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东汉名士朱穆说:“古之明君必有辅德之臣、规谏之官。”这话千真万确。汉文帝开明,广开言路,便出了贾谊之辈,其谏论影响深远;唐太宗开明,明于纳谏,也成就了魏征等诤臣的英名。这些都是明君,

  • 标签: 语言 奏疏 古代 汉文帝 唐太宗 明君
  • 简介:奏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民上奏帝王文书的总称。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性和工具性的应用文体,奏疏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文体特点。清朝“同治中兴”的功臣曾国藩一生所上奏疏数以千计。他认为奏疏应做到语言明白显豁、思想忠爱笃诚、气象光明俊伟。而这些无疑对现代公文的语言、风格、内容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曾国藩 奏疏 文体观 创作
  • 简介:“留中”指皇帝将臣属的奏疏不做批示下发而留置内廷。万历朝奏疏“留中”事例萌于神宗初政时期,万历中期以后趋于严重,成为凸显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使得国家行政中枢的运转机制被破坏,政府功能亦随之下降。万历朝奏疏“留中”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后张居正时代国家行政中枢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君臣双方的严重冲突。奏疏“留中”既反映万历朝政治上层统合力之趋弱,又映衬出明代政治文化对君主绝对专制保留的些许约束,这种约束与明代士大夫的政治价值意识密切相关。

  • 标签: 万历 奏疏 留中 士大夫 政治文化
  • 简介:1875年,郭嵩焘上书同治帝,借海防言说洋务之事,其《条议海防事宜》奏折之中的"三策"和"四条"高度浓缩了他的思想理论,其中既有对洋务运动甚至对整个社会一针见血的批评,也不乏对西方社会先进之处的赞誉。郭嵩焘是洋务派的智者、维新派的先驱。

  • 标签: 《条议海防事宜》 郭嵩焘 海防
  • 简介:幼帝康熙继位之初,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等四大臣辅政。至康熙八年(1669年),辅政结束,康熙帝亲政。在九年半的辅政期间,四大臣所上奏疏当为数不少,然今日可见者仅一,故著录题名为"辅政大臣遏必隆、鳌拜满文奏疏"。该满文奏疏当成于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即索尼去世之后,苏克萨哈获罪之前。遏必隆、鳌拜以此满文奏疏提请康熙皇帝"亲近忠正贤良之人,远离巧诈奸恶之人",暴露了康熙帝亲政前后满洲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与权力斗争,也反映出清初的汉化对满洲统治集团核心成员的影响。满文奏疏中多种皇帝称谓词语的使用,体现了以宗亲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满洲统治集团构成特点,以及与汉王朝相同的家国一体统治。

  • 标签: 鳌拜 康熙帝 辅政大臣 满文奏疏
  • 简介:福建地处东海之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之地。康雍乾时期,福建督抚多次就天主教上疏。这些奏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撞击。本文以张伯行、觉罗满保、周学健的奏疏为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他们是从风俗人心、地方秩序、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天主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他们提出的禁教措施越来越严厉。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且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清廷对外政策的走向息息相关。

  • 标签: 福建督抚 奏疏 天主教 文化冲突
  • 简介:《明孝宗实录》与相关明人文集都是研究明孝宗在位期间历史之重要史料。其中《明孝宗实录》所收奏疏虽多删节,而记载了该时期之基本史实,全面而系统,相关明人文集所收奏疏则记载了与文集撰写者相关之史实,虽着眼局部,而具体详细,为局部特写,两者有互相补充之益。二者在记载史实方面又皆因体裁限制、抄写不慎、主观因素等影响,而各有其不足,包括史实失误、避讳隐瞒、文字不确等,将其相关部分进行对比,更可校正失误、求得真相.总之,在历史研究中重视《明孝宗实录》与相关明人文集所载奏疏皆予利用,极为必要。

  • 标签: 《明孝宗实录》 相关明人文集 奏疏 价值比较
  • 简介:2007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明抄本《兵部奏疏》作为《中国文献珍本丛书》之一种影印出版,为明代蒙古史和明蒙关系史学者带来极大便利。本文就其主要内容进行概要的介绍,并对此书《序言》做了必要的补充和勘正。同时在明蒙关系史的大背景下讨论了该书文本的形成过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于《序言》所涉及的几个问题(三娘子、把汉那吉和俺答汗三者关系,把汉那吉投奔明朝的时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另外,笔者在文末为本书编排了目录,以便学者利用。

  • 标签: 中国文献 图书馆藏 明抄本 奏疏 国家 文献缩微复制
  • 简介:在近日召开的“第31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2015年度优秀古籍图书评奖会”上,云南师范大学邹建达教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清前期云南督抚边疆事务奏疏汇编(全6卷)》获一等奖。

  • 标签: 云南师范大学 一等奖 清前期 古籍整理 汇编 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