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械应力在足底黑素瘤形成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29例足底黑素瘤的分布位置及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比较承重区(足趾、足前部、足中部外侧、足跟)与非承重区(足弓)皮损分布的差异,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足底承重区与非承重区黑素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129例足底黑素瘤患者中,男66例(51.2%),女63例(48.8%),发病年龄(60.6 ± 13.1)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足跟(65个病变,1.31个/cm2),其余依次是足前部(31个病变,0.41个/cm2)、足趾底面(15个病变,0.43个/cm2)、足中部外侧(11个病变,0.38个/cm2)、足弓(7个病变,0.16个/cm2)。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承重区较非承重区更易患黑素瘤(χ2 = 66.59,P < 0.001);与足弓部相比,足跟和足前部发病密度更高(χ2值分别为38.29、5.23,P值分别< 0.001、= 0.022)。承重区与非承重区足底黑素瘤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左/右足受累、皮损Breslow厚度、溃疡情况、Clark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足底承重区较非承重区更易患黑素瘤,推测机械应力刺激可能与黑素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黑色素瘤 机械应力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痣(53例,44.92%)、甲母痣(12例,10.17%)、脂溢性角化病(14例,11.86%)、血管肿瘤(10例,8.47%)、鳞状细胞癌(5例,4.24%)、基底细胞癌(4例,3.39%)、其他疾病(20例,16.95%)。按黑素瘤ABCDE法则(A:病灶不对称;B: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C:颜色不均匀;D:直径> 6 mm;E:进展迅速),符合A 78例(66.10%)、B 64例(54.24%)、C 57例(48.31%)、D 66例(55.93%)、E 39例(33.05%),符合ABCDE 14例、ABCD 13例,13例均不符合。53例原位黑素瘤中,28例(52.83%)误诊为色素痣,11例(20.75%)误诊为甲母痣;65例浸润性黑素瘤中,25例(37.88%)误诊为色素痣,9例(13.64%)误诊为血管肿瘤,5例(7.58%)误诊为鳞状细胞癌。67例误诊患者有送检医师信息,42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27例至少符合ABCD的患者中,9例有送检医师信息,其中7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结论皮肤黑素瘤皮损形态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经验和是否遵从"ABCDE"标准甄别非常重要。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肿瘤 误诊 临床特点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高度恶性的免疫原性肿瘤,尽管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转移性黑素瘤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近半数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耐受和抵抗,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本文聚焦目前黑素瘤免疫治疗存在的耐受、抵抗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关键难点,总结相应的对策与研究进展。通过干预黑素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筛选精准的生物标记物及优化免疫治疗联合策略等能够帮助解决免疫治疗耐受和抵抗的问题,同时传统免疫治疗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也可大幅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未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黑素瘤免疫治疗的最佳方式。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免疫疗法 生物制剂 免疫耐受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生物标记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皮肤恶性肿瘤,具有快速生长和早期转移的特点,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黑素瘤在早期诊断、彻底切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荧光探针在黑素瘤的诊断、手术切除、前哨淋巴结定位及切除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具有化学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少、特异性高、准确率高、可视化等优点,可为黑素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分子探针 诊断 治疗 荧光探针
  • 简介:图2前胸多发黑色丘疹、皮下结节,图3黑色结节圆形、黄豆大小,并陆续在四肢、躯干出现多发黑色丘疹、皮下结节

  • 标签: 早期转移 结节性黑素瘤 转移例
  • 简介:摘要尽管黑素瘤发病率正快速增长,但其在中国所占比例低,肿瘤科医生关注少。黑素瘤患者首诊科室主要是皮肤科,皮肤科医生能综合分析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对黑素瘤的诊治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学者近年在黑素瘤的细胞死亡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靶向药物耐药、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调控等方面已获得很大进展。中国独有的一类新药干扰素α-1b不仅可用于Ⅱ、Ⅲ期高危黑素瘤的辅助治疗,对Ⅳ期黑素瘤也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远低于干扰素α-2b。与白色人种不同,亚洲人皮肤黑素瘤以肢端型及黏膜型为主。以干扰素α-1b为基础制定联合治疗策略,探索其与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靶向药物或血管生成抑制剂等的联合治疗方案,正在为挽救Ⅳ期黑素瘤患者带来希望。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治疗 干扰素α 分子靶向治疗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超声成像技术已成为临床医学许多领域重要诊断工具,随着超声技术的研究进展,高频超声逐渐应用于皮肤科,特别是肿瘤诊断、边界、深度判定及激光美容术前术后评估。皮肤高频超声可用于正常人群皮肤厚度测量,可分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为肿瘤边界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目前高频超声的临床研究主要涉及黑素瘤的诊断及深度边界测定。高频超声主要指大于10MHz以上的超声装置,20~50MHz主要用于黑素瘤深度及边界判定,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0MHz以上特别是100MHz超声对于微小黑素瘤特别是小于1mm的黑素瘤在诊断及边界判定方面具有足够优势。近年来超声系统自动分析技术应用皮肤肿瘤边界确定,甚至与3D成像技术结合,1min便可确定肿瘤边界。

  • 标签: 高频超声 黑素瘤 边界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因右足跟色素性斑块数月入院.患者数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右足跟出现点状"瘀斑",形状不规则,如绿豆大小,无自觉症状.局部色素区渐渐扩大,周围散发小片相同皮损,并且表面出现粗糙,上覆少许鳞屑.患者发病以来无明显体重减轻.自诉其家族中无相似病例者.

  • 标签: 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 临床资料 恶性黑索瘸 皮肤病 肿瘤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素瘤(MM)是来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可极大提高生存率。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避免盲目活检。本共识总结了不同类型MM的皮肤镜主要表现,并简要概述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旨在为MM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镜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孤立性真皮黑素瘤(SDM)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SDM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SDM临床表现为黑色、肤色、红色的丘疹或结节,无特定好发部位。病理表现为局限性真皮/皮下孤立性结节,无明显包膜,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皮不受累。结论详细的临床资料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正确诊断SDM的关键。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肿瘤转移 存活率 孤立性真皮黑素瘤 皮肤转移性黑素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过去几年中已成为许多恶性黑素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其旨在恢复并促进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系统性增强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对于手术切除后具有高复发风险或处于疾病晚期(不可切除或存在转移)的患者都是较好的治疗选择。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的主要目标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它们分别是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的两个关键受体。本文主要讨论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效应、可能存在的药物反应性预测标志物与相关不良反应。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免疫检查点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CTLA-4抗原 生物学标记,药理学 药物毒性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1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5例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115例早期甲黑素瘤患者按改良的ABCDEF标准并根据如甲板改变、溃疡、结节等临床表现评估后,73例按原位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2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0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且有浸润风险方案扩大切除。随访6个月至9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原发灶复发;101例患者淋巴结B超检查未见异常;2例截指患者出现转移,其中1例死亡;失访12例。结论依据患者甲黑素瘤临床表现选择手术扩大切除方案治疗早期甲黑素瘤,可以在确保充分治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肢端正常功能,且不会出现原发灶复发。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指(趾)甲疾病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Ⅰ期皮肤黑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西京皮肤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63例Ⅰ期皮肤黑素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63例Ⅰ期皮肤黑素瘤患者就诊中位年龄53岁,男56例(34.36%),女107例(65.64%)。原发皮损位于肢端104例(63.80%),其中位于指(趾)甲39例,肢端其他部位65例;皮损位于日光暴露部位如头面部29例(17.79%),非日光暴露部位如躯干、四肢(除手足外)30例(18.40%)。56例(34.36%)病理诊断为ⅠA期,107例(65.64%)ⅠB期。病理分型:肢端雀斑样黑素瘤104例(63.80%),浅表扩散性黑素瘤23例(14.11%),结节性黑素瘤15例(9.20%),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14例(8.59%),其他少见或难以确定分型者7例(4.29%)。163例患者均行至少1次手术治疗,其中截指(趾)15例,扩大切除94例,切除(未扩大)54例;切除的54例患者中,35例行二次手术,其中33例行扩大切除,2例截指。7例患者术后发生淋巴结和/或远处脏器转移,其中2例远处脏器转移后死亡。163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98.00%。结论Ⅰ期皮肤黑素瘤整体预后较好,但也有术后发生淋巴结、远处脏器转移的病例,提示应加强长期跟踪随访及对转移患者的早期干预。

  • 标签: 黑色素瘤 治疗 预后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相关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20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87例外伤相关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肿瘤Breslow厚度的差异;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与Breslo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法分析黑素瘤临床病理特点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87例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中,男47例(54.02%)、女40例(45.98%),50例(57.47%)由锐伤引起,37例(42.53%)由钝伤引起。31例(35.63%)原发皮损位于手部,48例(55.17%)位于足部。> 55岁组患者原发肿瘤Breslow厚度显著高于≤ 55岁组(U = 623.500,P = 0.010),而不同性别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8)。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与肿瘤Breslow厚度呈负相关(r = -0.203,P = 0.037)。患者年龄、肿瘤Breslow厚度、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遗传背景均显著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P < 0.05或< 0.01);性别、外伤类型、瘤团有无溃疡未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均P >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Ki67增殖指数及Breslow厚度是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值(95% CI)分别为1.946(1.234,4.217)、1.839(1.014,3.332),P值分别为0.039、0.045]。结论外伤相关黑素瘤的Breslow厚度与患者年龄、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相关;年龄、肿瘤Breslow厚度、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遗传背景均影响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且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Breslow厚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 创伤和损伤 预后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背景:在世界各地有可靠癌症记录数据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增加。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马耳他国家癌症登记处1993—2002年登记的211例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病例,描述其发病率和生存的变化。结果: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标准化年龄发病率从第一个5年期的男性3.7/10万(人·年)和女性5.1/10万(人·年)增长到第二个5年期的男性8.0/10万(人·年)和女性5.9/10万(人·年)。1993—2002年在两性中表浅(≤1.0mm)侵袭性恶性黑素瘤显著增加;登记的男性中等厚度(1.01~4.0mm)黑素瘤显著增加。两个5年期间表浅和中等厚度恶性黑素瘤数目增长主要是60岁及以上的患者。第一个5年期中绝对5年存活率为74%,第二个5年期中为92%。结论:在马耳他报道的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的数目在10年研究期已经翻1倍多。主要是由于两性中表浅的黑素瘤诊断显著增加,主要发生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由于表浅的黑素瘤潜在转移少,因此在两个5年期中的存活率增加。(1144~1148译)马耳他1993—2002年侵袭性恶性黑素瘤的概况@AquilinaS$DepartmentofDermatology,Unive...

  • 标签: 侵袭性 性黑素瘤 马耳他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非黑素瘤皮肤癌(NMSC)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通过自制问卷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调查153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整形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MSC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行为学资料,并计算DLQI评分评估其生活质量。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MS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46份(95.4%)。146例患者年龄31~92岁,101例(69.2%)60岁以上,59例(40.4%)有长期紫外线暴露史。基底细胞癌(BCC)66例(45.2%),侵袭性鳞状细胞癌(SCC)57例(39.0%),乳房外Paget病16例(11.0%)及Bowen病7例(4.8%)。DLQI评分中位数[M(P25,P75)]为3(1,7),99例(67.8%)生活质量受到影响,52例(35.6%)受到轻度影响,47例(32.2%)受到中度以上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肤癌类型、长期紫外线照射史、3个及以上子女数量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NMSC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皮肤癌类型、长期紫外线照射史、子女数量是NMS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皮肤肿瘤 生活质量 疾病影响状态调查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