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图2前胸多发黑色丘疹、皮下结节,图3黑色结节圆形、黄豆大小,并陆续在四肢、躯干出现多发黑色丘疹、皮下结节

  • 标签: 早期转移 结节性黑素瘤 转移例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素瘤(MM)是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可极大提高生存率。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避免盲目活检。本共识总结了不同类型MM的皮肤镜主要表现,并简要概述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旨在为MM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镜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过去几年中已成为许多恶性黑素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其旨在恢复并促进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系统性增强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对于手术切除后具有高复发风险或处于疾病晚期(不可切除或存在转移)的患者都是较好的治疗选择。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的主要目标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它们分别是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的两个关键受体。本文主要讨论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效应、可能存在的药物反应性预测标志物与相关不良反应。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免疫检查点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CTLA-4抗原 生物学标记,药理学 药物毒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背景:在世界各地有可靠癌症记录数据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增加。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马耳他国家癌症登记处1993—2002年登记的211例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病例,描述其发病率和生存的变化。结果: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标准化年龄发病率从第一个5年期的男性3.7/10万(人·年)和女性5.1/10万(人·年)增长到第二个5年期的男性8.0/10万(人·年)和女性5.9/10万(人·年)。1993—2002年在两性中表浅(≤1.0mm)侵袭性恶性黑素瘤显著增加;登记的男性中等厚度(1.01~4.0mm)黑素瘤显著增加。两个5年期间表浅和中等厚度恶性黑素瘤数目增长主要是60岁及以上的患者。第一个5年期中绝对5年存活率为74%,第二个5年期中为92%。结论:在马耳他报道的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的数目在10年研究期已经翻1倍多。主要是由于两性中表浅的黑素瘤诊断显著增加,主要发生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由于表浅的黑素瘤潜在转移少,因此在两个5年期中的存活率增加。(1144~1148译)马耳他1993—2002年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概况@AquilinaS$DepartmentofDermatology,Unive...

  • 标签: 侵袭性 性黑素瘤 马耳他侵袭
  • 简介: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与痣的数目紧密相关,但文献中缺乏在特定解剖部位的CMM和同一部位的痣的数目相关性信息,作者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来自意大利的1992—1994年542例CMM和538例来自医院的对照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由经培训的皮肤科医生检查记录患者和对照组黑色素痣的数目,并对检查部位痣的数目与该特异部位发生CMM的危险率进行多变量优势比(ORs)和95%可信区间(95%CIs)分析,在相应部位发生CMM的最大数目与最低数目痣的优势比,面颈部为1.4(95%CIs:0.7~2.8),躯干前部为2.3(95%CIs:1.1~4.9),躯干后部为4.9(95%CIs:2.9~8.4),上肢为2.9(95%CIs:1.2~6.6),下肢为5.0(95%CIs:2.9~8.5)。在病例-病例分析中,比较特定部位CMM与所有其他部位的CMM,唯一额外的风险是躯干背侧,痣数量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的OR为2.1(95%CIs:1.2~3.6)。本文的研究数据不支持在每个单一解剖位置痣都有特异影响作用的假说。特定解剖位置痣的数目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相关性@RandiG.$IstitutodiRicerche...

  • 标签: 位置痣 数目皮肤 痣数目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是影响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三级淋巴结构是增强局部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的新靶点。皮肤中固有存在与三级淋巴结构类似的淋巴细胞聚集物,提示其在众多皮肤疾病中存在的可能性。已有研究证实,恶性黑素瘤中存在三级淋巴结构,且与更好的患者预后相关。本文综述皮肤相关淋巴组织及恶性黑素瘤中有关三级淋巴结构、功能以及在患者预后判断等方面的进展。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肿瘤 三级淋巴结构 肿瘤免疫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械应力在足底黑素瘤形成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29例足底黑素瘤的分布位置及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比较承重区(足趾、足前部、足中部外侧、足跟)与非承重区(足弓)皮损分布的差异,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足底承重区与非承重区黑素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129例足底黑素瘤患者中,男66例(51.2%),女63例(48.8%),发病年龄(60.6 ± 13.1)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足跟(65个病变,1.31个/cm2),其余依次是足前部(31个病变,0.41个/cm2)、足趾底面(15个病变,0.43个/cm2)、足中部外侧(11个病变,0.38个/cm2)、足弓(7个病变,0.16个/cm2)。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承重区较非承重区更易患黑素瘤(χ2 = 66.59,P < 0.001);与足弓部相比,足跟和足前部发病密度更高(χ2值分别为38.29、5.23,P值分别< 0.001、= 0.022)。承重区与非承重区足底黑素瘤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左/右足受累、皮损Breslow厚度、溃疡情况、Clark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足底承重区较非承重区更易患黑素瘤,推测机械应力刺激可能与黑素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黑色素瘤 机械应力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探讨人工真皮植入联合自体皮片移植治疗足部恶性黑素瘤围手术期护理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足部恶性黑素瘤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6~78岁(61±9)岁;实施围手术期分阶段全程护理。45例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愈合时间(39.97±3.97) d。足跟负重区修复术后局部皮片耐磨性较好,外观满意。围手术期分阶段全程护理保障了足部恶性黑素瘤患者从外科手术向术后辅助治疗的顺利过渡。

  • 标签: 人工真皮 自体皮片移植 恶性黑素瘤 分阶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表皮生长因子(EGF)+6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恶性黑素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及万方数据库1980-2015年发表的有关EGF+6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恶性黑素瘤易感性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5.0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6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基因型AA比较,等位基因型GG(OR=1.12,95%CI(0.77,1.61),P=0.56)、AG+GG(OR=1.05,95%CI(0.85,1.30),P=0.63)与儿童恶性黑素瘤的易感性不相关;与等位基因A比较,等位基因G(OR=1.08,95%CI(0.89,1.31,P=0.44)与儿童恶性黑素瘤的易感性不相关;与野生基因型AA相比,等位基因型AG(OR=0.85,95%CI(0.72,1.00),P=0.04)可降低非欧洲人罹患恶性黑素瘤的风险,不降低欧洲人罹患恶性黑素瘤的风险。结论EGF+61等位基因型AG可以降低非欧洲人罹患恶性黑素瘤的风险。

  • 标签: EGF+61 儿童恶性黑素瘤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反式维A酸(ATRA)对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10 μmol/L ATRA的DMEM培养基和DMEM培养基分别处理A375细胞24和48 h作为ATRA-1组和ATRA-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EMT相关基因上皮钙黏着蛋白、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ATRA-1组、ATRA-2组、对照1组中上述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皮钙黏着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荧光强度。统计分析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ATRA-1组和ATRA-2组分别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上皮钙黏着蛋白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加(F = 13.148、31.529,P < 0.05),而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 < 0.05);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ATRA-1组(F = 13.148,P < 0.05),而其他3种蛋白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ATRA-1组(均P < 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上述蛋白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Western印迹法显示,与对照1组相比,ATRA-1组和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表达上调,而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表达均下调(均P < 0.05);与ATRA-1组相比,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表达上调(P < 0.05),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表达下调(均P < 0.05)。直接免疫荧光显示,ATRA-1组、ATRA-2组上皮钙黏着蛋白的荧光强度(6.23 ± 0.08、10.37 ± 0.13)显著高于对照1组(2.37 ± 0.14,均P < 0.05),而波形蛋白的荧光强度(15.17 ± 0.18、10.29 ± 0.03)显著低于对照1组(50.16 ± 0.26,均P < 0.05),抑制上皮向间质转化。结论ATRA可上调A375细胞中上皮钙黏着蛋白的表达,降低神经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的表达,可能抑制A375细胞发生EMT现象。

  • 标签: 黑色素瘤 上皮-间质转化 钙黏着糖蛋白类 波形蛋白 β连环素 全反式维A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痣(53例,44.92%)、甲母痣(12例,10.17%)、脂溢性角化病(14例,11.86%)、血管肿瘤(10例,8.47%)、鳞状细胞癌(5例,4.24%)、基底细胞癌(4例,3.39%)、其他疾病(20例,16.95%)。按黑素瘤ABCDE法则(A:病灶不对称;B: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C:颜色不均匀;D:直径> 6 mm;E:进展迅速),符合A 78例(66.10%)、B 64例(54.24%)、C 57例(48.31%)、D 66例(55.93%)、E 39例(33.05%),符合ABCDE 14例、ABCD 13例,13例均不符合。53例原位黑素瘤中,28例(52.83%)误诊为色素痣,11例(20.75%)误诊为甲母痣;65例浸润性黑素瘤中,25例(37.88%)误诊为色素痣,9例(13.64%)误诊为血管肿瘤,5例(7.58%)误诊为鳞状细胞癌。67例误诊患者有送检医师信息,42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27例至少符合ABCD的患者中,9例有送检医师信息,其中7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结论皮肤黑素瘤皮损形态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经验和是否遵从"ABCDE"标准甄别非常重要。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肿瘤 误诊 临床特点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高度恶性的免疫原性肿瘤,尽管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转移性黑素瘤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近半数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耐受和抵抗,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本文聚焦目前黑素瘤免疫治疗存在的耐受、抵抗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关键难点,总结相应的对策与研究进展。通过干预黑素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筛选精准的生物标记物及优化免疫治疗联合策略等能够帮助解决免疫治疗耐受和抵抗的问题,同时传统免疫治疗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也可大幅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未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黑素瘤免疫治疗的最佳方式。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免疫疗法 生物制剂 免疫耐受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皮肤恶性肿瘤,具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特点,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黑素瘤在早期诊断、彻底切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荧光探针在黑素瘤的诊断、手术切除、前哨淋巴结定位及切除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具有化学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少、特异性高、准确率高、可视化等优点,可为黑素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分子探针 诊断 治疗 荧光探针
  • 简介:摘要尽管黑素瘤发病率正快速增长,但其在中国所占比例低,肿瘤科医生关注少。黑素瘤患者首诊科室主要是皮肤科,皮肤科医生能综合分析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对黑素瘤的诊治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学者近年在黑素瘤的细胞死亡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靶向药物耐药、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调控等方面已获得很大进展。中国独有的一类新药干扰素α-1b不仅可用于Ⅱ、Ⅲ期高危黑素瘤的辅助治疗,对Ⅳ期黑素瘤也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远低于干扰素α-2b。与白色人种不同,亚洲人皮肤黑素瘤以肢端型及黏膜型为主。以干扰素α-1b为基础制定联合治疗策略,探索其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靶向药物或血管生成抑制剂等的联合治疗方案,正在为挽救Ⅳ期黑素瘤患者带来希望。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治疗 干扰素α 分子靶向治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超声成像技术已成为临床医学许多领域重要诊断工具,随着超声技术的研究进展,高频超声逐渐应用于皮肤科,特别是肿瘤诊断、边界、深度判定及激光美容术前术后评估。皮肤高频超声可用于正常人群皮肤厚度测量,可分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为肿瘤边界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目前高频超声的临床研究主要涉及黑素瘤的诊断及深度边界测定。高频超声主要指大于10MHz以上的超声装置,20~50MHz主要用于黑素瘤深度及边界判定,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0MHz以上特别是100MHz超声对于微小黑素瘤特别是小于1mm的黑素瘤在诊断及边界判定方面具有足够优势。近年来超声系统自动分析技术应用皮肤肿瘤边界确定,甚至与3D成像技术结合,1min便可确定肿瘤边界。

  • 标签: 高频超声 黑素瘤 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