切除,再于邻近正常皮肤组织设计双叶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缺损部位。结果皮瓣成活,切口Ⅰ期愈合,瘢痕不明显,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鼻外形保持较好。

  • 标签: 基底细胞癌 双叶皮瓣 鼻尖 鼻翼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的设计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包含上行支及下行支的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以及单指末节脱套伤患者12例,其中单指末节脱套伤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5 cm×5.2 cm~3.4 cm×6.8 cm,相邻手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6 cm~2.7 cm×3.2 cm。分别在前臂远端尺掌侧缘和手背尺侧缘,设计以包含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及下行支的双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单叶皮瓣切取范围2.0 cm×2.8 cm~3.0 cm×3.6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采用门诊直接访问、电话咨询以及手机微信视频通话相结合的形式随访。结果术后11例皮瓣完全成活。出现动脉危象1例,经手术探查皮瓣成活;其中1例以下行支营养血管远端叶皮瓣术后出现皮瓣远端供血不足,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外形、弹性、质地、色泽均满意。远端叶皮瓣TPD为6.2~12.4 mm,平均7.3 mm;近端叶皮瓣TPD 7.3~14.8 mm,平均9.4 mm。结论包含上行支及下行支的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修复相邻两指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及单指末节脱套伤,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修复效果,手术操作方便,疗效肯定。

  • 标签: 尺动脉腕上支双叶穿支皮瓣 指损伤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对苏州大学附属瑞华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儿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范围在3~12岁,平均8岁;皮肤缺损大小范围在13. 0 cm×6. 0 cm~15. 0 cm×12. 0 cm;合并胫骨骨折1例、胫后动静脉断裂2例、腓浅神经断裂2例、合并肌肉及肌腱损伤的5例,仅皮肤缺损的1例,创面均有深部肌腱及骨外露,但未有肌腱等组织缺损。一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肉、肌腱修复,创面VSD覆盖,择期在静脉全麻下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根据创面大小设计样布,在股前外侧区纵行设计双叶皮瓣,以方便皮瓣切取后供区能直接缝合,皮瓣切取总面积22. 0 cm×4. 0 cm~29. 0 cm×7. 5 cm。如果两块皮瓣血管同源,皮瓣内的主干血管直接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如果两块皮瓣不同源,则先通过内增压的方式并连成一个血管蒂的双叶皮瓣,再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大腿供区直接缝合。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均未植皮,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患儿皮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臃肿及供受区瘢痕增生,皮瓣色泽、质地接近周围皮肤,3例皮瓣行二次手术修薄整形,2例行供受区瘢痕切除术,术后恢复满意。供区除有瘢痕增生外,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是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方法,具有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术后皮瓣臃肿、瘢痕增生等可通过二次手术改善。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皮肤软组织缺损 儿童 足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肢体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8岁,平均40岁。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绞伤4例,其他伤3例;创面均合并有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伴不同程度的感染,软组织感染10例,骨髓炎2例。使用样布得到创面形状及大小,9例为单一创面,面积12 cm×11 cm~26 cm×11 cm,将样布自中央一分为二,将宽度变为长度,设计双叶嵌合皮瓣;3例为同一肢体上存在2处创面,单个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6 cm,按照创面大小设计双叶嵌合皮瓣。6例采用同一源动脉来源的共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3例采用不同源动脉来源的双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2例采用筋膜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1例采用混合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皮瓣内携带的股外侧肌或阔筋膜张肌用于填塞死腔或窦道,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伤口愈合及供区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单一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24 cm×6 cm~32 cm×7 cm;3例2处创面切取的皮瓣单个面积为7 cm×5 cm~14 cm×7 cm。肌瓣切取体积为4 cm×3 cm×2 cm~11 cm×6 cm×4 cm。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受区伤口愈合时间为12~83 d,平均27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皮瓣表面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2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骨髓炎者随访期内未出现窦道、皮肤不愈合、伤口流脓等,1例术后1年因骨缺损行骨瓣手术,骨缺损顺利修复。结论采用股外侧区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可以根据受区的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携带血供丰富的肌肉,有效地控制感染并修复创面,减轻供区的损害。

  • 标签: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伤口感染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当前,考虑到部队设备的静音性隐身性,对发电机组的振动噪声有极高的要求,要求发电机组的振动和噪声越低越好,发电机作为发电机组的主要部件,是发电机组噪声和振动的重要源头,降低发电机振动和噪声对系统降振降噪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风能 双叶片风力发电机 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29例四肢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22~60岁[(41.9±11.1)岁]。24例为四肢的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0 cm~38 cm×27 cm;5例为2处相邻但不连续的创面,创面面积7 cm×4 cm~13 cm×9 cm。均设计、切取股前外侧双叶皮瓣,并使用内增压方式处理皮瓣所携穿支予以创面修复。记录皮瓣穿支来源、皮瓣切取时间及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远期皮瓣及供区外形、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64个月[(19.0±12.7)个月]。本组29例患者共设计30个双叶皮瓣。皮瓣切取时间25~60 min[(46.6±20.2)min]。手术时间4~11 h[(6.4±1.8)h]。术后1例1叶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非手术治疗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1~53 d[(18.5±9.9)d]。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皮瓣修薄手术。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部分恢复。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克服穿支不共干时不能设计切取双叶皮瓣的局限性,扩大双叶皮瓣的应用范围,同时减少供区切取宽度,有效避免供区并发症。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皮肤移植
  • 简介: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6具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在足底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深支长8,5±0.3m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皮支分布足底内侧皮肤,外径在0.6~1.2mm之问;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皮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符合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特殊要求。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 足内侧双叶皮瓣 解剖学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一种新型的20Cr1Mo1VTiB螺栓钢双叶形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主要涉及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领域。一种新型的20Cr1Mo1VTiB螺栓钢双叶形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主要包括8个主要零部件。本20Cr1Mo1VTiB螺栓钢双叶形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的优点是:双叶形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上端面五角应力轨和双叶形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下端面五角应力轨,分别对接于双叶形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上端面心形滑轨和双叶形动力传输安全定型装置下端面心形滑轨,完成快加速转动和缓慢旋转之间的周期性旋转转动过程,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旋转设备的运维特征要求,从而提升日常的工作效率。

  • 标签: 20Cr1Mo1VTiB 螺栓钢 双叶形动力传输 安全定型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20例患者。对比组使用任意型皮瓣修复术,研究组使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皮瓣存活率显著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后3天后和手术后15天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为显著高于对比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术来治疗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皮瓣存活率高,不良反应少,损伤恢复快,以及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腕部 外科皮瓣 逆行骨间后动脉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采用背侧双叶皮瓣转移平衡软组织缺损,结合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桡侧列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例桡侧列发育不良患儿资料,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17岁,平均9.7岁。左侧3例,右侧10例,双侧1例;Bayne分型Ⅱ型1例,Ⅲ型7例,Ⅳ型6例,2例伴有脊柱侧弯,术前腕关节桡偏角平均67.3°(30°~90°)。一期采用双叶皮瓣彻底松解软组织重建动力平衡,腕关节中置后利用环形外支架固定,4例同时行尺桡骨截骨后前臂延长(3例尺骨、1例桡骨截骨)。随访指标:短期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长期随访腕关节桡偏角、腕关节活动度。结果14例患儿术后1例患儿腕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2 d后切除坏死部分直接缝合,其余均全部成活。随访2~8年(平均3.6年),腕关节桡偏平均9.3°(2°~17°),腕关节活动屈曲平均46.7°(25°~70°),背伸平均14.7°(5°~20°)。1例尺骨延长出现截骨端不愈合,于术后9个月行植骨内固定后达到骨愈合。所有患者前臂桡偏外观明显改善,功能恢复较好。结论一期双叶皮瓣联合环形外支架固定治疗儿童桡侧列发育不良可减少手术次数,获得满意的外观和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先天性桡骨缺如 桡骨发育不良 外科皮瓣 外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双叶皮瓣在舌癌、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28~72岁。采用腓动脉穿支双叶皮瓣进行修复,一叶修复舌部,一叶修复口底,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并评价患者的外形、张口度、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下肢恢复情况等。结果6例患者中1例口底癌因分穿支血管蒂长度不足而采用单叶皮瓣;其余5例采用双叶皮瓣修复。5例皮瓣均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术后形成积液感染,经冲洗、换药后愈合。术后6个月,无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其中5例双叶瓣患者恢复接近正常状态,张口度Ⅱ~Ⅲ度;1例单叶瓣患者恢复一般,言语、吞咽功能仍受限。6例供区瘢痕隐蔽,下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应用腓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舌癌、口底癌术后缺损,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舌肿瘤 口腔肿瘤 腓动脉 双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利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5例,其中修复手背与环指背侧不规则创面1例;修复手背桡侧与环、小指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示、中指中节及近节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掌侧创面1例;修复中、环指远指骨间关节及中节侧方创面1例,创面大小为4.3 cm×1.8 cm~9.2 cm×5.3 cm,均为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2.0 cm~9.5 cm×5.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15个月,成活皮瓣外形不臃肿,无需再次手术修薄,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游离旋髂浅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可同时修复手部2个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供区隐蔽,瘢痕轻,临床效果良好,是修复手部2个创面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 标签: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 双叶皮瓣 手外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全切除术和甲状腺双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胸外科收治的12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甲组采用甲状腺双叶切除术治疗,乙组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和复发率,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10例拇指末节缺损,其中男8例,女2例,左手4例,右手6例,年龄27~60岁,平均40.2岁。致伤原因:机器压砸8例,绳索勒断2例,缺损程度在I°~II°,其中3例为再植后坏死。10例均为择期手术,手术距受伤时间3~5 d,平均3.8 d,均采用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术后门诊随访。结果本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2-PD为6~8(平均7)mm,移植髂骨均未见明显吸收。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法(TAM)评定,结果优8例,良2例。结论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是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切取供区损伤小,修复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指掌侧固有动脉 双叶皮瓣 拇指缺损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