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临床怀疑为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68例,分别行单纯CT增强扫描(对照组)和CT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研究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及患者接受单期X线辐射剂量与总辐射剂量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诊断符合率为92.65%,对照组诊断符合率77.94%,且虚拟平扫的单期辐射剂量与总辐射剂量均比常规平扫低(P〈0.05)。结论CT增强扫描联合虚拟平扫可有效提高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双能CT双期增强扫描 虚拟平扫 肾脏透明细胞癌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临床考虑小肾癌患者(男11例,女1例,年龄40~65岁)行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比较肿瘤在肾皮质、髓质增强情况,并与手术病理比较。结果皮质11例肿瘤显著强化,1例呈轻度强化;实质12例均显示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与病理对照,SCT术前正确诊断11例小。肾癌,另1例误诊为良性腺瘤。结论小肾癌的时相螺旋CT增强扫描增强特点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可在小肾癌的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 标签: 小肾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信息,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发生在胃部14例,小肠6例,结肠3例,直肠3例,食2道,肠系膜1例;良性6例,恶性18例,潜在恶性5例;CT增强扫描良性者多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强化多不均匀。结论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技术,对GIST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双期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特征,提高肝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104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的104例患者,总共病灶118个,其中表现为癌灶的患者98例,假阳性患者10例,而4例为胆管细胞与肝细胞混合癌细胞。所有肝癌患者的病灶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肝癌癌灶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门脉呈现不均匀低密度化。结论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对肝癌患者的病症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CT假阳性病灶的病理分析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 影像学特征 CT假阳性病灶 病理探析
  • 简介:近年来,CT技术的发展使得扫描速度越来越快,对CT增强扫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同时准确评估病变器官的增强效果、动态增强时间及大剂量的团注等因素也提升了对留置针的使用要求。本研究通过对3种直径的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评估更合理的留置针使用方案。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直径 CT增强扫描 肘前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临床表现。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19例经手术切除病理或者体外穿刺活检证实属于胰腺肿瘤的患者,通过对其临床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合胰腺组织病理切片以及影像学的表现,探索螺旋CT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其中CT临床表现为浸润实变型的为4例,网织结节或小结节型的为3例,肿块或结节型的为9例,混合型的有3例。病灶在胰腺头部的有4例,病灶在胰腺体部的有4例,病灶在胰腺尾部的有11例。其中有11例患者胰腺的病灶部位处于外周组织,有4例患者胰腺的病灶部位处于中央位置,而有4例病灶的分布呈现不规则状态。19例研究对象均未见腹腔积液。结论在胰腺肿瘤的临床的诊断中,CT扫描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最终确诊还需要病理切片检查。

  • 标签: 胰腺肿瘤,应用价值,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二CT增强扫描及三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三CT增强扫描,将三图像同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和三图像显示病灶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扫描图像血管显示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图像肿块定性诊断中,三诊断效能显著优于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中,同二扫描相比,三扫面虽然在病灶和血管显示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有效提升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因此需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 标签: CT增强扫描 肝脏占位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小肝癌诊断及鉴别中CT增强扫描的优越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进行研究,均予以超声检查、CT平扫以及CT增强扫描,比较三种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结果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检出率方面,CT增强扫描显著高于超声与CT平扫检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P=0.012)。结论在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中,较之超声检查、CT平扫,CT增强扫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双期增强扫描 肝硬化 小肝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8月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CT室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94例,女752例,年龄(48.30±8.65)岁;将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受试者1 68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912例,女770例,年龄(48.38±8.79)岁。对照组实施常规CT护理流程,研究组根据受试者的年龄、近3个月化疗次数、高血压、近1周静脉血管穿刺次数、糖尿病状况确定造影剂外渗风险分级,并执行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检查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CT图像质量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9%(10/1 682)比1.40%(23/1 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1,P=0.019)。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9例,中度1例;对照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轻度12例,中度11例,重度1例;研究组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9,P=0.031);研究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0.45)分比(2.75±0.43)分](t=1.297,P=0.295)。结论分级护理在CT扫描受试者中应用可降低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减轻造影剂外渗所致损伤严重程度分级,且CT图像质量无明显变化,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源CT 增强扫描 造影剂外渗 分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经手术、CT引导穿刺病理和临床证实的HCC多层螺旋CT增强表现进行分析肝细胞性肝癌多层螺旋CT。结果80例共发现病灶96个,平扫80个病灶中低密度75个,5个病灶呈稍高密度,44例伴有肝硬化及腹水表现,动脉96个病灶中高密度强化31个,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58个,低密度病灶7个,5例有肿瘤包膜,门静脉89个病灶呈低密度75个,等密度5个,高密度2个,25例可见到门静脉、下腔静脉侵犯及癌栓。结论MSCT增强扫描充分反映HCC的特征,对HCC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动脉的时间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等一系列生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找出肝动脉的规律。方法对60名胸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获得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等生理参数,固定强化时的药物浓度、注射速度和注射剂量。对其中30例固定动脉延迟时间25秒,扫描腹腔动脉起始部腹主动脉内的平均CT值,分析CT值变化与各生理因素的相关关系;对另外30例在腹腔动脉起始部腹主动脉内固定CT值120HU为激发扫描预定值,研究达到此值时的时间与生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论之后将结果在单排螺旋CT机上使用,经过100例实验证明其结论的实用性。结果固定时间扫描CT值最小值为70.70HU,最大值为275.00HU,平均值为189.69HU,标准差为46.54HU。男性平均168.22HU,女性平均211.17HU。与CT值变化相关的变量有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动脉时间相关的变量有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和身高无明显相关(P>0.05)。经过100例验证,准确率100%,成功率为100%。结论肝脏动脉为(23.25±10.88)s,与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有关,体质量越大,时间就越长。利用时间—体质量公式和时间—体质量指数公式可以求出肝动脉时间。使用CT的激发扫描功能控制曝光时间得到更准确的肝动脉时间。

  • 标签: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肝动脉期 体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患者围检查的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CT增强扫描患者80例进行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8.5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6.45%,经对比,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的焦虑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数据对比差异(P<0.05)。结论对CT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针对性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CT 增强扫描 围检查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28层CT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择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128层CT检查,且予以平扫、增强扫描,观察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CT平扫特征、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情况,并对观测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腮腺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发病年龄、吸烟室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浅叶和深叶分布比例、边缘清晰比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跨叶分布比例、肿瘤不均匀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扫描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平扫、动脉、静脉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动脉CT值高于平扫、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CT值低于动脉、静脉CT值,动脉CT值低于静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增强扫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但可以通过平扫发现不同类型肿瘤的特征,还可根据不同期CT值的倾向性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价值比较高,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128层CT 双期增强扫描 病灶CT值 倾向性变化 腮腺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排螺旋CT扫描结果报告对胰头癌的诊断效果,进而提高胰腺癌的诊断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05月至2012年05月就诊经各种检查诊断属于胰头癌的28例病例,收集排螺旋CT扫描的影像图文报告。结果本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的约占71%,有20例;不同程度主胰管扩张占42.9%,胰头肿块可见局限性实质肿块占68%,胰管呈串珠样扩张,即“双管征”的占64.3%。胰周脂肪层消失占60.7%,合并胰腺炎占28.6%。结论CT增强扫描技术可以做到对胰腺病变密度变化的更好观察,从而做到对胰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胰头癌 双层螺旋CT 双期扫描 百分位数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在肝脏成像当中采用CT能量虚拟扫描与常规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肝脏成像患者中选取50例,研究时间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对50例患者分别采用CT能量虚拟扫描(以下简称虚拟平扫)与常规扫描,所有患者均采用上腹部平扫加增强的方式,对比在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的成像结果。结果对比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的CT值,统计得知,动脉与门脉患者的虚拟平扫CT值较常规扫描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同扫描方式下的SNR,统计得知,动脉与门脉患者中,虚拟平扫的SNR值较常规扫描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动脉与门脉患者虚拟平扫下的CT值与SNR,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肝脏成像中,采用CT能量虚拟扫描的成像效果优于常规扫描成像效果。

  • 标签: 肝脏成像 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 常规扫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诊断腮腺肿瘤中,MSCT增强扫描+彩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7~2021.5间我院62例疑似腮腺肿瘤患者为例,全部患者均接受MSCT(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以及病理诊断,将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MSCT+CDFI、MSCT对腮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结果:本次研究中的62例疑似腮腺肿瘤患者,50例被确诊为腮腺肿瘤;经实践得出采用MSCT+CDFI检查腮腺肿瘤时,敏感性为80.00 %,特异性为66.66%。采用超声检查法,对于腮腺肿瘤检查的敏感性为62.00%,特异性为25.00%。两种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MSCT+CDFI更高,(P<0.05)。MSCT+CDFI诊断法对腮腺肿瘤诊断率明显高于MSCT,(P<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 CDFI可提升腮腺肿瘤检出率,且特异度与敏感度也均高。

  • 标签: MSCT双期增强扫描 彩超对腮腺肿瘤 特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