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药物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具有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康复训练 脑卒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科室从2020年1月开始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融入运动想象疗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科室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取2021年1月~6月间科室收治的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S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t=0.640,P=0.524);干预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水平较对照组更低(t=5.409,P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均每日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部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10 m步行速度测试(10MWT)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步行能力、转移能力和最大步行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TUGT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TUGT和10MWT分别为(27.70±4.50)分、(21.05±11.03)s、(0.77±0.42)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后遗症期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用于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6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STEF、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STEF、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可显著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应推广该疗法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上肢 运动功能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脑卒中所致功能障碍会造成患者出现不良的健康结局和更高的贫困率等各种困难。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影响,通过6周的治疗观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张力均有显著改善,能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功能恢复,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标签: 脑卒中 强制性运动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 恢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增加想象运动疗法,将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较好疗效。

  • 标签: 运动想象 康复 脑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常规脑卒中护理及康复指导,观察组43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干预3个月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后,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 偏瘫 早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32例)、CIMT组(31例)及联合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训练、关节主被动训练及牵拉训练等),待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运动想象组患者辅以运动想象疗法,CIMT组患者辅以CIMT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CIMT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UE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联合组治疗后其FMA-UE评分[(43.50±6.22)分]、UEFT评分[(35.79±6.15)分]及MBI评分[(71.74±5.92)分]均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及CIMT组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CIMT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程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实施远程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居家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注意力、语言、记忆、定向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五个维度评分、上肢及下肢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将远程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护理中,能够显著提升患者认知水平,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居家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远程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患者 居家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悬吊运动训练。于入选时、干预8周后,对比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ASIA评分[(37.55±5.04)分]、BBS评分[(42.03±5.68)分]及TCT评分[(49.43±8.10)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以3~4级为主,对照组FAC分级以1~3级为主,干预后观察组FAC分级≥3级占比(54.76%)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水平(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悬吊运动训练 脊髓损伤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MIT)联合肌内效贴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纳入92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MIT组(31例)和联合组(30例)。对照组仅行常规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为主,每次治疗40 min;MI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IT治疗,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想象患肢也在按步骤完成健侧上肢完成的指定动作;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IT和肌内效贴治疗,选取个体化的贴扎方法,每次贴扎维持48 h,2 d换1次。3组患者均每日训练2次,每周训练6 d,共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张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38.70±15.55)和(58.97±11.18)分,MIT组的FMA-UE和MBI评分为(33.03±14.36)和(50.88±10.5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较MIT组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MIT组的FTHUE-HK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联合组明显优于MIT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MAS评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IT联合肌内效贴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较常规治疗可降低患者异常上肢张力。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肌内效贴 脑卒中 上肢 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康复科治疗治疗训练,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还增加运动想象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ugl-Meyer量表中上下肢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 标签: 运动想象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运动想象组、模拟训练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模拟训练组辅以情景模拟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情景模拟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8.4±4.2)分]、ARAT评分[(18.4±3.3)分]及MBI评分[(62.1±8.1)分]亦显著优于运动想象组和模拟训练组水平(P<0.05),而运动想象组与模拟训练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情景模拟训练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 运动诱发电位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步态评估量表(TGA)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LE、BBS、FAC、TA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FMA-LE[(22.60±5.29)分]、BBS[(39.00±6.07)分]、TAG[(7.95±3.02)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能力。

  • 标签: 运动想象 PETTLEP模型 脑卒中 下肢 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基本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共30天。在30天期间,各组分别进行康复前和康复后两次评价。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FM)评分法评价,ADL评价采用巴氏指数(BI)评分法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其FM、ADL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以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运动想象疗法 肢体功能障碍 巴氏指数 简式Fugl-Meyer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在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文章将我院的70例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展开调查,单双号方式分成两个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比两组疗效和情绪。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评分较高,分别是(30.12±3.29)分、(11.32±1.36)分,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较低,分别是(24.34±3.97)分、(21.98±3.27)分,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对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效果较好,并有利于改善患者心态,值得使用。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偏瘫 下肢功能 康复治疗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