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西藏史籍关于"吐蕃"的记载,其主干部分大多数来源于《拔协》,包括论辩的过程、""的结果以及摩诃衍禅法的内容等,由此造成了众多史书在这一事件上的单一化视阈。去除《拔协》在"吐蕃"研究中独一权威地位且研究视域多元化之后,就可以发现:首先,"吐蕃"中并不存在一个正面的交锋过程,所有佛学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书面文字的方式展开的,持续时间为三年左右。其次,讨论的结果是禅宗在吐蕃"停废"之议的取消,虽然禅宗在吐蕃发展的黄金期结束,但禅宗系弟子在吐蕃依然活跃。再次,就摩诃衍的禅法而言,也不存在"无分别说"破坏善法的存在基础问题,"无分别说"是在胜义的层面阐释的。

  • 标签: 吐蕃僧诤 拔协 禅宗 无分别
  • 简介:"拉萨辩论"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其中有许多历史史实和辩论本身的误会。不论如何,摩诃衍是总体失败了。这其中有许多外部的因素,也与摩诃衍本人的禅法诸多不究彻之处有关。本文在梳理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分析当时的辩论内容,重点凸显当时辩论的具体分歧点及其原因。摩诃衍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一直依于第一义谛,根据大乘经典的理论来解说禅法。整个辩论质量,排除语言、文化、政治等外部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摩诃衍本人的修行方法和见地。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完全客观地评论双方。今人所能作的,只能是尽量依据现有的资料解析。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误解,消除佛法论,促进现代和未来汉藏佛教的交流与理解。

  • 标签: 拉萨僧诤 摩诃衍 第一义谛 汉藏佛教
  • 简介:指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活动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包括专指和泛指两层含义。专指即后来成为吐蕃王朝核心的悉补野部落,泛指则为这一地区的所有部落。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期,西藏就有人类居住。藏族最早起源于青藏高原本土。在西藏也流传有藏族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相结合而生成的本土起源神话。相传这些最早出现的人类居住在今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隆河谷地区,后来分为斯、穆、桐、东、查、楚6个氏族,居住在洞穴里,过着原始的采集生活。

  • 标签: 氏族部落 吐蕃王朝 雅鲁藏布江 考古资料 旧石器 居住
  • 简介:佛教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传入西藏的?这一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有趣的问题。古代作家们根据传说提出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拉脱脱日年赞()在位时传入的。布顿·仁钦珠(1290——1364)在他的传世名著《善逝佛教史》(1322年成书)中说道:“拉脱脱日年赞在位之时,年达六十,居于雍布拉岗宫顶,自天空降下一宝箧,启视之,有《宝箧经》、《百拜忏悔经》及金塔一座在焉。乃名之为‘宁保桑瓦’()——即‘玄秘神物’,供奉之。此王获世寿一百二十

  • 标签: 拉脱脱日年赞 吐蕃时期 仁钦 善逝佛教史 大乘经 桑耶寺
  • 简介:<正>看了电视片《文成公主》之后,不少同学对吐蕃的蕃字读音产生了疑问:“吐蕃的蕃字,在字典上只查到fān、fàn音,为什么电视里读作bō,是否读错了?”回答很简单,这个字古音读bō.公元七至九世纪时,我国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军事奴隶制政权,唐人称之为吐蕃.《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宰野’.”今藏人自称其族为“博特”(Bod).按:“发”、“蕃”二字双声,古可通转.注意:“发”、古读为“拔.”《诗》:“鳣鲔发发,”《释文》:“发,补末反.”“一之日(咸肉)发”《说文

  • 标签: 吐蕃 双唇音 文成公主 重唇音 古音 唇齿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咸丰六年六月初七,彝族义军杞彩顺部得彝族起义领袖李文学派兵支援,一举攻下楚雄城。

  • 标签: 彝族 咸丰 领袖 起义
  • 简介:<正>描写画坛臣匠八大山人一生的丹青小说《画》,本刊曾发1-20章。现续发29、30最后二章,以飨读者。残阳白发约来生时光流逝,灰发人成了白发人。任凭白发在晨风中飘舞,匆匆赶往青云圃的那个夏天,是个揪心的夏天。夏天,山人的老朋友,驼子黄安平走了。驼子是应约去给一位妇人画像的,天气闷热,路走得急,给陌生女子画像,注意礼仪,衣裳不便解开,坐下来用心描画,才勾好了脸部轮廓,一个跟头栽下来,便没气息了。

  • 标签: 画僧 青云圃 裘琏 天气闷热 一只手 飘飘洒洒
  • 简介:倪慧一觉醒来看看时间,正是半夜三点。午夜的月光浩大辉煌,亭台楼阁一般晶莹剔透地堆砌在这间小小的卧室里。就连被子和床单上也落了一层鱼鳞般的银色,伸出手去,手指上也压了一层月光的重量。四点就要出发,是该起床的时候了。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三尚一论”(zhanggsumblonbzhi)语出《贤者喜宴》一书。日本山口瑞凤以为“三尚一论”实为吐蕃赞普墀松德赞时期的体制。其余学者对“三尚一论”并未质疑,均认系唐代吐蕃的政治体制。作者指出,《贤者喜宴》虽为教法史料中最为可信的一部书,但所载吐蕃相关史事,仍未脱教法史料的通病,亦即必须与吐蕃文献史料以及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对勘,方能确证其记载是否详实。作者从吐蕃宰相制度的角度论证“三尚一论”可能从未在吐蕃实施,并由敦煌文献《吐蕃大事纪年》以及P.T.1071《狩猎伤人赔偿律》之记载重新解释《贤者喜宴》所载的zhanggsumblondangbzhi等,考证“三尚一论”是否符合史实的记载。

  • 标签: 吐蕃 三尚一论 众相制 唐代
  • 简介:完成了《戒律学纲要》等9本著作,还是小孩的圣严就这样在上海静安寺出家了,圣严立刻二度出家

  • 标签: 僧圣严 学问僧
  • 简介:<正>蹇驴走新昌芦田向南,山行半日,便到了一处叫大城的地方。大城山坡下有处脚店。脚店店东正在喂驴,转过身,发现身后立着一位中年和尚,并不开口。"师父可是要驴子,请问去往何处?""新昌。"

  • 标签: 脚店 个山 画僧 大城山 裘琏 万寿宫
  • 简介:编者按语自2003年第5期起,《扬州文学》特开设了"长篇选载"栏目。开设本栏,旨在为本市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作家提供创作园地,以推动本市长篇小说创作,促进地方文学事业繁荣。因此,它是扬州作家的家园,是尽情展示长篇小说技艺的平台。本栏自开设以来,首先刊登了本市著名作家黄叶村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画》。该小说一经刊出,就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曲折的故事情节,经典的叙述方式,雅洁的语言文字,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受到好评。抛"瑜"引玉,本刊竭诚希望更多新老写手,加盟本栏,一展芳姿!

  • 标签: 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历史小说 扬州文学 画僧 叙述方式 文学事业
  • 简介:得得千山老贯休,结庵遂邑翠峰头。写诗作画名惊叹,罗汉功成万古留。

  • 标签: 贯休 写诗 罗汉
  • 简介:有个园林工人对我说,昔日的西湖“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寺庙多、别墅多、坟墓多,一少就是树木少。寺庙多意味着多。明末王季重也说过“钱塘门苦僧”的话,苦僧就是为所苦。自为,与人无干,苦自何来?此大概即俗所谓见到和尚尼姑晦气的意思。著缁衣,光顶有香疤,令人看了的确心里不愉快。

  • 标签: 骆宾王 韬光禅师 诗歌 艺术风格 贯休 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