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韩武举学习我国宋代武举而创设,实施过程中又接受明之影响,更有自己的创造,学界对其研究却不够。在这里,仅就其创设过程中应试资格、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及除官等问题一一辨析,并指出其与中国武举的异同之处。

  • 标签: 高丽 李朝 武举
  • 简介:明清时期,朝鲜入华使臣留下了使行记录《燕行录》,这些记录对于我们研究明清社会及明清中朝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以朝鲜燕行使者姜时永所著《鞘轩续录》为研究对象,试对这次使行作一详细描述,重点探讨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社会。

  • 标签: 姜时永 《輶轩续录》 道光朝社会
  • 简介:康熙三十七年朝鲜因连年的饥荒而陷入困境,康熙皇帝遂应允朝鲜贸米之请,另赏赐朝鲜米谷一万石用以赈济灾民。笔者通过细读朝鲜方面的相关史料,并结合清朝方面的史料考辨出清朝此次运往朝鲜的米谷总数量为六万余石,而并非是三万石或四万石;并且通过对此次赈济及贸米事件的缘起、过程及余波的探析,认为此次事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与朝鲜的关系,而不宜对其积极意义估计过高。

  • 标签: 清康熙朝 朝鲜 赈济 史料考辨 康熙皇帝 积极意义
  • 简介:朝鲜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运行,具有建立汉语语音声调标记体系的重要功能。质正官对于汉语声调的“质正”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以谚文与傍点相结合,标记汉语官话语音的声韵调。朝鲜司译院就有许多这样手写傍点的汉语资料,以傍点标记声调。一般认为,这种记载较早见于《训民正音》,最初以点符注于谚文字符之前,称为“傍点”或“声点”。此后许多朝鲜汉语教课书和工具书中都使用这一注音系统。

  • 标签: 朝鲜朝 汉语声调标记 质正
  • 简介:摘要: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后始终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存在着较大的困扰。金正恩政权近几年不断释放出缓和的信号,让南北关系得以迅速升温。美领导人在新加坡召开的特金会发表了联合声明,极大程度缓和了美之间的关系。美峰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支持,不仅缓解了朝鲜的国际压力,也符合各方的利益需求,有效避免了美韩等国的战争危机,进一步缓和了东北亚地区的发展局势。但此次的会谈也仅仅是进行了框架性协议,许多具体问题还需要继续讨论和研究。未来各方还需要彻底摒弃相互之间的敌视和猜忌,对峰会协议进行有效的履行,才能够真正平息朝鲜半岛的核危机。

  • 标签: 美朝峰会 核问题 会谈商讨
  • 简介:朝鲜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研究中发现的新材料来看,有许多朝鲜官员、学者关于汉语官话“正音”及音韵学术语、理论的论著,其中体现出浓厚的汉语官话“质正”意识,也有对朝鲜汉字音和中国字音关系及差异问题的讨论,这些新资料对近代汉语语音史和汉语音韵学在朝鲜的发展研究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朝鲜朝 汉语 音韵 “质正”
  • 简介: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传到朝鲜之后,对朝鲜文人的影响很大,故对陶渊明表现出欣羡。朝鲜文人在接受陶渊明的“归去来”“酒”“无弦琴”“五柳”“武陵桃源”等意象的时候,这些意象的“原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使朝鲜文人们对陶渊明作品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在时调、歌辞创作中仿效、模仿的陶渊明意象逐渐偏离了“原型”,因此产生了误读。本文主要从陶渊明意象在朝鲜国文文学中的理解与误读进行剖析。

  • 标签: 朝鲜朝 国文文学 陶渊明意象 误读
  • 简介:康熙十三年(1674)朝鲜显宗国王病逝,其子肃宗以冲龄继位.正逢主少国疑之时,清朝“三藩之乱”的影响又波及朝鲜.本文以“三藩之乱”期间朝鲜对清的秘密策略、清朝两度致祭显宗与朝鲜“君弱臣强”说的真伪为切入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事,揭示肃宗即位初年清-朝宗藩关系远未达到和谐程度的史实.

  • 标签: 朝鲜 肃宗 和谐程度 宗藩关系 清朝 康熙
  • 简介: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3月11期发表谈话,宣布从即刻起韩之间所有已发表的与经济合作交流事业有关的协议全部无效,同时,由于韩方单方面全面中断金刚山观光和开城工业园区运转,方将彻底清算朝鲜境内的韩国企业和相关机构的所有资产。

  • 标签: 经济合作 开城工业园区 全球会计 公司债务 职业组织 实施指南
  • 简介:[摘要]朝鲜文人赵显命于乾隆八年(1743年)九月出使清朝,与多位清朝文人相识并与之交流,这些资料均收录在赵显命的《归鹿集》中,有对清朝文人人物资料的详实记录,对学术问题、文学风格的探讨,对地理风物、名士大家的谈论,还有清朝文人对赵显命的赞美之情等诸多记载。篇目虽较为简短且内容繁杂,但其却是朝鲜文人与清朝文人往来密切的真实反映,也是中朝两国外交关系的缩影。通过对赵显命与清朝文人交流的整理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朝两国文人的交往,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典范。

  • 标签: []赵显命 清朝文人 《归鹿集》 文人交流
  • 简介:朝鲜燕行使臣李窗既敬佩顺治帝的勇武精神与豪俊气象。又恐惧其残暴与气狭性暴的性格。在他笔下,顺治被十分细腻地刻画成为“暴狞”、“荒淫自恣”的清帝形象,同时也描绘出其具有“力学中华”、“慕效华制”、“专厌胡俗”清帝形象的一面。如上的顺治形象,既是一种客观描述的结果,也是一种有意“文化误读”的产物。

  • 标签: 李窅 顺治帝形象 文化误读
  • 简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征台、侵琉、征韩的侵略活动一步步扩大和加深,李鸿章对日本"为中国患"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开始从中国地缘安全的切近关系审视朝鲜问题,酝酿实施将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策略和近代"均势政策"相结合的新的对朝政策。从劝导到主持朝鲜与美国立约通商,李鸿章意在把列强势力引入朝鲜而令其彼此牵制,以杜绝日本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确保晚清中国在朝鲜的优势。

  • 标签: 李鸿章 朝鲜政策 “以夷制夷”
  • 简介:描写译学是美国学者詹姆斯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的概念。它提出应注意关注译本与译语文化,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角度和途径。朝鲜时期(1392-1897)大量中国明清小说传入朝鲜,对朝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多被翻译成朝鲜文字。中国明代小说《剪灯新话》即为其中的一部作品,它传到朝鲜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朝鲜译本直到21世纪才陆续被韩国学者发掘出来,截止到2011年,共发掘出四个译本。从翻译情况来看,这些译本体现出多种翻译策略。本文即以描写译学理论为依据和框架,以《剪灯新话》为主要分析对象,具体描述和分析译本的翻译特点,为明清小说韩译的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深入理解《剪灯新话》在韩国的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描写译学 朝鲜朝译本 《剪灯新话》
  • 简介:朝鲜燕行使臣通过燕行,亲眼看到了中国北方市集一派繁荣的景象.因而,他们通过中朝两国经济、文化的比较研究,找出了中国之长与朝鲜之短,并致力于寻找导致清朝经济、文化繁荣的具体原因,又积极力主“北学中国”,寻找使朝鲜迅速摆脱经济、文化落后局面的方法.他们还从力求节俭的目的出发,指斥中国市集上贩卖的种类繁多的奢侈品,忧虑中国人日益追求华丽服饰的奢侈行为将会导致身份制度与社会秩序的混乱.

  • 标签: 朝鲜朝燕行使臣 中国北方集市 北学 客观化
  • 简介:朝鲜诗人高敬命在创作上注意学习中国优秀诗歌经验和表现手法,受益良多。其诗大量用典,典故成为他抒发情感的中介。他广博的经史子赋知识使他创作时能够广征博引,左右逢源,从而形成他抒情诗喜欢用典、善于用典,多用典故抒情达意的特色。用典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典雅工丽之美,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标签: 朝鲜汉文诗 高敬命 抒情诗 中国诗歌传统 典故
  • 简介:2003年1月10日,朝鲜退出核不扩散体制,美国做出强烈反应。美第二次核危机出现。朝鲜认为美国拒不履行核框架协议中的承诺和布什执行敌视、扼杀朝鲜的政策,迫使朝鲜采取重新启动核设施的“自卫”行动。布什认为朝鲜的行为破坏了核不扩散体制,挑战美国的权威,威胁了美国的安全,决定对朝鲜采取“对话”与“施压”政策,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并动员国际社会迫使朝鲜放弃核计划。由于美彼此敌对,缺乏信任,因此解决朝鲜核问题将会是艰难的讨价还价的过程。

  • 标签: 朝鲜 核开发 朝美矛盾 朝鲜 核不扩散体制 美国
  • 简介:朝鲜战争结束已60年,国内外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针对毛泽东出兵朝鲜决策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档案文献资料的不足,这些问题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和论著的基础上,从中朝关系、中苏同盟的结成和中美冲突的升级以及毛泽东个人因素的决定作用等几个方面人手,对影响毛泽东出兵朝鲜决策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某些偏颇观点,弥补了研究中的不足,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抗美援保家卫国”的决策,进而得出更加客观和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

  • 标签: 毛泽东 抗美援朝 决策
  • 简介:1993—1994年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之后,美之间签订的《美框架协议》从原则上解决了朝鲜的核问题,也满足了当时美双方各自的需求,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后来的协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原因,出现了履约不对称、不均衡等问题。布什政府上台之后对核政策的重新评估最终使《美框架协议》毁于一旦。

  • 标签: 美朝关系 美国 朝鲜 不扩散政策 核危机 布什政府