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快速扩弓对上颌前方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以上颌发育不足为特征的安氏Ⅲ)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前牵引组(A组,26例)和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组(B组,28例)进行矫治.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A组治疗时间(11.0±3.4)个月,B组(10.4±2.3)个月,(P<0.05).矫治后,两组患者上下颌及牙齿的变化趋势相似,颅颌关系改善:ANB角增加,SNB角减小;颌变化明显:Ptm-A增加,Co-Gn增加,Wit's值增加,以上项目治疗前后变化均显著(P<0.05)但组间差异并不显著.另外,A组SN-PP减小1.24°,B组减小0.6l°,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垂直向上下面高、下面高/全面高的变化B组较A组增加显著.U1-NA角增大,L1-MB角减小,在B组中的改变均较A组明显,Ms6-PP距增加在B组中较显著.治疗后面型角的变化在B组中较明显,而颏唇角、上、下唇-E线距的变化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无论是否联合快速扩弓,上颌前方牵引均可产生显著治疗效果.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可以减轻腭平面的逆时针向旋转,减小前牙代偿,缩短矫治时间.

  • 标签: 上颌前方牵引 快速扩弓 安氏Ⅲ类错(牙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III使用上颌快速扩弓对于前方牵引治疗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本院正畸科收治的60例III患者为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30例。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上颌快速扩弓与前方牵引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前方牵引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除了个别不配合治疗患者,所有完成治疗的患者列都恢复整齐,并具有正常咬牙关系,面部组织侧貌有凹陷变直。结论 针对患者联合使用快速扩弓与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可对上颌发挥刺激前移作用,并让下颌向下后方旋转,从而发挥反的矫正作用,收获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上颌快速扩弓 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 前方牵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畸形家族遗传倾向显著,乳牙早失或滞留、口腔不良习惯等因素也可引起,Ⅲ面型影响患者咀嚼、言语功能,不利于颜面美观。牙弓与基弓的协调性对正畸疗效的稳定及侧貌美观极其重要。本文就畸形牙弓与基弓的特点及临床矫治作一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牙弓 基骨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颌的临床疗效,以尽量避免患者成年后进行外科正畸。方法90例上前牙反颌伴上颌发育不足(ANB角<0。),利用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上颌颌垫式活动矫治器配合口外前牵引矫治器,每侧300—450g(逐渐增至)每天戴用12小时以上。结果90例患者中85例前牙反颌解除,Ⅲ面型改善,5例未解除反HE。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对上颌发育不足疗效较为理想。

  • 标签: 上颌前方牵引器 替牙期 骨性Ⅲ类
  • 简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畸形,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中的发病率约12.81%.现临床上多使用上颌前牵引矫治),其效果明显,但对于上颌前牵引口内矫治器的选择、支抗的选择、腭中缝扩展的影响、矫治时机及矫治后的稳定性等颇有争议.现就上颌前牵引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 错(牙合)畸形 上颌前方牵引 综述 SKELETAL CLASS
  • 简介:正颌外科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这对于颅面部严重畸形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严重)畸形就是一常见颌面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发音和咀嚼功能,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有研究[2]表明此类人群常有敏感多疑、自卑、对人不信任等表现,所以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畸形严重,单纯正畸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也有采用非手术治疗严重)的报告[3],但矫治难度大,对正畸医师技术要求高,难以推广,所以对于严重)成年患者而言,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错(牙合)畸形 联合治疗 正畸治疗 正颌手术 外科联合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功能矫治在安氏Ⅱ非暂时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1月到2022年3月,以医院收治的50例安氏Ⅱ非暂时患儿为临床研究对象,均进行早期功能矫治,持续治疗6月,比较矫治前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患儿的SNA、SNB、ANB、LI-NB 角、UI-NA 角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儿的NP -FH、ANS-Me、ANS-Me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非暂时患儿实施早期功能矫治,可改善疾病相关指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安氏Ⅱ类替牙期非暂时性错牙合 早期功能矫治 指标
  • 简介:目的通过对)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牙槽厚度变化的分析,探讨)去代偿治疗对于厚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术前正畸中对上下前牙进行去代偿治疗、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34例成人)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前牙牙槽厚度.利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样本患者治疗后牙槽厚度与正常(厚度的差异;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前牙区厚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牙槽厚度与正常()相比,根尖点水平厚度各项目值均比正常()小,并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完成后,上颌前牙区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67±1.57)mm、(1.07±1.09)mm;唇侧厚度在根尖点水平减小(0.56±1.03)mm、腭侧厚度在根中点水平减小(1.15±1.29)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前牙区总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平均减小(0.57±0.92)mm、(0.55±0.72)mm,舌侧厚度在根尖点水平、根中点水平分别减小(0.86±0.89)mm、(0.55±0.72)mm,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术前正畸对前牙进行去代偿移动,上下前牙牙槽总厚度、上前牙根尖点水平唇侧厚度、上前牙根中点水平腭侧厚度、下前牙舌侧厚度均减小,提示上下前牙去代偿过程中需控制牙齿在一定限度内移动.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去代偿治疗 牙槽骨厚度
  • 简介:成人严重)是临床上)畸形最为常见的一种,不仅存在性问题,同时还伴有颌形态、位置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美观、口颌功能及心理健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适应证选择、手术时机、对软硬组织侧貌及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性Ⅲ类错(牙合) 稳定性
  • 简介:目前临床上对畸形提倡早期矫治,常用的方法有FR-Ⅲ型功能矫治器、改良式垫、上颌前方牵引等矫治方法。其中上颌前方牵引被认为是较为有效而简便的方法,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可牵引上颌向前下方生长,同时引导下颌向下、向后旋转。本文旨在对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畸形的疗效及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 早期矫治 上颌前方牵引 疗效
  • 简介:摘要儿童生长发育快速,各种导致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常于显现,同时此阶段导致的环境因素也较多。临床应积极干预唇、舌、咬合、呼吸等功能异常与障碍,避免畸形继续发展;对则需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矫形装置进行生长改良治疗,同时需充分评估先天因素的影响及预后;对部分暂时则不应过度干预。总之,早期矫治需综合评估治疗的需求、风险、时间、代价以及患者的最终收益,矫治时机并非越早越好,必须严格把控适应证,在必要和局限性方面仔细斟酌。

  • 标签: 牙列,混合 正畸学,阻断 正畸学,预防 生长和发育 早期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安氏Ⅲ[]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安氏Ⅲ[]成人组28例,早期安氏Ⅲ[]治疗组24例,早期安氏Ⅲ[]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 标签: 头影测量 APDI ODI
  • 简介: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畸形的特点.方法20例经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的)畸形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总结传动矫正技术的特点.结果与矫治前对比,矫治患者侧貌和咬合关系有明显改观.矫治后的Wits值由(-2.45±1.78)mm改善为(-1.13±0.92)mm,ANB角由(-1.25±1.63)°增大为(0.78±2.79)°,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3.38±1.48)mm变为(2.09±1.55)mm,面型角由(2.75±1.47)°变为(7.51±1.87)°,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动直丝弓技术是治疗)畸形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
  • 简介: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多曲唇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正畸科就诊的7例恒牙[]非手术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3~16岁,平均14.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反[]解除,达到正常覆[]和覆盖关系,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1mm,下颌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8mm,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增加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矫治,适用于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正常,下颌牙弓有拥挤需要拔牙且有开[]倾向的恒牙[]非手术患者。

  • 标签: | 拔牙 多曲唇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周辅助加速成正畸治疗安氏Ⅱ畸形合并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的50例安氏Ⅱ畸形合并列拥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拔牙牵引正畸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周辅助加速成正畸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及列排齐时间,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时段的角化龈宽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及列排齐时间均短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角化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角化龈宽度均有所升高,对照组治疗3、6周后持续上升,观察组治疗3周后出现下降趋势,且低于对照组,但治疗6周后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3、6周后角化龈宽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安氏Ⅱ畸形合并列拥挤患者实行周辅助加速成正畸治疗,牙间隙关闭时间及列排齐时间均有所缩短,且不损伤牙龈。

  • 标签: 牙周辅助加速成骨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牙列拥挤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C矫治器治疗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畸形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岁~10岁,平均年龄7.12±2.34岁。对比患者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结果患者治疗后SNA、SNB、L1-NB、L1-NB、Y轴数据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NB、U1-NA数据较治疗前出现下降,提示治疗后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矫治器用于治疗畸形患儿后,疗效肯定,患儿易于掌握,戴用舒适。

  • 标签: MRC矫治器 替牙期 错合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