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技术在我国日渐普及,但理念未被正确地掌握和应用。理念是一种医学和外科技术治疗疾病的观念,是把手术对正常组织(主要是神经血管)的损伤控制到最小程度,同时最大程度地处理病灶,使患者尽可能获得最佳疗效。本文就非手术治疗、术前设计和规划、多模态技术、手术中"度"的把握、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等神经外科理念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标签: 显微神经外科 微创手术 多模态技术
  • 简介:摘要手术过程中的实时指导环节中有相对重要的应用,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医疗人员明确患者出现病变问题的边界以及具体位置,提升现代医疗手术创化程度。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根据对神经外科手术与全新的神经导航技术的了解,对该项技术在创化的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际应用进展加以详尽地列举。

  • 标签: 神经导航技术 微创神经外科手术 应用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1992年Bauer和Hellwig首先提出“神经外科(minimallyinvasiveneurosurgery)”的概念以来,神经外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神经外科医生的思想中,其核心是在手术中最大限度地保护、恢复脑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解除病痛,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及手术并发症。近10多年来,经过国内、外的神经外科医生的积极探索以及临床实践,

  • 标签: 微创神经外科 外科医生 脑神经功能 手术并发症 医源性损伤 临床实践
  • 简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汉东教授主编的《神经外科手术彩色图解》(ISBN978-7-5537-0807-2)一书已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华手术彩色全解丛书之一,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周定标教授作序,实为一部兼具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神经外科专业参考书。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王汉东 神经外科专业 颅脑损伤 科学技术出版社 功能神经外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中实施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受治疗的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患者采取显微镜下常规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21例患者采取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0.41±0.11)h,显著短于对照组(3.25±0.69)h,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与对照组28.57%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患者中应用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助于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值得临床作出进一步观察和探究。

  • 标签: 微创手术 神经外科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为基础的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开颅组)以及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为基础的血肿清除术(组)各30例。开颅组采用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组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8例,急性脑积水需脑室外引流者12例,均使用手术操作。结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0.3±0.12)h,明显短于开颅组患者平均的手术时间(3.03±1.25)h。经手术治疗1周后,开颅组患者GCS得分(9.44±5.31)分,明显低于组的(14.12±5.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4周及半年后,组恢复良好比率明显高于开颅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组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开颅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为基础的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颅内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脑积水,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手术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较好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血肿清除术 微创血肿清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神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6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组与对照组,组30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为基础的血肿清除术使用CT引导立体定向进行穿刺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的手术时间(3.03±1.25)h要远高于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0.3±0.12)h。此外对照组死亡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大,组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小,恢复良好率要远高于对照组。结论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为基础的血肿清除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微创手术 神经外科 颅内血肿 开颅血肿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延长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仪器的使用寿命,充分满足手术需要,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方法实施专人管理,保证器械质量,改进器械管理流程,注重器械管理细节,确保仪器性能完好。结果节约成本,物尽其用,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结论对手术室器械仪器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手术医生的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器械 仪器 管理
  • 简介:自1846年Holmes首先描述“麻醉”后,即伴随产生了“麻醉深度”的概念。然而,直到1937年方形成由Guedel提出的经典乙醚麻醉分期。此后半个多世纪,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内涵不断更新,与之相对应的“麻醉深度”的概念亦处于探索和讨论之中。目前,更倾向于将麻醉视为一种状态,包括意识消失、感觉和运动阻滞及降低应激反应。不同麻醉药物旨在达到不同“组分”的要求,因此,全身麻醉经常辅用肌肉松弛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由于麻醉是多种成分的组合,现有的麻醉监测手段均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尚不足以满足实时、精确、客观监测的要求,至今仍普遍采用临床表现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探索麻醉深度监测方面亦颇有收获,不断地揭示和接近更为客观的监测指标,

  • 标签: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脑肿瘤神经外科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切除或减小肿瘤,缓解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手术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避免对患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方法:脑肿瘤神经外科手术通常分为开颅手术手术两种方式。开颅手术是传统且常用的方法,通过切开头皮、颅骨等步骤,直接暴露并切除肿瘤。手术则利用神经影像导航系统、脑电图监测、输尿管超声检测等先进技术,通过较小的骨窗或穿刺孔进入脑内进行肿瘤切除。结果:脑肿瘤神经外科手术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一般来说,早期发现和治疗的脑肿瘤手术效果较好。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也是评估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结论:脑肿瘤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脑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肿瘤的特点和患者的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尽量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此外,术后的康复护理和随访也是关键,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肿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外科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4例患有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技术与未使用手术技术实行临床手术,观察其手术记录以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使用手术的脑病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未使用手术的患者,并且在创口大小、术后疗效上明显优于未使用手术的患者。结论手术神经外科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技术值得相关医务人员研究发展。

  • 标签: 微创技术 神经外科 临床 手术
  • 简介: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神经外科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在五十年代初,由Lars莱克塞尔教授发现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这样的技术使神经外科医师通过集中照射大脑的深度和不易达到的病变,如脑肿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1随着现代光学的发展、手术器械的微型化以及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内窥镜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内窥镜神经外科学应运而生,并成为侵袭神经外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外科学的发展必须以解剖学为基础,解剖学先于外科学。现如今,在治疗手段上已从普通神经外科普及到显微神经外科,今后的神经外科应逐渐由显微神经外科发展到神经外科学领域。神经外科是以最小创伤的操作、最大限度保护、恢复脑神经功能、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决病痛,尽量减少医源性损伤。这代表了未来神经外科手术学将越来越人性化,将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文化,是以“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疗模式的一种表现2。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人文主义 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