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藏戏是一个古老的剧种,虽然它有着很长的历史,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发展等诸种因素的制约,还保留着戏剧最初形成时期的许多特点,小戏的稚拙和随意性,大戏中很重的傩成份和严格的固定程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藏戏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戏面具也有它独自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一、藏戏面具的形成藏戏面具也和藏戏一样是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劳动之余人们在一起耍闹时,有人把脸遮住,很难辨出是

  • 标签: 嘉绒藏戏 面具 嘉绒地区 艺术效果 艺术形式 欣赏习惯
  • 简介:藏族历史明镜》(以下简称《明镜》)是南2009年藏文书籍《》(《藏族历史》,2002年)编译而来的,原著由藏人白湾·华尔登历时十年的材料收集、实地调查写就。存保持原著主题的基础上,编译者经过适当剪裁和少量史料补充,将原来的29章编译精简为11章,主要内容未变,大体仍旧按照远古、古代、近代的编年顺序,叙述藏人和藏区历史的源流和演变。

  • 标签: 嘉绒藏区 藏族历史 2009年 《明镜》 材料收集
  • 简介:藏戏是属藏戏的一种地方戏,主要流传在操语的藏族地区。这一地区包括四川、甘孜州的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雅安专区的保兴县,阿坝州的金川县、小金县、马尔康县及理县、汶川县、黑水县、让塘县、红原县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高山河谷地带,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在语言、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上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藏戏也不例外。公元一三六○年,著名高僧桑吉朗自从西藏的闵珠林寺回到家乡后,为弘扬佛教与丹巴巴底部落的第三代首领贡呷

  • 标签: 嘉绒 丹巴县 红原县 小金县 吉朗 黑水县
  • 简介:藏年的传说郑传发居住在川西峡谷地区的藏族,很古以来就有过藏年的习俗。藏年不同于内地的春节,也有别于其它藏区的藏历年,它具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色彩,是当地民族风俗最集中、最典型、最彻底的反映。每年冬月11日前,藏家山寨碉房就全部用白泥浆粉...

  • 标签: 嘉绒地区 妖魔 母亲 大儿子 嘉绒藏族 峡谷地区
  • 简介:本文将尝试运用石棺葬、民族志及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汉之冉駹、《羌戈大战》中之戈人、隋唐之良夷以及今之藏族的文化面貌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通过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众多共同的文化因素,论证《史记》、《后汉书》所记之冉駹夷即是《羌戈大战》中的戈人,他们的在汉代西迁后发展为隋唐的良夷,进而成为今天藏族的主体。

  • 标签: 嘉绒 嘉良夷 冉駹 戈人 石棺葬
  • 简介:摘要作为藏族独立的分支,藏族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在区域音乐研究视阈下,需要从“音”、“地”、“人”三方面入手,全面、客观探究藏族民间音乐,深入把握其风格、特色、内涵等,更好地在理论探究、实践探索中推动藏族特色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

  • 标签: &ldquo 音&rdquo &ldquo 地&rdquo &ldquo 人&rdquo 区域音乐研究 嘉绒藏族 民间音乐
  • 简介:锅庄,过去常被叫作“四土锅庄”.它与“巴塘弦子”、“甘孜踢踏”并称为川西北藏族歌舞品种.而锅庄又以其特殊的音乐结构和音乐内涵独领风骚.早在(清)同治十三年(1887)的《章谷屯志略》中就载:“夷俗每逢喜庆辄跳锅庄,自七、八人至一二百人,无分男女,附肩联臂绕径而歌,所歌者数十百种,首尾有定局,其中所歌在人变换之巧拙,其语有颂扬者,有言日月星辰者,有论阴晴风雨者,有念稼穑之艰难者,有谓织纴之辛勤者……有男女相爱说者,有互相赠答者,有互相讥讪者……”

  • 标签: 嘉绒锅庄 巴塘弦子 甘孜踢踏 巧拙 五声音阶 志略
  • 简介:一、葬俗藏族地区的丧葬分土葬、水葬、火葬等,都必须按本地宗教的法则宗旨来进行。经过考证,一般土葬从古到今没有象现代那样精致的棺材,而是用石板或是用斧头划削的树皮制成。也许是缺乏原始器具的缘故吧!在工艺上较粗略,但有他自己防腐和防朽的特点。如:石板经过精细地凿磨后用黄泥巴牢固地糊上石板的各角边。

  • 标签: 嘉绒 葬俗 角边 藏族地区 结拜兄弟 杀猪
  • 简介: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居丧哀悼乃人之常情.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四川地区丧葬的种类、程序、祭祀、忌讳和习俗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揭示了独具特色的该地区藏族的生死观,以及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丧葬文化仪礼.这种仪礼的目的是:既充分尊重死者,更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从而也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割不断的情感.

  • 标签: 嘉绒地区 藏族 丧葬习俗 生死观 墓地
  • 简介:本刊谨遵宗旨,倡导争呜,繁荣学术,拓展藏文化艺术理论的天地,几年来陆续发了多篇关于戎藏戏调查考察和探讨论争的文章,对于我国藏学界和藏区戏剧界产生了一些影响,在促成这一藏戏系统地方剧种最后认定的过程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里又发了对此带有总结概述性的一篇,且其中补充有新材料,以飨读者诸君和对藏文化、藏戏剧有爱好及关注专家学者们。

  • 标签: 地方剧种 地方戏剧 艺术理论 藏文化 安多拉 阿吉拉姆
  • 简介:出丹巴县城西南角,跨过三岔河大桥,逆小金河而行,两岸景色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得莫测起来。沿途景物变化多端,时而幽绿,时而灰白。路下小金川河静静地流淌着,在平坦的河岸上,几处山峰倒映在河里,使河水显得格外的绿。从河谷地带往上看,每一道山脊上鳞次栉比地排列着藏房,石墙的外面用红色的黏土、白色的石灰、褐色的矿物颜料描摹成江河湖海的样子。每一层的楼顶四角上都砌有形如牛角的模型,每一个角向两边弯曲,最后在顶端覆盖上一片石板,上面再放置

  • 标签: 金谷 小金川 河静 丹巴县 矿物颜料 嘉绒
  • 简介: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藏族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早在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就发展了闻名于世界的藏族古文化。誉有东方艺术“仙女”(■)尊称的藏族戏剧艺术,就是其中的典范和优秀代表。它于公元十四世纪,藏族伟大的佛教高僧汤东杰布(■)在原有民间歌舞、杂艺、百戏和宗教哑剧性舞蹈羌姆的基础上首创,发展到公元十八世纪,不仅形成了如同世界西方希腊雅典戏剧节似的东方藏戏艺术节“雪顿”(■)。而且也形成了卫藏“阿吉拉姆”(■)、昌都“拉姆羌”(■)、安多“南木特尔”(■)等不同风

  • 标签: 藏剧 阿吉拉姆 汤东杰布 南木特尔 嘉绒 戏剧节
  • 简介:在丹巴县藏族聚居区的岳扎乡纳顶村,有一种地方特有的剧种,其表演形式有东北二人转的影子,然而又不完全等同于二人转,表演者在表演前要将整个面孔涂上颜色,穿着自制的衣物,戴着自制的首饰等,在田间地头开始自己的表演。因为表演者都要将自己的面孔涂上不同的色彩,从而掩盖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连自己的乡邻也不知表演者为谁,所以在表演中语言可以随心所欲,极具诙谐幽默,语称这种表演形式为'大唷呷勒'或'术术呷布',意为'互相追逐'。因

  • 标签: 丹巴纳 画脸表演 纳顶嘉
  • 简介:初次听到丹巴这个名字是因为那里有美女,入秋的心在经历了一个懒懒的夏天后开始舒缓过来,带着些好奇我决定去看看她。

  • 标签: 风情
  • 简介:本文采用文史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藏区土司制度下习惯法中的刑事法律制度和解放后该地区后续习惯法中的刑罚制度进行了法理分析。

  • 标签: 嘉绒藏区 刑事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