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戏剧较多,有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诗剧、侗戏、苗戏、毛难戏;还有地方戏曲剧种如桂剧、彩调剧、邕剧、牛娘戏、桂南采茶戏、丝弦戏、粤剧,约有十余种。这些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曲剧种,各有产生、发展、衍变的过程,历史长短各异,繁衍情况不同,形成各

  • 标签: 地方戏曲 民族戏剧 剧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 彩调剧 传统剧目
  • 简介:湖北地方戏曲主流剧种有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它们不仅是长江流域的艺术瑰宝,更是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主流剧种是湖北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及艺术品格,其在中国戏曲历史剧坛上占据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北地方戏曲主流剧种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一、湖北地方戏曲主流剧种及剧团的发展现状湖北素有'戏剧大省'的美称,底蕴深厚的楚

  • 标签: 主流剧种 剧种生存 地方戏曲
  • 简介:<正>2003年11月12日至14日,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河南省周口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戏曲研究所、河南省文化厅及周口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河南省越调剧团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曲润海、院纪委书记王干甫、戏研所副所长刘祯、副所长刘文峰、文化部教科司社科处处长陈迎宪、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省剧协副主席郭光宇等出席并主持了研讨会。参加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与会代表

  • 标签: 地方戏剧 战略研讨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剧协 刘祯 职业剧团
  • 简介:戏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中的地方剧种,在丰富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爱。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性小剧种及剧团却陷入了生存危机。

  • 标签: 地方性 剧种 剧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二股弦,流传于河南省焦作市武涉县大司马村的地方性稀有剧种,现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在各高校、媒体、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大司马村二股弦剧团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诸如薪资补助机制、传承人培养机制、管理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本文通过社会调查发现二股弦存在的发展的难题,从宣传交流、剧团发展、内部管理运作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 标签: 二股弦 传承人 传承保护
  • 简介:摘 要:地方戏曲是我国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其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结晶。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师通过融合地方戏曲剧种的学生展开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承传统的音乐内容,还能让学生结合地方戏曲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教学,便于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演唱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内的音乐专业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戏曲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意义,通过加大音乐专业和地方戏曲剧种融合教学的开展力度,显著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加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和地方戏曲剧种融合教学,从而为广大的高职院校教师提供部分教学方法。

  • 标签: 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地方戏曲剧种 融合教学
  • 简介:据文化部最新调查统计,中国戏曲剧种现为348种。这个数字,无论在东方还是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纷纭如繁星的剧种。然而大有大的难处,多有多的困惑,如何认知剧种,如何保护剧种,如何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维系剧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如何使之丰富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是文化部门以及从事传统戏剧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更是演出团体绕不开的实际问题。

  • 标签: 戏曲剧种 文化部门 调查统计 文化价值 社会环境 文化生活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文艺事业及其丰厚的传统戏曲遗产,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政策:"主张不同剧种、流派、形式和风格应通过自由竞争而共同发展;对待遗产的继承必须采取批判的态度,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在新基础上加以改造发展,并积极创造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生活的作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改造历史题材的作品。"

  • 标签: 社会主义时代 龙江剧 发展政策 历史题材 传统戏曲 文艺事业
  • 简介:2016年7月5日至8月3日,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6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北京隆重举行。31个基层院团、26个剧种的精彩演出,为北京炎热的夏日注入了一丝清爽。这次会演既弘扬和振兴了地方戏曲艺术,同时也使得剧种之花在京城华丽绽放,让大家领略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剧种美.窥一斑而知全豹,笔者试图通过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的八场戏,展示众多基层戏曲院团的雄厚实力,

  • 标签: 梅兰芳大剧院 中国戏曲艺术 窥一斑 日至 独自一人 东北人
  • 简介:广东梅州的客家山歌剧,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客家山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剧种,从50年代到80年代,有过三次走戏曲化道路的良好机遇。

  • 标签: 山歌剧 50年代 40年代 客家山歌 80年代 新剧种
  • 简介:生活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状况不同,很大程度左右着人们的艺术审美情趣,也决定和影响着各种艺术风格的走向。就戏曲而言,北方人粗犷、憨厚,与梆子体系的高亢、奔放非常吻合;南方人细腻、精巧,决定了越剧、评弹的委婉、流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拥有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拥有一方特色。我们欣赏京剧,如果听不到韵味十足,明快而具穿透力的京胡声,在看河南梆子时听不到泼辣、苍劲的板胡声,在川剧中没有了高腔伴唱、少了小锣与大钹的铿锵,将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 标签: 剧种特色 唱腔 河南豫剧 河南梆子 京剧 演员
  • 简介:罗罗腔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流传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的部分地区。罗罗腔因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所喜爱。2006年,罗罗腔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与沿革关于罗罗腔的源流现在没有定论。有的认为罗罗腔系由弋阳腔演变而成,在清代初叶即已形成。

  • 标签: 罗罗腔 灵丘 浑源县 弋阳 山西省北部 演唱特点
  • 简介:“洪山戏”是滁州、来安、天长一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剧种,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洪山戏”戏名来源总体上有“洪秀全”说、“红衫”说和“横山”说三种。洪山戏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明清,繁荣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萧条于文化大革命。“洪山戏”与民间“香火戏”、“香火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 标签: “洪山戏” 戏名来源 形成过程 “香火戏” “香火仪式”
  • 简介:<正>建国以来,在对我国藏区民族戏曲的介绍和零星的论述中,一般都只说有藏戏,或称藏剧。包括1980年问世的新版《辞海》还是说“广泛流行在藏族地区的”只有一种藏剧。其实不然,在我国西部和西南五个省区广阔的藏族聚居地域内,因各个藏区的方言语音不同,民间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音乐曲调基础不同,以及流布地域和历史发展渊源不同,已经形成多种民族戏曲剧种,如藏族的和门巴族的不同剧种

  • 标签: 安多藏戏 藏剧 西藏 剧种 面具 民族戏曲
  • 简介: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旨在强调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强化剧种意识,才能引起戏曲界整体对音乐的重视;也只有重视了音乐发展,才能抓住每个剧种也包括整个戏曲建设的命脉。音乐的问题不全在音乐。音乐问题不能总是只在音乐

  • 标签: 剧种意识 意识音乐 音乐发展
  • 简介:传统戏曲经过"戏改"和话剧的影响冲击后,戏曲的剧场美学发生了改变。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笔者在观看十地方戏《桃李梅》后,有一些感触和思考,希望借此展开戏曲继承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议题。

  • 标签: 舞台布景 一桌二椅 “绝活” 二道幕与捡场人
  • 简介:<正>近年来,在广西众多的地方剧种中,又有两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犹如两朵奇葩绽放在民族戏剧的百花园里。一是在广西中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出现的仫佬剧,她以1986年广西第二届戏剧展览会上获奖的仫佬剧《潘曼小传》为发端;一是在广西西部万山丛中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出现的瑶剧,以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时参与庆贺演出的瑶剧《格鲁花》为起点。这两个县的戏剧工作者,都矢志要为本民族创造出一个新的剧种来。

  • 标签: 剧目 少数民族剧种 民族性 民族特色 侬智高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