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7岁,无诱因左眼眼红、眼磨伴视力下降病史1年。2个月前初诊为病毒性角膜,按病毒性角膜治疗2个月后病情加重,角膜出现溃疡。行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角膜刮片行荧光染色可见较多蓝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行齐-内染色可见较多红色椭圆形孢子样结构,确诊为左眼微孢子虫角膜。局部给予氧氟沙星眼膏、伏立康唑滴眼液等抗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后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患者病情平稳。

  • 标签: 微孢子虫病 角膜炎 眼感染,真菌性 着色剂
  • 简介:摘要现我国感染角膜的致盲率很高,环境空气的污染、激素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很大的提高了感染角膜的发病率。又因大多数人都不重视感染角膜所带来的后果,不懂得正确合理的预防、治疗以及护理,导致病情恶化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内感染,最终眼球萎缩,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所以感染角膜的预防以及临床实践中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角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观察2009年7月到2019年6月因配戴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角膜而住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高危护理行为、症状体征、角膜感染灶的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共20例患者(23眼)纳入本研究,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21.4岁。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占高危护理行为的72%(8/1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异物感、疼痛、眼红及视力下降。溃疡位于视轴区及视轴旁区15眼(65%),位于周边区8眼(3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35%(8/23),4眼为棘阿米巴感染,其中2眼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眼为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1眼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6眼(70%)药物治愈,7眼(30%)手术联合药物治愈。治疗效果佳为8眼(35%),效果良好为9眼(39%),效果差为6眼(26%)。结论: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是引发接触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溃疡好发于视轴及视轴旁区;棘阿米巴原虫及铜绿假单胞杆菌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经过及时合理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感染性角膜炎 高危因素 临床特征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感染角膜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角膜64例(64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31例(31只眼)作为观察组;穿透角膜移植术(PKP)33例(33只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手术后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logMPR)及角膜植片透明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2.568,3.124;P=0.013,0.003);角膜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排斥率(6.5%,2/31)低于对照组(12.1%,4/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DALK术后中远期视力及角膜透明度均优于PKP术后。

  • 标签: 角膜移植 角膜移植术,穿透性 角膜炎,感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52例住院感染角膜患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分析等方法明确角膜感染的种类,采用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152例患者均单眼发病,发病年龄为1-83岁,平均42岁;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82例;细菌角膜溃疡30例,病毒性角膜47例,真菌角膜溃疡42例,棘阿米巴角膜3例,病因不确定30例。结论临床上在对感染角膜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给予规范化诊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角膜炎 感染性 角膜移植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感染角膜的病原菌谱特征,提供感染角膜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感染角膜患者的角膜溃疡刮片或术中切除的角膜溃疡组织标本资料,对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感染病原菌谱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046例(只眼)的角膜溃疡标本培养阳性率为35.3%。分离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53.1%),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31.2%)、革兰阴性杆菌(11.1%)及革兰阳性杆菌(4.6%);而真菌中以镰刀霉属构成比最高,为69.4%,其次是曲霉属(21.9%);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50.4%)。结论该院感染角膜以真菌角膜多见,主要病原菌是丝状真菌,以镰刀霉属的感染为主。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病原菌 丝状真菌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感染角膜常为单眼发病,除感染眼出现病理变化外,其健眼常会因预防免疫防御反应而出现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角膜神经系统、泪液功能及角膜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出现角膜神经密度的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角膜树突状细胞增多、泪液分泌减少以及泪液因子变化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泪液分泌功能测试、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测手段可对这些改变进行监测。动物模型研究与临床研究分析单眼感染角膜健眼出现相应改变的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神经源调节作用、角膜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泪液反射通路、泪液渗透压改变以及神经体液免疫反应等相关。本文就单眼感染角膜对侧健眼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述,以进一步理解角膜内环境稳态和角膜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标签: 角膜炎 健眼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泪液分泌实验 泪液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感染角膜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研究。纳入2007至201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细菌、真菌、棘阿米巴角膜的14岁及以下639例(649只眼)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1例,女性278例,年龄(5.6±4.4)岁。按年龄≤3岁、4~7岁、>7岁分别进行分析。收集患眼角膜病灶组织标本649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在649份标本中140份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21.6%。细菌培养标本共368份,其中培养阳性11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81.4%),阳性率31.0 %;细菌菌群分布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34.2%)居首位,其次是葡萄球菌属(27.2%)和假单胞菌属(7.9%),≤7岁患儿的标本中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大多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头孢类和氨基甙类抗菌药敏感性较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8%(17/25)。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敏感率为59.0%~84.4%,其中加替沙星最高,但与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36,0.358,1.490;P=0.361,0.550,0.222)。真菌培养标本共254份,其中培养阳性22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15.7%),阳性率8.7%。2007至2011年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2%(11/119),2012至2016年为8.1%(11/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96,P=0.757)。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主要为镰刀菌属(34.8%,8/22)、曲霉菌属(26.1%,6/22)和念珠菌属(13.0%,3/22)。镰刀菌属对特比萘芬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不敏感;曲霉属对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两霉素次之;念珠菌属对两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棘阿米巴送检标本27份,培养阳性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2.9%),阳性率14.8%,危险因素包括佩戴角膜塑形镜和外伤。结论细菌是儿童感染角膜主要致病病原,其中7岁及以下的患儿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真菌感染明显低于细菌,以镰刀菌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为主。

  • 标签: 角膜炎 眼感染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感染角膜患者的临床规范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对91例感染角膜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质量,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此次研究有10例患者是真菌角膜,占总数的10.99%,有30例细菌角膜,占总数的32.97%,有病毒性角膜患者41例,占45.05%。经过治疗,有显效80例,占87.91%,有效7例,占7.69%,无效4例,占4.4%,有效率是95.6%。结论对感染角膜患者进行诊断分析,临床中进行规范诊断和针对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比较高,可以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规范化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感染角膜的规范化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感染角膜患者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该组的91例感染角膜患者中,10例为真菌角膜,占10.99%,30例为细菌角膜,占32.97%,41例为病毒性角膜,占45.05%。经对症治疗后,80例显效,占87.91%,7例有效,占7.69%,4例无效,占4.4%,治疗总有效率为95.6%。结论临床上在对感染角膜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给予规范化诊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规范化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化责任护理对感染角膜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100例医院收治感染角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整体化责任护理,共计50例)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共计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护理前后V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化责任护理有助于减少感染角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整体化责任护理 感染性角膜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角膜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于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接收的感染角膜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患者眼角膜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探析感染角膜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结果本次研究共计发现120株耐药菌株,包括格兰阴性杆菌40株和格兰阳性球菌80株。其中,格兰阴性杆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100.00%,铜绿假单细胞菌和大肠埃希杆菌头孢他啶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均为100.00%。革兰阳性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对所有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在80%以上。结论感染角膜患者的病原菌类型多种多样,主要以格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因此,在治疗感染角膜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做好病原菌的监测工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升治疗的可靠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感染角膜的规范化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感染角膜患者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该组的91例感染角膜患者中,10例为真菌角膜,占10.99%,30例为细菌角膜,占32.97%,41例为病毒性角膜,占45.05%。经对症治疗后,80例显效,占87.91%,7例有效,占7.69%,4例无效,占4.4%,治疗总有效率为95.6%。结论临床上在对感染角膜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给予规范化诊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规范化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高宁 杨瑞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真菌角膜(fungal keratitis,FK)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前景。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围绕研发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如丙烯胺类、棘白菌素类、抗菌肽及其衍生物,FK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眼部药物递送系统与抗真菌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促进药物进入角膜发挥作用,其疗效在FK动物模型得到验证,部分复合体如氟康唑脂质体在临床使用后效果良好。手术治疗方面,早期手术、病原菌以水平生长为主、病灶浸润深度浅、联合使用有效抗真菌药对提高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角膜基质注药、角膜胶原交联、准分子激光术等手术技术在感染早期、病灶浸润较浅或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的FK患者中均突显出各自的优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及各类术式的联合,可为FK良好预后提供重要保障。(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53-260)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抗真菌制剂 手术 联合治疗
  • 简介:<正>我科于1998年1月至11月共收治11例真菌角膜患者,在全身应用酮康唑片剂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的酮康唑眼药水滴眼,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1例真菌角膜患者中,男6例,女5例;农民8例,工人3例;明确植物性外伤史8例,原因不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酮康唑 眼药水 前房积脓 滴眼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估结膜囊持续冲洗护理方法在治疗感染角膜中的有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份到2019年2月份收治的90例细菌角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采用结膜囊持续冲洗+滴眼液点眼,对照组采用滴眼液点眼。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细菌角膜的了解、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治疗等是影响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预后良好率为80%,预后不良率为20%。结论结膜囊持续冲洗成为治疗感染角膜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对于我国这样庞大的感染角膜患者群体,可以降低感染角膜的致盲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标签: 细菌性角膜炎 预后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评估结膜囊持续冲洗护理方法在治疗感染角膜中的有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7年 5月份到 2019年 2月份收治的 90例细菌角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45例。实验组采用结膜囊持续冲洗 +滴眼液点眼,对照组采用滴眼液点眼。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细菌角膜的了解、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治疗等是影响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预后良好率为 80%,预后不良率为 20%。结论:结膜囊持续冲洗成为治疗感染角膜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对于我国这样庞大的感染角膜患者群体,可以 降低感染角膜的致盲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细菌角膜;预后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continuous irrigation of conjunctival sac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kerat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February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junctival sac continuous irrigation + eye drop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ye drops.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understanding of bacterial keratitis, the education level of nurses and whether they are treated in time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The good prognosis rate is 80%, and the bad prognosis rate is 20%. Conclusion: continuous irrigation of conjunctival sac has become a new and effective way to treat infectious keratitis. For such a larg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keratitis in China, it can reduce the blindness rate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generate hug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