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海马内环境稳态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雌二醇,光镜和电镜观察海马CA3区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雌二醇水平明显下降,海马CA3区神经元损伤严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降低。结论抑郁状态下,海马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 标签: 抑郁症 海马内环境 稳态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穹窿海马伞切割侧和非切割侧大鼠海马伞内神经干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切割SD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于术后2d经腹腔注射BrdU,连续5d,术后7d取脑冰冻切片,进行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穹窿海马伞切割侧海马伞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非切割侧,且出现较多的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而非切割侧未见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结论穹窿海马伞切割后,切割侧海马伞内出现较多增殖的神经干细胞,我们推测海马伞的损伤,导致海马伞内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产生某些信号物质,刺激脑内其他部位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并迁移到海马伞内。

  • 标签: 海马伞 神经干细胞 增殖 Nestin阳性细胞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赖氨酸饮食的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CDH)基因缺陷(GCDH-/-)大鼠氧化应激损伤机制及可能通路。方法4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野生型标准饮食(WT)组(n=6)、纯合子标准饮食(GCDH-/-)组(n=11)、野生型高赖氨酸(WT+Lys)组(n=8)、纯合子高赖氨酸(GCDH-/-+Lys)组(n=13)、野生型高赖氨酸加维生素E(WT+Lys+VE)组(n=7)、纯合子高赖氨酸加维生素E(GCDH-/-+Lys+VE)组(n=12)。WT组和GCDH-/-组给予标准饮食(常规大鼠饲料),余4组给予4.7%高赖氨酸加强饲料,自由进食水。WT+Lys+VE和GCDH-/-+Lys+VE组于每天上午10点维生素E[100 mg/(kg·d)]灌胃1次,其余各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及存活情况。干预28 d后腹腔注射100 g/L水合氯醛麻醉后断头取脑获取海马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海马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活性;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海马P38、c-Jun N-氨基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GCDH-/-+Lys组大鼠存活比例为9/13,GCDH-/-+Lys+VE组大鼠为11/12。干预第7天开始,GCDH-/-+Lys组、GCDH-/-+Lys+VE组大鼠体质量均显著低于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激指标检测结果:与WT组相比,GCDH-/-+Lys组和GCDH-/-+Lys+VE组大鼠海马组织MDA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T组比较,GCDH-/-+Lys组大鼠GPx活性、CAT活性、SOD活性显著减弱,GSH含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CDH-/-+Lys组比较,GCDH-/-+Lys+VE组大鼠GPx活性、CAT活性、SOD活性显著增强,GSH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与WT组比较,GCDH-/-+Lys组和GCDH-/-+Lys+VE组大鼠海马P38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CDH-/-+Lys组比较,GCDH-/-+Lys+VE组P38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赖氨酸饮食GCDH-/-大鼠海马存在氧化应激损伤,其可能机制与激活P38启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有关;维生素E可降低P38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 标签: 戊二酸尿症Ⅰ型 GCDH-/-大鼠 海马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检测KA致痫后鼠海马Caspase-3酶活性动态变化.方法运用FIENA法特异性体外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KA致痫后6h,鼠海马即有Caspase-3活性显著增高,一周内保持高水平,10天开始下降;而正常鼠海马几乎无活性Caspase-3检出.结论Caspase-3参与癫痫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损害,特异性Caspase-3酶抑制剂能预防癫痫后凋亡的发生.

  • 标签: 癫痫 CASPASE-3 海人藻酸 细胞凋亡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注射 Kainate诱导的大鼠边缘叶发作模型 .检测 caspase-12大鼠海马神经元表达。方法:立体定位海马注射 Kainate诱导诱导激活海马内的 KAI受体后,以持续记录脑电、局部脑血流( rgional cerebral blood flav, rCBF),用 TUNEL染色和 ciesyl viole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存活和凋亡;用免疫荧光和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 caspast-12的表达。结果: 4h时 caspase-12出现裂解片段, 8h时出现 TUNEL阳性细胞, 24h时达高峰。脑室内注射 caspase-12抑制剂 zrLEHrHluoKmettylketoneCzrLEHDfmk)可减少 TUNEL阳性细胞,增加存活神经元;后在 KA注射同侧海马的 CA3区神经元 caspasd免疫反应性增强;对侧海马未见 TUNEL阳性细胞及 caspase-12的上述变化。发作前后 rCBF无明显变化。结论: Kainate可诱导 KAI的激活。 caspase-12可能是 KAI的靶点,也可能是神经元损伤的潜在靶点。

  • 标签: Kainate 海马 caspase-12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并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神经元纯度。【方法】分离出生12h内的新生sD大鼠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吹洗。收集上清液接种,4-5h后更换饲养液培养神经元,每3d换液1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采用DAPI和NeuN双染法鉴定神经元纯度。【结果】海马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达90%左右。【结论】该方法培养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为研究与海马神经元相关的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海马神经元 原代培养 形态学特征 免疫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模型组和康复组,每组15只。造模3天后给予不同处理,康复组进行水迷宫训练,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处置。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训练前)、训练7天、14天、21天后进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海马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造模前明显下降(P<0.05),给予康复训练后学习记忆能力均有所恢复,且康复组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学习记忆恢复显著(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 标签: 康复训练 大鼠 脑梗死 学习记忆
  • 简介:目的观察实验性铅中毒对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NOS)性的影响,探讨NOS在铅中毒中枢系统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按45mg/kg剂量行醋酸铅灌胃30d;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总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测定采用NOS催化L-Arg和氧分子生成NO法。结果与空白对照纽大鼠比较,染铅组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总NOS活性明显降低,而iNOS活性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铅可以使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总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升高。

  • 标签: 一氧化氮合酶(NOS) 海马 大脑皮质
  • 简介: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研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海马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为筛选脑损伤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总蛋白.硝酸银染色,PDQuest7.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获得的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检测到的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查阅蛋白质数据库得到所需蛋白质相关信息,分析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4h、8h、12h、24h和48h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质.每组样品电泳重复3次,每帧图谱检测到1800余个蛋白质点;选择2个背景清晰、重复性及分辨力良好、在各组表达差异明显并呈现时序性变化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结果经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共获得18帧图.每组3帧,其中对照组及损伤后12h组蛋白质图谱显示分离效果良好,蛋白质点清晰,点染色程度较深,数目较多,横纹和纵纹较少,图谱平均匹配率〉80%。采用PDQuest7.0图像分析软件对蛋白质图谱进行定量分析证实,相对分子质量为58.00×10^3的差异蛋白质为葡萄糖调节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58),在损伤后4h、8h和12h表达水平上调;相对分子质量为28.40×10^3的差异蛋白质为蛋白酶体α亚单位3型,在损伤后4h、8h、12h、24h和48h表达水平均上调。结论葡萄糖调节蛋白58和蛋白酶体α亚单位3型可能与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为探讨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 标签: 脑损伤 海马 蛋白质类 电泳 凝胶 双向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SD雄性大鼠灌胃给药绞股蓝,再进行力竭性游泳实验,对其机体内乳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探析绞股蓝成分是否对大鼠运动能力产生影响,以及该物质成分是否能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以及加快恢复过程的机制,分析中枢性疲劳下大鼠海马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绞股蓝对运动力竭下的大鼠海马神经递质变化的影响,探讨绞股蓝抗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为进一步开发绞股蓝类运动保健品,为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 标签: 绞股蓝 运动性中枢疲劳 神经递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电针刺激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大鼠百会穴和大椎穴,观察海马组织头蛋白(Noggin)mRNA的表达,以及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120只,采用改良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04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2只;再按照治疗时间的不同,将每组大鼠再细分为治疗后第1、2、4、6周四个亚组,每个亚组13只。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和大椎穴,电针输出电流1 mA,频率15 Hz连续波,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7次后休息2 d;模型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于治疗后第1、2、4、6周,每亚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进行BrdU注射,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情况;利用Morris水迷宫神经行为学检测,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神经组织Noggin mRNA的表达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规律。结果电针组大鼠在第2、4、6周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大鼠(P<0.05或P<0.01);电针组海马组织Noggin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的BrdU阳性细胞多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且各组的BrdU阳性细胞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均有减少(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大鼠海马Noggin mRNA含量均与BrdU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r=0.561,P=0.000),且电针组的相关系数大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控海马Noggin mRNA的表达促进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发生,从而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 标签: 电针 慢性脑低灌注 神经发生 神经干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大鼠HPA轴激素水平。探讨游泳锻炼预防抑郁症的可能途径。方法:将选定的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运动组(E)、模型组(M)、运动应激组(ES)和运动应激运动组(ESE)。实验共14周,前10周,C组、M组正常饲养;E组、ES组、ESE组每周运动6次,前3周游泳时间从10min递增至60min,每周增加20min,并保持此运动时问7周;后4周,C组正常饲养,E组继续运动;M组、ES组和ESE组接受28天的慢性应激。期间ES组停止运动、ESE组继续运动。实验结束后,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检测动物HPA轴激素水平。结果:(1)M组大鼠体重增长显著降低、水平和垂直活动明显减少,食物和蔗糖溶液消耗量下降,M组动物肾上腺、海马组织和血浆中的皮质酮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E组;ES组和ESE组动物显著低于M组。(2)M组动物下丘脑组织中CRH、垂体组织和血浆中ACTH含量显著高于C组,ES组和ESE组则显著低于M组。结论:游泳锻炼在应激状态下可能是通过维持HPAA自身的负反馈功能和降低海马组织中皮质酮含量,防止海马受损,维持海马在应激状态下抑制HPAA的功能达到预防抑郁的效果。

  • 标签: 应激 抑郁 锻炼 HPA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芍药苷对醋酸铅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于2020年9月,从胎鼠中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确定醋酸铅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浓度及时间,芍药苷细胞毒性研究评价芍药苷浓度及其对醋酸铅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依据结果选取不同浓度芍药苷干预海马神经元细胞,作用24 h后,加醋酸铅染毒,同时设空白组和模型组,测定海马神经元细胞中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ERK (p-ER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p38 MAPK (p-p38MAPK)、c-Jun氨基端激酶(JNK)、磷酸化JNK (p-JNK)蛋白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细胞经免疫荧光化学染色鉴定后,给予醋酸铅处理,MTT结果显示醋酸铅浓度25 μmol/L,处理24 h毒性效果最佳。80 μmol/L以下浓度芍药苷对海马神经元细胞均无细胞毒性作用;与模型组比较,20、40、80 μmol/L芍药苷干预组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细胞中ROS活力、LDH释放水平、MDA和Caspase-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力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40、80 μmol/L芍药苷干预组海马神经元细胞中ROS活力、LDH释放水平、MDA和Caspase-3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40、80 μmol/L芍药苷干预组海马神经元细胞中p-ERK/ERK比值明显升高(P <0.01),p-p38MAPK/p38MAPK和p-JNK/JNK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芍药苷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下调p-p38MAPK、p-JNK蛋白表达,上调p-ERK蛋白表达,抑制醋酸铅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 标签: 海马 神经元 细胞凋亡 芍药苷 醋酸铅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铜饮食对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及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高铜饮食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普通水,高铜饮食组大鼠喂食硫酸铜含量为1 g/kg的高铜饲料和0.185%浓度的硫酸铜去离子水12周。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海马中铜的含量,并通过刻板行为实验、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铜饮食组大鼠血清铜[(1.67±0.69)mg/L、(1.98±0.24)mg/L,t=17.53,P<0.05]及海马组织游离铜[(3.52±1.24)mg/g、(4.78±0.57)mg/g,t=10.34,P<0.05]的含量高,刻板行为评分明显高[(0.29±0.08)分、(2.97±0.72)分,t=14.33,P<0.01],旷场实验中穿行空格数[(153.40±24.73)个、(92.46±19.46)个,t=7.50,P<0.01 ]和直立次数均少[(19.34±1.98)次、(10.57±2.71)次,t=10.12,P<0.01],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平均潜伏期长[(3.14±1.67)s、(8.29±2.26)s,t=7.10,P<0.01],空间探索实验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少[(7.89±2.48)次、(2.98±1.73)次,t=3.23,P<0.01]。高铜饮食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海马区GAP43[(1.03±0.05)、(0.48±0.02),t=39.56,P<0.05]、MAP2[(0.93±0.05)、(0.30±0.08),t=25.86,P<0.05]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高铜饮食可使大鼠多种神经行为功能指标异常,而海马区神经元突触界面MAP2及GAP43的表达减少可能参与了神经行为功能中学习记忆损害的发生过程。

  • 标签: 神经行为功能 学习记忆 生长相关蛋白43 微管相关蛋白2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海马REV-ERBα在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360~380 g,12~14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手术组(S组)、手术+二甲基亚砜组(SD组)和手术+SR9009组(SS组)。S组、SD组和SS组在七氟烷麻醉下进行剖腹探查术;SD组于剖腹探查术前1 h时于海马CA1区注射含0.1%二甲基亚砜的生理盐水,每侧2 μl;S+SR9009组于剖腹探查术前1 h时于海马CA1区注射REV-ERBα激动剂SR9009(溶于含0.1%二甲基亚砜的生理盐水中),每侧2 μl。分别于术后1和3 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术后3 d水迷宫实验结束后1 h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EV-ERBα、脑和肌肉ARANT样蛋白1(BMAL1)、突触素(SYN)、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GRIN2B)表达水平;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及尼氏小体形态,并行存活神经元计数。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SD组术后1和3 d时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REV-ERBα、BMAL1、PSD95、SYN和GRIN2B表达下调,CA1区存活神经元计数降低(P<0.05);与S组和SD比较,SS组术后1和3 d时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增多,海马REV-ERBα和PSD95表达上调,CA1区存活神经元计数升高(P<0.05),BMAL1、SYN和GRIN2B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和SD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V-ERBα激活可改善大鼠POCD,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PSD95表达,减轻神经元损伤有关。

  • 标签: 核受体亚家族1 D组,成员1 海马 认知功能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采用连续灌胃染毒的方法,探讨了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acid,PFOA)经口急性染毒对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选择雄性Wistar大鼠40只,实验组PFOA染毒剂量分别为2、8、30mg·kg^-1(bw).连续灌胃染毒7天后,制备海马单细胞悬液,采用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使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机法(HPLC/MS-MIS)检测血清与脑组织中PFOA浓度.结果表明,染毒组大鼠血清与脑中PFOA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血清与脑中PFOA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611,P〈0.01).PFOA染毒8、30mg·kg^-1(bw)实验组海马细胞[Ca^2+]。分别为(207.89±22.84)nmol·L^-1和(284.19±14.75)nmol·L^-1,显著高于对照组((141.68±11.47)nmol·L^-1)和PFOA染毒2mg·kg^-1(bw)实验组((147.38±19.23)nmol·L^-1)(P〈0.01).大鼠脑、血清中PFOA浓度分别与海马[Ca^2+].存在正相关关系(r^2=0.552,P〈0.01;r^2=0.756,P〈0.01).研究结果显示,PFOA暴露可使血清和脑组织中PFOA浓度增加,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Ca^+].升高.

  • 标签: PFOA 大鼠 海马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 简介:目的探讨托吡酯时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戊四氮致痫模型,大鼠癫痫发作后连续给予托吡酯80mg/(kg·d)和40mg/(kg·d)),共14d.以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原住检测海马CA1和CA3区的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均出现TUNEL阳性细胞.对照组,海马CA1、CA3区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5.83±4.58)个和(36.83±3.87)个;40mg/(kg·d)托吡酯组分别为(31.52±3.43)个和(32.35±4.69)个;80mg/(kg·d)托吡酯组为(21.17±3.06)个和(21.16±3.87)个.80mg/(kg·d)托吡酯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40mg/(kg·d)托吡酯组TPM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PM对癫痫发作后神经元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托吡酯 癫痫 大鼠 海马神经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西汀(fluoxetine,Flx)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抑郁(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模型大鼠海马脂质的影响。方法30只Sprague-Dawley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CUS组和CUS+Flx组,每组10只。CUS组和CUS+Flx组大鼠连续28 d每天接受一至两种随机的刺激,进行CUS造模,随后这两组大鼠分别接受腹腔注射1 ml/kg生理盐水和10 mg/kg氟西汀,每天1次,连续14 d。Sham组大鼠在笼中正常饲养28 d,然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每天1次,连续14 d。在最后一次注射后24 h进行糖水偏好实验,随后处死大鼠,分离大鼠海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脂质水平检测,采用SIMCA-P 14.1和LipidSearch software version 4.1软件进行脂质相对含量分析。运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多组间的比较,Bonferroni进行事后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进行大鼠行为学指标和海马脂质分子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3组大鼠糖水偏好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30,P<0.001)。其中,CUS组大鼠[(43.57±12.38)%]糖水偏好率明显低于Sham组[(67.09±11.81)%]和CUS+Flx组[(62.74±8.5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脂质检测分析显示,三组间存在95个差异性脂质小分子,主要分布于甘油磷脂类和鞘脂类。相关分析发现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类的脂质小分子中PE(34∶1e)+H、PE (18∶1p/20∶1)+H、PE(18∶1/18∶1)+Na、PE(36∶2p)-H、PE(16∶0/20∶4)-H、PE(18∶0/18∶2)-H、PE(16∶0e/22∶6)-H、PE(18∶1/20∶4)-H及鞘脂类的CerG1(d18∶2/24∶0+O)+H与大鼠糖水偏好率呈负相关(r=-0.477,-0.433,-0.603,-0.382,-0.464,-0.482,-0.514,-0.511,-0.490;均P<0.05)。而PE(42∶6p)+Na、PE(34∶0p)-H和鞘脂类SM(d22∶1/16∶0)+HCOO与大鼠糖水偏好率呈正相关(均r=0.379,0.397,0.388;均P<0.05)。结论氟西汀对CU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海马甘油磷脂及鞘脂类水平有关。

  • 标签: 抑郁症 海马 脂质组学 氟西汀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是否对新生大鼠海马线粒体造成损伤,以及兴奋性氨基酸受体AMPA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8只7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丙泊酚+AMPA受体激动剂AMPA组(丙泊酚+AMPA组)和丙泊酚+AMPA受体抑制剂CNQX组(丙泊酚+CNQX组),每组12只。丙泊酚各组大鼠腹腔注射30 mg/kg丙泊酚,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 mg/kg;各组均于首次给药后每隔20 min给予首剂量的1/2,每日3次,连续注射3 d。丙泊酚+AMPA组和丙泊酚+CNQX组分别于首次给药后经左侧脑室注射1 g/L的AMPA或CNQX 5 μL。各组给药3 d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AMPA受体谷氨酸受体(GluR1、GluR2)亚单位的总蛋白(T)及膜蛋白(M)表达量,并计算二者比值(M/T);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磷酸化DRP-1(p-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表达;同时测定海马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ATP相关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处理后大鼠海马GluR1的表达及其M/T比值均明显升高,而GluR2的表达及其M/T比值则明显降低,ATP含量及ATP相关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时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而Mfn2表达明显下降,说明反复多次腹腔注射30 mg/kg丙泊酚可导致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与丙泊酚组比较,加入AMPA激动剂后,GluR1表达及其M/T比值进一步升高〔T-GluR1蛋白(T-GluR1/β-actin):2.41±0.29比1.72±0.11,M-GluR1蛋白(M-GluR1/β-actin):1.18±0.15比0.79±0.09,M/T比值:0.78±0.12比0.46±0.08,均P<0.01〕;GluR2表达明显升高〔T-GluR2蛋白(T-GluR2/β-actin):0.65±0.13比0.30±0.14,P<0.01;M-GluR2蛋白(M-GluR2/β-actin):0.17±0.05比0.13±0.07,P>0.05〕,但其M/T比值进一步降低(0.27±0.10比0.41±0.08,P<0.05);ATP相关酶活性进一步降低,ATP含量进一步下降(μmol/g:0.32±0.07比0.70±0.10,P<0.01);线粒体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升高〔DRP-1蛋白(DRP-1/GAPDH):2.75±0.36比1.70±0.19,p-DRP-1蛋白(p-DRP-1/GAPDH):0.99±0.14比0.76±0.15,均P<0.05〕,Mfn2表达进一步下降(Mfn2/GAPDH:0.23±0.12比0.54±0.12,P<0.05),说明AMPA激动剂增加了大鼠神经细胞膜上AMPA受体GluR1亚单位的表达,同时使GluR2向细胞内移动,从而加剧了丙泊酚所致的线粒体损伤。而加入AMPA抑制剂后,与丙泊酚组比较,GluR1表达及其M/T比值均明显降低〔T-GluR1蛋白(T-GluR1/β-actin):0.99±0.14比1.72±0.11,M-GluR1蛋白(M-GluR1/β-actin):0.21±0.07比0.79±0.09,M/T比值:0.21±0.07比0.46±0.08,均P<0.01〕;GluR2表达变化则不明显,但其M/T比值明显升高(0.59±0.09比0.41±0.08,P<0.05);ATP酶活性明显升高,且ATP含量明显上升(μmol/g:0.87±0.12比0.70±0.10,P<0.05);线粒体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DRP-1蛋白(DRP-1/GAPDH):1.18±0.17比1.70±0.19,p-DRP-1蛋白(p-DRP-1/GAPDH):0.37±0.10比0.76±0.15,均P<0.05〕,而线粒体Mfn2表达则明显升高(Mfn2/GAPDH:0.78±0.10比0.54±0.12,P<0.05),说明AMPA抑制剂通过抑制GluR1亚单位的表达,促使GluR2亚单位向细胞膜移动,从而缓解了丙泊酚导致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产能及动力学损伤。结论连续3 d多次腹腔注射丙泊酚30 mg/kg,可引起7日龄新生大鼠海马AMPA受体GluR1亚单位表达升高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GluR2亚单位表达下降且向细胞内移动,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及动力学损伤;AMPA受体激动剂可加重上述损伤,而AMPA受体抑制剂可减轻这一损伤。

  • 标签: 丙泊酚 AMPA受体 线粒体 新生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