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胫骨高位(HighTibialOsteotomyHTO)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主要针对的还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旨在通过纠正下肢力学轴线,将胫骨近端的内翻纠正为轻度外翻,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承受的压力,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已有损伤的软骨遭受进一步破坏,推迟或避免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近年来,该技术不断完善,扩大了适应证,如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发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股骨内侧髁软骨损伤、内侧半月板缺失、剥脱性软骨炎,以及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体等慢性韧带不稳定所引发的相应临床症状,还有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后导致的下肢力线异常1。

  • 标签: 骨关节炎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摘要胫骨高位术(HTO)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术式。胫骨内侧平面开放术和锁定钢板固定技术的应用,使HTO实现了精准化、微创化和标准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HTO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展。临床工作中需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内翻畸形及畸形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骨关节炎所处阶段,年龄和活跃程度需求,以及体重、性别、骨质情况、关节活动度等个体因素,为处于不同阶段的骨关节炎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截骨术 胫骨 适应证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面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修复重建科接受治疗的28例胫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搬移组和联合搬移组(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搬移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8.6±3.2)岁,缺损长度(8.0±0.5) cm。联合搬移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9.1±3.9)岁,缺损长度(8.3±0.3) cm。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功能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搬移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联合搬移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8个月。联合搬移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8.4±0.7)个月短于搬移组(13.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4±1.3)、(7.4±1.2)个月,对接点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9.1)、(206.2±9.8)个月,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MI愈合评价:搬移组优6例,良5例,可3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功能评价:搬移组优7例,良3例,可3例,差1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搬移组针道感染3例,对合端不愈合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2例,固定针松动1例,关节僵硬5例,牵拉延迟愈合3例;联合搬移组针道感染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3例,关节僵硬3例,牵拉延迟愈合2例,再骨折1例。结论平面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下肢大段缺损,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更短,疗效更满意。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延长 外固定支架 胫骨骨折 骨缺损
  • 简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是常见疾病,对这类单间室早期病例行胫骨近端高位术是一种重要的保膝治疗方式。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右膝反复肿痛4年余,加重5个月"入院。现病史: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伴间歇肿胀,以上下楼梯为甚。于当地社区医院行关节局部封闭、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等对症治疗后局部疼痛可短期缓解,停药后症状复发。近5个月,右膝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时明显。

  • 标签: 胫骨近端高位截骨 膝内翻 膝骨关节炎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治疗中采用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研究样本为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6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分析研究具体治疗效果。结果:64例患者术后股骨平台后倾角、股胫角、下肢机械轴经由胫骨平台相对位置、HSS评分、Lysholm评分优于术前(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治疗中采用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全面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 前交叉韧带损伤 下肢力线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的17例(17膝)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1.3岁(范围:32~49岁)。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术治疗,术中行内侧撑开胫骨高位,膝关节冠状面调整下肢力线通过Fujisawa点(胫骨平台由内向外的62.5%处),矢状面调整胫骨平台后倾角至正常范围,然后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检查,并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年(范围:1.2~2.5年),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失效、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由术前的(28.48±2.24)%改善至术后的(57.43±1.02)%(t=46.80,P=0.00),股胫角由术前的(172.31±3.37)°改善至术后的(178.91±1.34)°(t=10.46,P=0.00);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由术前的(14.29±1.26)°改善至术后的(9.31±0.79)°(t=24.59,P=0.00);KT-1000侧-侧差值由术前的(7.95±1.19)mm改善为术后的(1.79±0.49)mm(t=18.34,P=0.00);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伴下肢力线不良的前交叉韧带损伤,能有效改善下肢力线和膝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截骨术 前交叉韧带 下肢力线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接受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的早期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均实施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方案,对比手术前后患者股骨平台后倾角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本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和不愈合等并发症;和手术前相比,患者股骨平台后倾角等均有明显改善,且患者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下肢力线不良 关节镜 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 早期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胫骨高位术通过转移负重力线至胫骨平台外侧,明显减低内侧间室压力和磨损,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力线矫正不足和矫正过度可导致术后早期失败。为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需要明确目标力线的标准,行正确的术前计划及准确的手术操作,同时考虑影响力线矫正不足和矫正过度的危险因素。随着智能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三维打印的个体化导向器和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胫骨高位术力线的精准控制。

  • 标签: 截骨术 胫骨 骨关节炎 力线
  •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终末期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胫骨高位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是一种治疗KOA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HTO通过手术调整下肢力线,降低患侧膝关节内侧间室的压力,保留本体感觉,从而减轻膝骨关节炎的症状,能够保留自身膝关节。有效的术后康复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管理模式是循证医学证明有效的围术期管理系统。将ERAS应用于HTO,以期优化HTO围术期管理方案,提高HTO临床疗效。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某康复医院骨科行单膝单平面开放HTO治疗6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KOA患者,比较ERAS管理和非ERAS管理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康复外科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情况。方法:按照不同方式分我院6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对照组33例行胫骨高位术,观察组33例行腓骨术,比较二者不同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分及治疗后膝关节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较低(P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胫骨高位截骨术 腓骨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治疗中,采用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探究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接收时间2019年1月~2022年6月。采用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价指标。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价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患者治疗中,采用关节镜联合平面胫骨高位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具有突出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伴下肢力线不良 关节镜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运用胫骨近端平面术治疗效果 。 方法: 回顾本院 2018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 期 间 收治 的 15 例 膝关节性关节炎 患者的 一般 资料,所有患者均选择 胫骨近端平面术 作为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后对患者的痊愈状况 、和各项评分指标进行记录,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结果: 在所有患者治疗完成后, 15 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 , 随访时间 3-24 个月,平均 13 个月。 大约在手术后三个月患者的 部位恢复正常完全愈合,而其中有 7 例患者在手术后两个月内愈合,所有患者中未见感染、 腓 总神经损伤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疼痛评分、 KSS 评分以及 HSS 评分相较于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选择胫骨近端平面术 治疗膝关节性关节炎 ,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 症状 ,能够优化传统的胫骨高位手术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可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术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运用胫骨近端平面术治疗效果 。 方法: 回顾本院 2018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 期 间 收治 的 15 例 膝关节性关节炎 患者的 一般 资料,所有患者均选择 胫骨近端平面术 作为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后对患者的痊愈状况 、和各项评分指标进行记录,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结果: 在所有患者治疗完成后, 15 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 , 随访时间 3-24 个月,平均 13 个月。 大约在手术后三个月患者的 部位恢复正常完全愈合,而其中有 7 例患者在手术后两个月内愈合,所有患者中未见感染、 腓 总神经损伤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疼痛评分、 KSS 评分以及 HSS 评分相较于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选择胫骨近端平面术 治疗膝关节性关节炎 ,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 症状 ,能够优化传统的胫骨高位手术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可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术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及其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筛选2019年3月至7月于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矫形骨科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及CT检查,分别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和胫骨扭转角(TT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入组13例患者(19膝),男性9例(13膝),女性4例(6膝),年龄(39.4±14.4)岁(范围:20~60岁)。患者mFTA由术前(8.1±2.8)°矫正至术后(-1.4±1.6)°(t=14.819,P=0.000);MPTA由术前(81.1±2.4)°矫正至术后(90.4±3.4)°(t=-15.579,P=0.000);PTS术前为(79.6±3.2)°,术后为(76.8±3.1)°(t=9.709,P=0.000),患者术后mFTA、MPTA、PTS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T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比(27.3±6.3)°,t=1.925,P=0.070]。术后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间无相关性(r=0.384,P=0.105;r=0.321,P=0.181)。结论尽管术中采取了控制后倾的手术操作,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术后PTS仍明显增大,而TT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无关。

  • 标签: 截骨术 胫骨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 后倾 扭转
  • 简介:摘要:目的:膝关节性关节炎使用个性化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确定本院接收的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80例,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n=40):胫骨高位,观察组(n=40):个性化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恢复质量、术后应激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各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以及K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S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膝关节性关节炎接受胫骨高位治疗的患者,加入个性化导板辅助技术可提升手术质量,改善膝关节功能,控制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截骨导板 胫骨高位截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胫骨高位不同术式治疗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膝内翻患者72例做回回顾性分析的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术式,将全部72例患者分成37例患者的内侧手术组和35例患者的外侧手术组;内侧手术组采用内侧张开式楔形植术式给予治疗;外侧手术组患者采用外侧闭合式楔形术给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式治疗一年后的膝关节HSS评分,以及膝关节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HSS评分均有显著提升,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彼此之间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手术1年后,所有患者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并且内侧组与外侧组的股胫角、膝关节内侧间隙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外侧组患者的胫骨后倾角、髌骨高度的降幅显著大于外侧组,P<0.05。此外,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特点,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膝内翻症状,在治疗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胫骨高位截骨术 膝内翻 不同术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胫骨结节远端单平面术对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关节科行胫骨结节远端单平面术患者68例;其中男13例,女55例,年龄(64±7)岁。纳入标准:髌骨位置无严重偏移且术后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关节镜对髌股关节进行干预治疗;严重膝关节韧带损伤伴功能不全;严重其他骨病;既往膝关节手术史;随访术肢并发二次损伤。采用Caton-Deschamps指数(CDI)、股骨髌骨高度指数(FPHI)评估髌骨高度的变化,髌骨轴位45°X线片Kellgren-Lawrence(K-L)分级评估髌股关节退化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与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个月。CDI由术前的(0.94 ±0.14)改善为术后1周、术后12月时(0.91±0.21)、(0.89±0.17)(F=0.451,P>0.05);FPHI由术前的(1.51±0.22)改善为术后1周、术后12月的(1.52±0.17)、(1.52±0.21)(F=0.782,P>0.05);髌股关节K-L分级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月时无显著变化(χ2 =0.479,P=0.628)。HSS评分由术前(52±16)改善为术后3、12个月的(69±1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638,P<0.001)。结论胫骨结节远端单平面术对髌骨高度无明显影响,髌股关节未见显著退化。

  • 标签: 髌骨 截骨术 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胫骨高位术治疗时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双盲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均为50例。A组患者采用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术治疗,B组采用外侧闭合式胫骨高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的变化、HS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矫正角度、术前术后髌骨高度的变化、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变化。结果A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是[(63.51±5.47)分和(90.98±5.84)分,t=24.275,P=0.000],HSS评分是[(51.85±4.68)分和(88.64±5.87)分,t=34.652,P=0.000];B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是[(62.98±6.14)分和(91.52±6.54)分,t=22.497,P=0.000],HSS评分是[(52.05±5.16)分和(89.54±5.15)分,t=36.362,P=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评分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8.75±1.48)°和(10.25±1.65)°,t=4.785,P=0.000],髌骨位置是[(0.890±0.031)和(0.898±0.032),t=1.270,P=0.207];B组治疗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8.69±1.53)°和(5.26±1.21)°,t=12.434,P=0.000],髌骨位置是[(0.889±0.047)和(0.821±0.039),t=7.873,P=0.000];治疗后,两组患者股胫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均改善,且B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及髌骨高度下降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膝骨性关节炎 胫骨高位截骨术 内侧开放手术 外侧闭合手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