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对微粒污染的影响及预防效果。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210份药剂均于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配置,入组时间为2018年9月-2020年9月,分组方式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开展,分别采用优化配药技术(实验组,n=105)及常规配药技术(对照组,n=105)开展静脉药液配置,分析微粒污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输注药液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分析微粒污染影响因素,并采用优化配药技术方式干预,可降低微粒污染

  • 标签: 配药技术 静脉输液 微粒污染 预防
  • 简介:摘要: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微粒观,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微观世界,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鉴于此,教师在展开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当中,就应该对微粒观的建构予以关注和重视。既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扩充和丰富,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微粒观的兴致和动力。又要对教学的形式做出一定的改变,采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 标签: 初中化学 微粒观 建构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价值。 方法 :选取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冠心病、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 200 例,所有人均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分析监测结果。 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以及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 P<0.05 ,但急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微粒水平无差异, P>0.05 。 结论 :血小板微粒水平可成为预测或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关注。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液微粒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和血液中血小板释放微粒数量变化的临床检验方法和意义,对比不同患者指标的差异,总结相应规律。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20年6月就诊的病患中按试验所需条件选择500人作为观察,静脉取血,制备样品,进行血小板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的异同。结果:静息状态下,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微粒值(6.9×105±2.7×106)最高,冠心病(6.4×105±1.9×105)和急性脑梗阻(6.2×105±3.4×106)患者次之,白血病(经化疗治疗后)微粒值(1.3×105±5.3×105)与健康无病体检者(1.1×105±5.8×106)几乎一致;活化状态下,活化后的健康无病体检者的血小板微粒值(1.8×105±4.9×105)大于静息状态的微粒值(1.1×105±5.8×106)。结论: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以及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对活化能力估计、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血液 血小板减少 血栓性疾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本研究共纳入3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其中6例合并栓塞,同时纳入膜性肾病、慢性肾炎及健康对照组各2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和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水平。结果发现AAV栓塞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未栓塞组(均P<0.01),活动期AAV组EMP、PMP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膜性肾病组、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且缓解期AAV组EMP、PMP水平亦高于慢性肾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P和PMP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性评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均P<0.05)。研究结果提示,EMP、PMP反映了免疫炎症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程度,可能与AAV疾病炎性反应和血栓形成有关。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血栓栓塞 内皮微粒 血小板微粒
  • 简介:摘要: 化学中的微粒观不是指知识内容中的特定方面或特定点,而是指学生在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化学思维的结构,这是化学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微观目光可以提高课堂化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讨论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多方面的微观世界并为学生构建化学物质微粒观。

  • 标签: 微粒观化学教学建立策略 初中化学 微粒观 教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BD患者血小板微粒的表达水平及其与IBD疾病活动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来源血小板微粒在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形成的能力。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8例IBD患者。UC患者(UC组)54例,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17、25和12例;CD患者(CD组)64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中、重度分别为27、22、9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格检查的35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无血小板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析血小板微粒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的关联。设立NET形成实验分组,分别为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6例)、IBD中性粒细胞组(6例)、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12例)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6例),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各组NET形成比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UC组和CD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别为2 184.5(2 817.0)个/μL、2 209.0(2 409.0)个/μ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76.0(407.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018、-6.426,P均<0.01)。UC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3 873.0(4 611.3)个/μL,高于轻、中度患者的1 248.0(1 888.0)个/μL和1 432.0(1 78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5、-2.547,P均<0.05)。CD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5 658.0(5 067.5)个/μL,高于CD缓解期、轻度和中度患者的1 327.5(1 934.0)个/μL、1 405.0(2 965.0)个/μL和2 300.0(1 552.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650、-1.955、-1.306,P均<0.05)。UC组与CD组,UC轻度与中度患者,CD缓解期与轻、中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和C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与DAI评分和CRP均呈正相关(r=0.406、0.358、0.325、0.256,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的NET形成比例为(14.67±5.35)%,高于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IBD中性粒细胞组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的(2.00±0.63)%、(1.67±0.82)%和(5.8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4、8.230、3.748,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的NET形成比例与IBD中性粒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血小板微粒具有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的作用,且IBD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较健康人更易诱导NET形成,可能通过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NET参与肠道的炎症过程。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胞外诱捕网 血小板微粒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高龄老年感染患者循环血微粒(MPs)的变化趋势,探讨MPs对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住院的年龄≥85岁的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年龄≥85岁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热2 h、第2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Ps水平,以膜联蛋白Ⅴ标记CD11b阳性MPs(AnnexinⅤ+/CD11b+ MPs)代表白细胞微粒(LMPs),以AnnexinⅤ标记CD66b阳性MPs(AnnexinⅤ+/CD66b+ MPs)代表中性粒细胞微粒(NMPs)。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老龄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8例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发热2 h时LMPs、NMPs即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对照组〔LMPs(个/μL):55.0(28.8,197.2)比19.0(13.5,28.3),NMPs(个/μL):226.5(123.3,516.5)比26.5(22.0,48.8),均P<0.01〕;随着对病情的控制,LMPs、NMPs逐渐下降,第2天时NMPs显著低于发热2 h时〔个/μL:106.0(40.0,309.0)比226.5(123.3,516.5),P<0.05〕,第7天时LMPs、NMPs均显著低于第2天时〔LMPs(个/μL):17.0(12.5,43.8)比42.0(13.0,117.0),NMPs(个/μL):30.0(15.8,62.0)比106.0(40.0,309.0),均P<0.05〕,且第7天LMPs、NM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各项炎症指标中,观察组发热2 h时NEUT明显高于对照组(0.70±0.09比0.59±0.04,P<0.01),而WBC、CRP及PC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升至高峰,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BC(×109/L):9.33±2.44比6.37±1.28,NEUT:0.78±0.08比0.57±0.04,CRP(mg/L):5.67±2.99比0.33±0.18,PCT(μg/L):0.80±0.67比0.07±0.03,均P<0.01〕;而第7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发热当天的LMPs和NMPs预警超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均高于WBC、NEUT、CRP、PCT〔0.888(0.763~1.000)、0.973(0.931~1.000)比0.679(0.346~0.811)、0.829(0.700~0.958)、0.607(0.404~0.811)、0.554(0.358~0.749)〕。结论LMPs和NMPs在发热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以预测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

  • 标签: 老年患者 感染 白细胞微粒 中性粒细胞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与晚期肺癌疾病进展(PD)的关系及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科常规治疗的88例晚期肺癌患者资料,检测治疗前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DH)、肿瘤标志物以及CD105+EMPs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EMPs数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肺癌进展的预测指标。结果88例晚期肺癌患者中,客观反应组60例,PD组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LDH、总微粒(MPs)、CD105+EM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105+EMPs≥70 events/μl(OR=3.623,95%CI为1.345~9.761,P=0.011)和LDH(OR=1.008,95%CI为1.001~1.015,P=0.032)能够预测晚期肺癌的进展。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晚期肺癌进展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示,曲线下面积为0.729(95%CI为0.620~0.837,P=0.001),敏感度为32.1%,特异度为91.6%,阳性预测值为64.2%,阴性预测值为74.3%。结论CD105+EMPs与晚期肺癌进展相关,CD105+EMPs联合LDH能够预测晚期肺癌的疗效。

  • 标签: 肺肿瘤,晚期 内皮细胞微粒 进展 预测
  • 简介:摘要:物质微粒观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核心理念,它是学生学好化学非常关键的基本素养。如何正确合理地培养学生对化学粒子的看法,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物质微粒观的深入分析,提出从微观视角理解和探索物质世界,最后总结出培养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具体措施,应用于化学教学中。

  • 标签: 化学教学 物质微粒观 教学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静脉输液制剂中采用不同配药方式对不溶性颗粒产生的影响。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300个静脉输液制剂均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入组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分组方式以回顾性分析方式开展,分别采用手工加工药物方式(对照组,n=150)及超净加药机药物配置方式(实验组,n=150)开展药物配置,分析药剂中的不溶性颗粒。结果 在非洁净治疗室环境下,实验组的15微米以上、5-15微米及5微米以下的不溶性颗粒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开展静脉输液制剂干预过程中,应用超净加药机进行药物配置,可降低药液中不溶性颗粒的数量。

  • 标签: 不同配药方式 静脉输液制剂 不溶性微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粒皮移植修复肥胖糖尿病下肢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34例肥胖糖尿病合并足部溃疡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1~74岁,采用伤口清创或联合负压吸引联合微皮粒部位进行修复,记录其溃疡创面面积和取皮面积、微粒皮扩展比,评估其愈合率和愈合速率,同时评估创面的愈合质量和瘢痕形成情况。结果共34例患者创面面积平均为(42.7±31.2)cm2,取皮面积平均为(12.1±9.3)cm2,微粒皮扩展比为8:1~5:1,34例患者的一期平均愈合率为(92.3±4.7)%,联合VSD负压与未采用VSD负压吸引清创治疗愈合率和愈合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的近期创面的愈合质量的总体优良达到97.1%;半年后随访瘢痕形成轻度共19例(55.9%),中度为11例(32.3%),重度为4例(11.8%)。结论微粒皮移植修复肥胖糖尿病下肢溃疡创面具有愈合率高、愈合质量良好的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微粒皮 移植 肥胖 创面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髋关节骨折患者高凝状态与其外周血中微粒(microparticles,MPs)水平的相关性,探讨清除MPs纠正髋关节骨折患者中高凝状态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65例我院骨科急诊收治髋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41例;年龄(75.6±9.8)岁(范围:58~9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转子间骨折38例,术前均摄X线片或行CT扫描确诊。同期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男8例,女12例;年龄(72.3±6.5)岁(范围:56~81岁)。实验及对照组均在清晨空腹下取2 ml抗凝全血,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对全血中提纯的微粒进行鉴定;全血差速离心获得无细胞血浆(cell free plasma,CFP)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中膜联蛋白-5(annexin V,AV)阳性MPs和来源于血小板AV+微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PMPs)的数量及应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酶生成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评价高凝状态程度,对与高凝状态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测定MPs水平是否为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各样本CFP在过滤去除MPs前后的凝血功能。结果电镜下MPs形态呈现囊泡状,具有完整的双层膜结构,大小在100~1 000 nm范围内,并且形态不均一,有不规则囊泡状和圆形的囊泡状的大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可以看到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外周血中MPs大小为(239.7±4.0)nm;对照组MPs分布大小为(247.7±3.3)nm,且二者MPs直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骨折患者循环AV+MPs计数的平均水平为(564±171)个/μl,PMPs平均(326±104)个/μl,正常人群AV+MPs计数的平均水平为(252±82)个/μl,PMPs平均(192±41)个/μl,两者AV+MPs,PMPs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骨折患者ACT值平均水平为(324±94)s,而正常人群ACT平均水平为(535±76)s,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PMPs、AV+MPs的水平可能是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将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V+MPs是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ACT间存在高度负相关(r=-0.822,P<0.05)。CFP测定凝血功能的结果为PT(10.8±0.46)s、APTT(30.6±1.56)s、Fib(3.08±0.36)g/L、INR(0.98±0.04)s、TT(19.3±0.62)s;而CFP滤除MPs后凝血功能PT(10.8±0.52)s、APTT(32.4±3.0)s、Fib(2.90±0.33)g/L、INR(0.99±0.05)s、TT(19.9±0.63)s,凝血功能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骨折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且AV+MPs水平是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和ACT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MPs对经典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髋骨折 微粒体 组织学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工农业领域的快速发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的突显出来,尤其是水污染以及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方面的研究成为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分类还有其主要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同时对综合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伸长以及使用的情况,并且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 标签: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控制方法 水污染 治理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气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目前所面对的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需要不断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将污染监测与污染治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持续的任务。

  • 标签: 大气污染 防治建议 污染危害 环境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0.94)%、(75.43±0.92)%、(86.51±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0.95)%、(35.59±1.18)%、(45.82±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0.86)%、(64.62±0.15)%、(91.25±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17.96)、(37.32±9.57)、(64.93±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P<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1.50,P值均小于0.05)。结论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 标签: 大鼠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微粒皮浆 慢性创面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石油工业产生的石油烃污染物会进入土壤,严重影响当地环境。本文以某炼油厂排油污染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收集了该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样品,并进行了土柱淋洗试验。石油污染物主要有乳化油、溶解油和吸附油三种形式。污染机制主要有石灰岩直接入渗、双层介质入渗和地下水二次污染

  • 标签: 石油污染场地 地下水污染 健康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负压创面治疗(NPWT)技术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治疗糖尿病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15例Wagner分级2~3期糖尿病足慢性溃疡患者,创面大小为2.0 cm×4.0 cm~6.0 cm×10.0 cm,清创后采用NPWT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治疗;3周后检测创面面积,观察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游离植皮或继续换药处理。随访3~6个月,观察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修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在治疗3周后观察到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创面面积较治疗前缩小(42.5±4.5)%,10例行植皮手术后创面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1.5±1.8)d;5例创面在负压治疗后面积缩小直接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0.4±3.5)d。结论NPWT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修复糖尿病足慢性创面,能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适用于Wagner 2~3期糖尿病创面的治疗。

  • 标签: 糖尿病足 脂肪移植 负压创面治疗 慢性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缓释载体用于骨肉瘤治疗研究。方法2%乳酸水溶液制备水溶性的壳聚糖乳酸盐,pH 5.0的反应体系中,壳聚糖乳酸盐与TPP以10:1的投料比制备载阿霉素的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ChLa-Dox NPs),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其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学表征,ChLa-Dox NPs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则通过缓释载体体外缓释动力学、MG63骨肉瘤细胞系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徙能力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在pH 5.0及壳聚糖乳酸盐:TPP的投料比为10:1的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hLa-DoxNPs平均粒径为142.4±1.21 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为+29.2 mV。ChLa-DoxNPs在体外10h时阿霉素达到缓释平台期,缓释12 h内阿霉素累积释放率为(69.4±2.6)%;MG63细胞系骨肉瘤细胞模型实验中,空载纳米微粒组细胞存活率为92.36±3.17%,而不同载药量的ChLa-Dox NPs组具备显著的骨肉瘤细胞杀伤作用。相比空载体组,ChLa-Dox NPs对骨肉瘤细胞迁徙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骨肉瘤凋亡的发生[(凋亡率为(54.08±2.53%)]。结论经改良制备的载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符合抗肿瘤纳米载体的理化特性要求,生物相容性好,体外缓释动力学及抗骨肉瘤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检测表明其具备较好的阿霉素缓释特性,体外能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徙并促进其凋亡,具有较明确的临床转化前景。

  • 标签: 骨肉瘤 多柔比星 壳聚糖乳酸盐 纳米微粒 缓释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