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手背支侧支皮神经体表投影的解剖研究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我院通过标本解剖及术中观察,研究发现神经手背支侧支自尺骨茎突背侧走行至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其走行的体表投影为手掌背部背侧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利用此特点指导5例神经手背支侧支营养血管皮瓣的精准设计与切取,同时在19例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地避免该神经的损伤。结果皮瓣全部存活,色泽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患者均随访1.5~3.0个月,骨折均获解剖复位,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伴有神经手背支损伤所致的麻木及浅感觉消失的症状;第五掌骨颈骨折术后按照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1例。结论通过手掌背侧的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定位,发现恒定走行的神经手背支侧支体表投影,从而在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避免神经的损伤;指导神经手背支侧支营养血管皮瓣达到术前精准设计、术中精细切取,是一种简单实用、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尺神经 解剖学 体表投影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肘部神经的血液供应,设计带血供神经前置的手术方法。方法28侧防腐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测量肘部神经血供来源和血管外径及血管长度的相关数据。4侧防腐成人上肢标本模拟临床,设计带伴行血管神经前置术。结果肘部神经血供有3个来源:侧上副动脉、侧下副动脉和倒返动脉后支。3条动脉从起始处至肱骨内上踝的距离分别是(15.2±0.9)cm,(4.8±0.6)cm和(4.7±1.1)cm。伴随神经行走的距离分别是(16±1.3)cm,(5.1±0.3)cm和(5.6±0.9)cm。结论带血供神经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是完全可行的。

  • 标签: 尺神经 动脉 解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桡神经浅支移位端侧吻合修复神经高位损伤,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及手内在肌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的雄性猕猴6只,每只动物双侧上肢为研究单位,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侧。第一组在高位切断神经,再重新吻合。在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游离后移位与神经作端侧吻合(外膜开窗)。第二组在高位切除神经3cm,两断端均折叠结扎。腕部处理同第一组。第三组高位神经处理同第一组。腕部不作处理。分别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猴小鱼际肌组织、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及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制作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变化并观察术后猴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第一组神经纤维密度、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第二组术后神经纤维密度、数量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也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第三组肌纤维数量减少明显,神经纤维数量也减少明显,大部分肌纤维最终萎缩伴玻璃样变,间质小鱼际肌组织出血,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个月观察到第一组雄猴手内在肌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第一组雄猴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第二组雄猴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但较C组程度轻,未见手内在肌功能恢复,第三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明显萎缩。结论桡神经浅支移位端侧吻合能有效减缓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高位神经损伤修复后神经的再生、长入争取了时间,创造了良好条件。

  • 标签: 感觉神经移位 端侧吻合 高位损伤 实验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远端桡骨骨折并发神经损伤的治疗对策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远端桡骨骨折患者合并有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探查减压术。结果观察组的获优率为5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P<0.05)。治疗后的4-5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远端桡骨骨折愈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100%,对照组为7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远端桡骨骨折并发神经损伤患者时,应该实施神经探查减压术,清楚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康复率。

  • 标签: 远端桡骨骨折 尺神经损伤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桡骨双骨折手术中行臂丛肌间沟径路联合神经阻滞与单纯臂丛肌间沟径路阻滞的效果。方法实行、桡骨双骨折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患者40位,年龄18~75岁,ASA1~2级。随机分为两组。臂丛肌间沟径路阻滞组(A组),臂丛肌间沟径路联合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20例。结果A组病人术中情况与T0比较,HR、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中情况与T0比较,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分别比较HR、MAP,在T1、T2、T3、T4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SPO2在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追加静脉麻醉药。结论桡骨双骨折病人手术行臂丛麻醉时,选用肌间沟径路联合神经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达到了和全身麻醉一样的效果,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臂丛肌间沟径路 尺神经 尺桡骨双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无症状肘管神经脱位组及对照组的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评价两组神经的僵硬度,以探讨无症状肘管区脱位神经的高分辨率超声及SWE特征。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独立对38例无症状受试者(76侧肘)于屈伸肘关节时进行高频超声动态检查,判断其脱位与否,分为脱位组及对照组,并分别测量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然后行SWE检查,分别测量剪切模量值。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者一致性的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结果15.8%(12/76)的受试对象可见神经脱位。脱位组肘管区神经最大直径(0.194±0.022) cm与对照组相应位置神经直径(0.181±0.023)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8,P>0.05),脱位组肘管区神经CSA(0.064±0.009) cm2及SWE(43.629±6.737) kPa与对照组相应位置神经CSA(0.050±0.008) cm2及SWE(31.293±7.858)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对肘管神经最大直径、CSA及SWE值评价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一致性较好(ICC分别为0.941、0.819、0.843)。结论无症状受试者中存在神经脱位者其肘管神经的CSA及SWE值均显著增加,观察者一致性较好。高分辨率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可全面、定量地评估脱位神经的形态变化及力学性能,评估神经脱位并监测其进展。

  • 标签: 尺神经 脱位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Osborne韧带悬吊式前置神经术治疗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确诊的32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术中应用Osborne韧带作为筋膜韧带悬吊神经完成前置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17个月,平均(9.0±0.5)个月。感觉恢复:术后第1天患手麻木感开始减轻24例,术后3个月开始减轻6例,术后1年仍存在2例。手内肌恢复:肌肉萎缩恢复正常9例,部分恢复20例,无恢复3例。畸形恢复:所有患者爪形手畸形无进一步加重,其中7例明显缓解。采用顾玉东的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0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使用Osborne韧带作为筋膜韧带悬吊前置的神经,能够制造光滑无张力的隧道,减少神经滑脱及粘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 Osborne韧带 前置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神经前置术式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依据和疗效。方法12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神经松解+皮下前置、神经松解+筋膜瓣下前置,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疗效评价优6例,良4例,可1例,差1例,手术优良率83.3%,无并发症。结论早期手术是处理肘管综合征的原则,神经前置是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 标签: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肘管综合征及上臂神经离断的患者采取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严重肘管综合征及上臂神经离断的患者进行分组,40例常规组(神经外膜吻合手术及神经松解前置术的方法)、40例研究组(神经外膜吻合手术及神经松解前置术的方法外加正中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方法)。观察分析组间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组间差异明显可见(P

  • 标签: 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转位修复方法 严重肘管综合征患者 神经外膜吻合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