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妇科急性下腹痛伴发热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结论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抗生素治疗,保证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及药量准确,合理安排药物输入的先后顺序。密切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其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血压、心率及呼吸,重症患者应使用床旁多功能监护,每15~30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

  • 标签: 急性下腹痛伴发热 妇科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检测在急性发热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60例急性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EB病毒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0例患者中,EB病毒感染者284例,感染率50.71%。性别、年龄与EB病毒感染有密切联系。结论:EB病毒检测在急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发热患者 EB病毒 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发热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期间儿童发热门诊就诊的312例急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热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发热A组(发热持续时间<12h)、发热B组(12h≤发热持续时间<24h)、发热C组(发热持续时间≥24h)。对三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RP值升高的人数比例及升高的幅度进行比较,以分析不同发热持续时间患儿的各个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相差不大,经SPSS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上升幅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值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有差别,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CRP值上升的比例增加,经SPSS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值的上升幅度未见明显增加,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院就诊的急性发热患儿,为初步筛查是否为细菌感染,可以不考虑发热持续时间给予血常规及CRP检查,但CRP在出现症状12小时后检测更有意义。

  • 标签: []儿童 感染 发热 血常规 CR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间收治的68例急性发热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银翘散加味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有2.9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不良反应发生率14.71%,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银翘散加味治疗急性发热疗效显著,有效改善发热症状,用药安全性高,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 银翘散 急性发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美舒利在急性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方法病例选自我院2005-2012年门急诊发热病人730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0人,对照组330人,治疗组给予尼美舒利100mg口服,对照组给安痛定2ml肌注。结果本组显示尼美舒利的退热作用效果迅速而显著,尼美舒利组的总有效率为99.5%,而安痛定组则为78.78%,两组对照则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尼美舒利的退热疗效显著,可做为门急诊临床的一线用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尼美舒利 安痛定 退热疗效 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天皮损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住院时间10~25天,平均12天,随访1~3年复发3例。结论治疗中去除各种诱因,查明可能引起的原发性疾病并加以治疗。

  • 标签: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药物治疗
  • 简介:《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创刊。在2008年6月20日,该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对报社工作人员发表了一篇讲话,提出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标签: 《人民日报》 文章 新闻宣传工作 正确舆论导向 1948年 2008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洛芬待因治疗发热病人的退热疗效。方法选我厂门诊补液病人223人,随机分为两组,洛芬待因治疗组123人,安痛定对照组100人结果本组显示洛芬待因的退热作用效果持久而稳定,显效率高。总有效率达99.99%,结论洛芬待因治疗急性发热病人的退热疗效好。

  • 标签: 洛芬待因 安痛定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发热患儿血常规及炎症因子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患儿213例作为观察组,将其分为感染组142例(包括细菌性感染与非细菌性感染)和非感染组71例,同时选择68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所选患儿血样进行检测,比较各组血常规、炎症因子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性感染组WBC、PLT、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感染组及非细菌性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及N%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感染组IL-2显著降低,与非细菌性感染组、非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感染组IL-6、IL-10、TNF-a显著高于对照组、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L-6与非细菌性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联合炎症因子检测漏诊率显著低于血常规、炎症因子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联合炎症因子可有效降低漏诊或误诊率,对于血常规不太明确病因的患儿应联合炎症因子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因,及早的予以治疗。

  • 标签: 急性发热 血常规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诊疗方法,小儿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热性惊厥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儿入院后,及时给子退热治疗,及时预防与控制患儿惊厥的出现,并对患儿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50例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症状典型,临床诊断难度小大,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小儿热性惊厥 临床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因护理措施在脑血管科运转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及其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热病患接受诊治过程中所产生的干预效用。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研究起始时间为2020年3月,所选择的研究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通过区间法完成在我院急性脑血管发热病患案例的收录工作,共收录病患样本86例,根据其在诊治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方案对其进行分组,共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传统组和病因组,传统组病患在诊治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措施为传统护理措施,病因组病患在诊治期间所接受的护理措施为病因护理措施。完成两组病患护理数据的收录工作并对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病因组病患的疾病诊治效用显著优于传统组病患,病因组病患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指标也显著高于传统组病患。结论:病因护理措施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血管发热诊治工作的诊治效用,有利于急性脑血管发热病患病情的进一步改善,对病因护理措施展开有效的应用,病患的发热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建议在临床诊治中展开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发热 病因护理 应用措施 应用效用
  • 简介:病人,男,因躯干、四肢红斑、丘疹、渍疡1个月,伴发热5d,于2006年4月14日就诊于我科,并住院治疗,病人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红斑、丘疹,皮损逐渐泛发全身,并于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皱折部位出现糜烂、溃疡、结厚痂,溃疡、结痂处自觉疼痛。发病20多天时,在当地医院治疗,口服强的松30mg/d,共4d,效果欠佳,并于入院前5d出现发热,体温38.5℃~39.0℃。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未触及。皮肤科情况:口腔黏膜多处浅表糜烂,面部、躯干、四肢泛发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斑疹、丘疹,部分皮损上有少许屑,并可见坏死、结痂性损害;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皱折部位糜烂、溃疡,上覆盖褐色厚痂,痂皮下有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正常、肝功能、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

  • 标签: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溃疡性 发热性 浅表淋巴结 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