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一词是用于描述不需要外科手术而能机械性地改善心肌灌注的各种操作。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在该操作中,将动脉内的球囊充气膨胀以扩张动脉管腔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他方法可能适用于一小部分患者。在2000年全世界范围内共进行了1000000例以上PCI,而2004年英国施行的PCI则超过了62000例。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 冠状血管成形术 心肌灌注 外科手术 经皮经腔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入院后予心理干预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予处理。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并阿斯发作,7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予阿托品应用,未植入临时起搏;有10例患者术前因房室传导阻滞予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所有患者均转危为安,顺利出院。结论心理干预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还可以评价冠状动脉及左心室的功能情况。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术(常简称冠脉造影或冠造)就是采用介入的方法,应用X线显影的造影剂,对冠状动脉进行检查的方法。也是冠心病确诊的手段之一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结果在治疗措施上可以确定是选择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还可以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和评估。结论冠状动脉造影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十分重要,是确保造影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

  • 标签: 操作方法 并发症 护理对策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2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围手术期护理,然后对其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实施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为其提供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既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全程介入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本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匀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全程介入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所得数值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程介入护理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治疗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4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单纯球囊扩张术、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涂层球囊和生物可降解支架等重要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创新和进步均与医疗技术提高和器械研发密切相关,尤其在攻克慢性闭塞病变、复杂病变和危重患者治疗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该文将对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器械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复杂病变 影像学 机械辅助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护理。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整体化护理。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满意水平;术后住院的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疼痛水平和SF-36量表评分;皮肤瘀斑、造影剂肾损害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疼痛水平和SF-36量表评分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疼痛水平和SF-36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皮肤瘀斑、造影剂肾损害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化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和提升生存质量,患者满意水平高。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PCI) 术后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指引下直接进行PCI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例,入选标准为冠状动脉狭窄≥75%。PCI前后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在行PCI时,直接进入指引导管而非常规造影导管,并仅注入10ml左右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在11例患者中,对其中的1例患者进行了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仅进行了PTCA,其余9例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分别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IVUS检查测量其PCI前靶血管管腔直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狭窄。1例患者CT检查并未发现支架变形,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患者CT检查可见支架膨胀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IVUS检查证实支架膨胀不全。CT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明显钙化,造影显示前降支高度狭窄,导管无法通过,最后行旋磨治疗。所有患者的IVUS检查都有轻、中度斑块,4例患者冠状动脉几乎完全闭塞,CT可见闭塞段的软组织影及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也均得到证实。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节省10min操作时间和50ml造影剂。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准确性并不亚于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64层CT结果进行直接PCI是可行的。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可节省时间和造影剂。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
  • 作者: 江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2-21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第8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PCI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钠肽(BNP)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PCI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能够改善BNP、CRP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实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心内科2003年7月-2005年9月32例AMI患者发病24h内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急诊PCI成功,成功率87.5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抓紧抢救时机争取尽快手术,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TIMI血流3级发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及近期临床效果好,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在临床中是安全、可靠、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 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利用心导管技术快速疏通狭窄、闭塞甚至梗死的血管,改善心肌的灌流从而挽救濒危血管的治疗技术。目前PCI是治疗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首选方法,成功率超过95%[1]。治疗后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1年。因此PCI治疗后患者依然需要谨遵医嘱,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重在探讨PCI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护理,PCI,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将临床护理应用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中,探讨其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及影响价值。方法 以随机抽取法在2019.3月-2020.10月期间,择本院68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将其以单双数字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对两组采取不同护理方案并予以详细记录,将灌注成功率、心肌梗死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对比分析,以明确的记录数据为标准并做总结性报告。结果 实验组护理效果较参照组显优,引用统计学将其数据予以分析,其灌注成功率显高且心肌梗死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参照组均有明显降低,检验结果均具有差异(P<0.05)。结论 将临床护理应用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中,护理效果显优且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灌注成功率,同时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而促进患者各机能恢复,与此同时大幅提升了护理质量,提倡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急性心梗 应用效果 影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于2017年5月-2018年6月本院所收治接受皮下冠状动脉临床介入治疗急性的心肌梗死8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该80例病患平均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均40例病患。干预组实施专项护理路径,常规组则为基础护理路径。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病患达到导管室的时间、卧床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手术各项指标评分、并发症的发生指标评分,均略占据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对比数据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皮下冠状动脉临床介入治疗急性的心肌梗死病患,实施专项护理路径,能改善病患各项临床症状指标,抑制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护理效果,促进病患疾病转归。

  • 标签: 急性 心肌梗死 急诊 经皮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护理体会和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抢救中心收治的1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急诊PCI术,收录其临床资料及护理记录相关信息。对术前准备、术中检查、术后护理提出护理策略。结果1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完成急诊PCI术,直接PCI成功率100%。术前病死率0%,术中死亡3例(1.9%),术后住院期间病死率3.9%(6/155),其中因心血管原因死亡2例(1.3%)。术前、术中、术后无护理并发症。结论PCI术的效果不仅与医生的技术经验有关,认真做好护理配合,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在我国冠心病稳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榜首,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疾病[1],因此探寻治疗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及病理机制等一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见下文: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特点及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