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后方韧带复合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实施后路腰椎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L4~5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A组(30例)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的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30例)行切除后方韧带复合的PLIF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腰椎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和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并进行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L3~4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患者出现了L3~4节段的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B组17例出现了L3~4节段的ASD。其中A、B两组均有2例患者为有症状的ASD。术前两组患者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6例,2级22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B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4例,2级24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结论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可减少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 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X线片和CT影像在评估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于我院接受X线片与CT影像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诊断后方韧带复合损伤情况,将患者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X线片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T影像的方式进行检查,经过检查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以及后方韧带复合完整性。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检查后,诊断结果与TLISS评分系统(Thethoracolumbarinjuryseverityscore)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后方韧带复合损伤诊断中,采用X线片与CT影像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均可以有效的进行初筛工作,两种检查方式各有特点,在临床中也都可以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后方韧带复合损伤诊断中,并且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X线片 CT影像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新的下颈椎损伤评分系统,即后方骨-韧带复合损伤分级和严重程度评分(posterior ligament-bone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PLICS),并评估其指导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入路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39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subaxial cervical fracture dislocations, SCFDs)且行单纯前路手术复位固定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354例纳入研究。PLICS评分由左、右侧柱及后柱三方面评分组成。后柱的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赋予1~3分。侧柱损伤的评估包括韧带结构及骨结构,韧带损伤评估即侧块关节半脱位计1分,完全脱位或关节突绞锁时计2分;侧柱的骨折分为轻、中、重三度,分别赋予1~3分。对于侧柱的评估取韧带结构或骨结构损伤的最高得分,与后柱损伤的得分一并纳入PLICS总分的计算。将随访期间出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颈椎后凸畸形或棘突间隙张开的患者归为失败组,其余患者归为成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手术前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Sssociation,ASIA)分级。结果3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4.0)个月。成功组339例,失败组15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失败组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9±0.6)分降至(1.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1,P<0.0001);成功组患者由术前(5.6±1.0)分降至(1.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52,P<0.0001);两组患者术前(t=-4.948,P<0.0001)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t=-9.076,P<0.0001)VA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患者的NDI明显低于失败组(7.1%±1.2% vs 15.7%±2.7%,t=24.993,P<0.0001)。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7,P<0.0001)。根据PLICS评分绘制单纯前路术后内固定失败的ROC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81,95%可信区间为0.943,1.000,当PLICS评分为6.5分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927,敏感度0.994,特异度0.067。综合考虑PLICS评分的临床实用性及PLICS评分为7分时亚分类不同的临床结局,最终将阈值定为PLICS评分为7分且合并单侧重度侧块骨折。结论PLICS评分系统的建立基于下颈椎后方三柱结构的解剖学基础,既兼顾了双侧侧块、棘突及椎板等骨性结构及侧块关节囊等韧带结构,又依据对每柱骨-韧带结构损伤特点赋值,量化地反映下颈椎后方三柱结构的总体损伤程度。通过两组患者术前PLICS评分与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最终确定PLICS评分≥7分且同时伴有单侧重度侧块骨折,单纯前路手术后内固定失败的风险较高,可考虑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 标签: 颈椎 脊柱骨折 脱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保留后方韧带复合的改良式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我科45例诊断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予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的改良式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43例行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钛钢板螺钉固定开门侧椎板及侧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椎活动度(ROM)、颈椎曲度及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情况,末次随访按Odom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对照组的颈椎整体平均曲度较术前减少(3.85±1.52)度,而研究组的颈椎整体平均曲度较术前减少(1.51±1.37)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整体颈椎活动度ROM较术前减少(6.81±2.31)度,研究组ROM较术前减少(4.68±1.93)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12例(27.9%)、研究组2例(4.4%)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Odom标准,对照组优32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88.4%;研究组优35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方韧带复合的改良式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相比传统单开颈椎板成形术,改良术式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术后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小。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椎板成形术 单开门 后方韧带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侧复合的解剖重建。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44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对这44例患者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行中后外侧复合解剖重建,观察分析其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结果44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中,共有21例A型,占总数的47.7%,A型患者的术前胫骨后移程度为(16.2±4.8)mm、胫骨外旋程度为(17.5±4.3)mm,术后胫骨后移程度为(4.3±2.8)mm、胫骨外旋程度为(-2.5±4.6)mm,手术前后的胫骨后移程度和胫骨外旋程度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3例C型,占总数的52.3%,C型患者的术前胫骨后移程度为(14.5±2.7)mm、胫骨外旋程度为(17.4±6.3)mm、外侧关节间隙为(13.2±1.8)mm,术后胫骨后移程度为(4.5±3.6)mm、胫骨外旋程度为(-2.9±7.1)mm、外侧关节间隙为(7.6±1.7)mm,手术前后的胫骨后移程度、胫骨外旋程度和外侧关节间隙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行中后外侧复合解剖重建能够有效改善其膝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膝关节 多发韧带损伤 中后外侧复合体 解剖重建
  • 简介:目的评估关节镜下Inlay法及Larson法一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伴后外侧复合损伤的效果。方法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15例患者(15膝)经证实为后交叉韧带伴后外侧复合损伤,其中交通伤8例,重物砸伤3例,摔伤2例,运动损伤2例。均于关节镜下Inlay法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改良Larson法重建后外侧复合,术前、末次随访时均记录膝关节后侧、后外侧不稳定程度,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患者膝关节后侧、后外侧不稳定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57.33±6.26)分提高至随访时(86.67±3.50)分(P<0.01)。结论一期手术对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进行联合重建,有效恢复了膝关节后侧及后外侧稳定性,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复合体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应用棘突韧带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来几年收治的60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行L4/5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开展随访活动,按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行保留后方棘突韧带的关节突关节切除椎间融合术,B组行保留L4上半棘突和L5下半棘突的部分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C组I行L4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对比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结果和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J0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组的J0A评分较A、B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的完整性可有效减轻因腰椎融合术导致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情况。

  • 标签: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棘突韧带复合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探讨研究Dyract复合在修复楔状缺损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楔状缺损患者113例273颗患牙进行分组治疗的情况进行了回溯式研究分析,随机分为Dyract复合、光固化复合树脂、夹层技术三组各91颗进行充填。结果在充填术后24个月对患牙的充填疗效进行评判,三组患者在修补成功率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且Dyract充填组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并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充填物脱落、继发龋齿、磨耗严重以及牙髓炎或根尖炎。结论Dyract复合临床操作较为简单,在充填物脱落率、牙髓炎或根尖炎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低于复合树脂等技术,可在临床楔状缺损修复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光固化树脂 楔状缺损 Dyract复合体
  • 简介:摘要2009年王琦教授提出九大体质,但崔应珉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单一体质的人群不多见,多种体质复合并存的情况多见,针对该种情况,崔教授提出他的见解及调理思路。

  • 标签: 体质 复合体质 形成 调理
  • 简介: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机器的旋转撕脱力造成近侧指间关节脱位相当常见。这种损伤常会造成近侧指间关节掌板-侧副韧带复合损伤,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即将近侧指间关节复位后克氏针内固定加关节囊修复术,由于关节不能得到早期锻炼经常造成关节僵硬,后期功能差。本次研究47例患者应用微型锚钉治疗近侧指间关节掌板—侧副韧带复合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近侧指间关节脱位 副韧带复合体 微型锚钉 损伤 应用 掌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后外侧复合损伤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接收的膝关节后外侧复合损伤合并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联合重建术治疗,手术前后采用LKS与IKDC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对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手术后患者的LKS和IKDS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手术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合重建手术治疗治疗膝关节后外侧复合损伤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联合重建术 后外侧复合体损伤 交叉韧带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了2008年2月-2011年12月46例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术后护理。方法在全身麻醉下,患者取折刀位,以病变间隙为中心行后正中切口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的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术后重点监测生命体征、脊髓神经功能、切口引流的情况,早期指导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认真做好出院指导。结果随访1~3年,康复效果达优40例、良4例、可2例,未发现继发性腰椎滑脱。结论腰椎管狭窄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本手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早期指导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 棘突韧带复合体 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胸腰椎骨折后部韧带复合损伤患者应用MRI诊断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方法 在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间在我院接治的胸腰椎骨折后部韧带复合损伤的患者中,选择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应用不同的诊断方式,依据此分为常规组(X线诊断)和研究组(MRI诊断),对比组间的后部韧带复合损伤的诊出率。结果 本研究之中,两组的诊出率存在明显差别,研究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诊断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后部韧带复合损伤的时候,应用MRI诊断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和诊出率,确保患者可以及时接受对症治疗,有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保证。

  • 标签: 后部韧带复合体损伤 诊断 MRI 胸腰椎骨折 诊出率
  • 简介:摘要在保乳手术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NAC)的乳房切除术(NSM)中保留NAC,在病例选择合适的前提下,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安全性与乳房美学效果。但有关乳头及NAC的局部解剖与如何在选择病例实现个体化治疗与完成肿瘤安全切除的基础上,保留NAC并重塑乳头外形等方面,仍然有诸多疑惑。本文对乳头乳晕复合、乳头内及乳头后方局部解剖进行了详细描述;对NSM术中乳头乳晕部手术操作、乳头内乳管束的处理、乳头后方乳管束的处理等结合经验与术中图片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对保留NAC时的病理学评估、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患者NAC的保留问题、NAC保留与放疗等进行了讨论。事实上,我国的现状是太多的患者可能适合保乳手术或NSM后即刻、延期即刻或二期重建。熟悉乳头及NAC的局部解剖特点,对规范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与NSM,使更多乳腺癌患者得以安全保留NAC与乳房,或者可以在保留NAC的基础上完成乳房重建都十分重要。

  • 标签: 乳头乳晕复合体 乳头 解剖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术 乳腺外科 乳腺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油画类赝复配色颜料加入硅橡胶后对皮肤的致敏性能。方法:豚鼠皮内注射试验试液,经诱发和加强及过敏激发后,观察局部组织的过敏现象。结果:20只豚鼠均未见有明显红斑或水肿发生,评定配色颜料一硅橡胶复合的小鼠皮肤过敏率为0%。结论:油画类配色颜料加入硅橡胶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短期或长期应用于口腔环境将不致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颜料 硅橡胶 致敏 赝复体 颔面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Dyract复合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楔状缺损缺损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Dyract复合修复,另一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追踪观察1~2年,观察二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1~2年追踪观察,Dyract复合组成功率94.44%,光固化复合树脂组成功率83.7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yract复合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楔形缺损材料,临床疗效肯定。

  • 标签: Dyract复合体 楔状缺损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容切口使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颧骨骨折,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用的指导原则。方法分析住院手术治疗的32例颧骨复合骨折患者,采用美容切口及坚强内固定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功能恢复优良,面部切口处无明显瘢痕。结论经睑缘下、颞部发际前缘切口龈颊沟处美容切口联合治疗颧骨复合骨折具有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出血少、美容、搬痕隐蔽的特点,可使骨折解剖复位。

  • 标签: 颧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肩胛上悬吊复合(Superiorshouldersuspensorycomplex,SSSC)两处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0年8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18例SSSC两处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18~5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合并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21d(平均9.6d)。18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1例仅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7例联合固定锁骨或肩锁关节及肩胛颈骨折。结果肩关节功能根据Herscovici标准进行评定,优13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肩部悬吊复合两处损伤行手术治疗后,恢复了SSSC的稳定性,但针对不同患者应采取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案,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肩胛颈 锁骨 骨折 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