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对仗也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但是这并列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很多讲究的,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分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因为词的对仗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我们只要把律诗的对仗学好了,词中的对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标签: 仗奥妙
  • 简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 标签: 对仗 对偶句 格律诗词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实验教科书
  • 简介: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在注释乐雷发的诗句“红蜻蛉伴绿螳螂”(《秋日行村路》)时指出:“古人诗里常有这种句法和颜色的对照,例如自居易《寄答周协律》:‘最忆后庭杯酒散,红屏风掩绿窗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这种句法,我姑且称为句中对仗,颜色对照。既然是“古人诗里常有”,那么也可以算作古代诗人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法。句中对仗,两种景物意象并置,并借助其问的动词表现它们的各种微妙关系,使诗句紧凑浓缩,言简意丰。颜色对照,则使景物意象更鲜丽悦目,并组合成美妙的画面。由于这种句子都是写景句,往往被诗人置于诗的结尾,借以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使诗的意境含蓄不露、意味深长,成了全诗的点睛之笔。下面,我从唐宋诗中采撷数例,与同好者一起品味这种颜色对照的写景佳句。

  • 标签: 对仗 景物 意象 写景 佳句 唐宋诗
  • 简介:楹联,是我国独具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体制小巧,风格多样,用途极广。其中有文艺性的,有实用性的,但无论哪种在写作上人们无不竭精殚虑,于形式美和内容、意境之美上穷力追攀,旋展才情。因此它实是我国“美文”的一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都是文学的,是我国独具的一种袖珍型的文学样式。楹联文学在我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极盛于明清两代。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平头百姓,贩夫走座,没有不熟悉它的。其参与面之广没有哪种文学样式能与之匹敌,早已成为全民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样式,在今天仍有其很强的生命力。

  • 标签: 动补结构 文人雅士 动宾结构 状中结构 形式美 于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谈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王新霞中国古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成就甚高。对仗艺术之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重视与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仗的形式是古代诗人们从汉语结构的特点出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又是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的综合体现。按照近体诗的结构...

  • 标签: 流水对 杜甫《春夜喜雨》 近体 并列关系 刘禹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简介:律诗及其对仗,历来为旧体诗研究者所关注。不过,从认知角度来研究的,似不曾见到。文章作一个尝试。基于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我们看到律诗及其对仗,都是以整齐对称和错落参差以及“起点—路经—终点”认知图式为认知底蕴的。而这些认知底蕴可以从律诗及其对仗的语言的意义内容与语言的形式两个方面看到。这是文章探究的出发点,也是文章探究的归宿。

  • 标签: 律诗 律诗对仗 认知 认知底蕴
  • 简介:在中学的古诗文教学中,常常遇到对偶和对仗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它们二者的关系如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法。现代汉语讲"修辞格"的部分只有"对偶"的条目,而没有"对仗"。一些讲授古代汉语或古代

  • 标签: 对仗不同 对偶对仗
  • 简介: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宋老师要我来给大家讲一堂诗词课,我选了一个题目叫“绝句法浅说”.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因为在中国的古体诗词里面,绝句是最简短的,只有四句,学起来相对容易上手.但是,简短不等于简单,它的结构形式变化极其丰富,人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只是绝句形式的一种.只有了解、掌握了各种变化,才能在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写出好的作品来.今天,我就用一些同学们最为熟悉的诗例,用最简捷的方法、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做一个系列的分析.

  • 标签: 律诗 句法 对仗 古体诗词 起承转合 创作实践
  • 简介: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对联格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对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系设置和课程标准看,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现状是,初中语文课程淡化了对语法的教学,学生对词性还好理解,而对短语结构就基本是空白了;另外受教学时间和任务的限制,学生对声律的练习也不够,大多数的阅读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用眼睛看。

  • 标签: 学生 声律 对仗 对联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标准
  • 简介:杜甫的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这些叠音明显比单音具有表现力,用在对仗句中比用在单句中又更具表现力。老杜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汉语这一特点,使叠音对仗在他的诗歌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喧宾夺主功能,叠音成了诗句意境和情感表达的重心;词性变异功能,叠音与组成叠音的单音词性有别;多向延伸功能,不同的叠音相对仗可以引导读者向不同的方向联想。

  • 标签: 杜甫诗歌 叠音对仗 喧宾夺主 词性变异 反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